上面幾樓,我差不多把我股票買賣時,主要的考量因素談完了。接下來,談一些可能的使用情況:------1. 定存族: 以價值股,分散投資為主,部分會買成長股,少數會使用啞鈴部位,部分會深入個股研究價值股 > 成長股基本分析低買高賣分散投資 > 啞鈴投資top-down > bottom-up------2. 專業投資者: 價值股成長股都有,少數採技術分析,追高殺低,分散啞鈴都有,深度廣度都有價值股 + 成長股基本分析 > 技術分析低買高賣 > 追高殺低分散投資 + 啞鈴投資top-down + bottom-up------3. 大型股基金:價值股 > 成長股基本分析低買高賣分散投資top-down ------4. 小型股基金價值股 < 成長股基本分析低買高賣分散投資 > 啞鈴投資top-down + bottom-up------5. 彼得林區選股策略彼得林區用 PEG選股,所以大部分是成長股他自述採用bottom-up選股他將股票分成六類: 高速成長, 績優潛力股(Stalwarts), 低速成長股,轉機股,景氣循環股,高淨值股他建議 10隻股票中有4隻高速成長,4隻轉機股,2隻績優股。價值股 < 成長股基本分析低買高賣分散投資 < 啞鈴投資bottom-up--------------------------------------------------------------6. 我的投資股票低迷時:價值股 < 成長股基本分析低買高賣分散投資 + 啞鈴投資top-down < bottom-up--------------股市很熱時:成長股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追高殺低啞鈴投資bottom-up
早上就開盤了祝各位新春發大財我每年的新春新希望都是一樣平安就好能不能賺錢一切隨緣 Nothing else matters去年2020年豐收的一年我把股票買賣 當作是遊戲心境轉換 操作就變靈活了大部位控制 信心增加 轉趨自如多了運氣 少了犯錯 順利的一年獲利如何 夠用就好今年 除了努力 還是努力投資當娛樂 當興趣 就沒有辛苦
MiPiace wrote:我手上持股滿檔再滿檔,9成是成長股,小部分是轉機股。 過年前,選擇滿檔再滿檔,是有考慮過的。指數在高檔,投資人信心不夠就會超賣。雖然指數在高檔,但很多股票,其實漲幅有限,加上GDP向好,投資風險並不是那麼大。疫苗施打雖然慢了一點,但穩定成長。染疫人數,穩定的減少中。整體評估,持倉過年,是比較有勝算的。原物料上漲,美元十年債上拉到 1.21%對債券不熟的話,切勿股債平衡,有些債券是會重挫的。違約風險越低的債,反而成為最危險的債種。到頭來,股票的獲利,完全被債券平衡掉,也是剛好而已。----sicin wrote:希望今年安然度過... 台GG, 應該是會續強,基本面太好了。-----
基本分析 vs 技術分析領先指標 vs 落後指標效率市場 vs 無效率市場這三個問題,因為每個人經驗不同,應該是會有不同的解讀我的解讀也是偏主觀,依自我的經驗來分析有不同的看法,歡迎提出。一家未上市的公司,沒有股票,公司的價值就全用基本面衡量。最直接的價值評估,大概就估算我投入這筆錢,多久能夠回收。這多久能夠回收,也許可以套用最經典的DCF公式, discounted cash flow.也就是如果我希望10年能回本,那我就把目前的現金流,加上往後十年能得到的現金流累加起來,以這個數字來買一家公司,應該就不會虧錢。經典的價值投資的書本或巴菲特的備忘錄,應不難看到類似的公式。用預估未來的獲利,來算出一家公司該有的價值,就是基本分析。一家上市公司,除了基本面外,多了 股價 這個東西。股價的決定,如果參照上述未上市公司的算法,那叫作基本分析。但問題是上市公司,股價的決定,並非如此,而是買賣雙方共同的決定,決定了一個流通的市價。市價,常常不等於基本面。如果市價大約跟基本面一致,那就叫 效率化市場。如果市價常常偏離基本面,那就叫 無效率市場。無效率的市場,市價就難以決定,取決於大家對這家公司的評價。如果你買賣股票,不是用基本分析去算出其價值,而是用是歷史的市價變化經驗,找一個市場合理價,這樣就叫技術分析。大部分的投資者,通常會有自已的一套基本分析定價方式,也許用殖利率,也許是 ROE, PE, PEG 等等。等你基本分析完成後,你不太可能用這個價錢直接買一隻股票。通常你還是需要拿出歷史市價圖,或自已的市價經驗記憶,去找一個更好的價格,最沒風險的價格,這就用了技術分析。所以一般買賣,實際上是同時使用了基本分析跟技術分析。所以沒必要分你是用基本分析或技術分析買股,也沒必要說技術分析沒用。技術分析再怎麼沒用,你還是要用。基本分析是領先指標,還是落後指標?如果你只是看目前財報結果,或目前的消息面買股,那這樣的基本分析是落後指標。如果你可以用目前的財報數據,或一個重要的消息面,去預估未來一個月,下一季 ,下半年,一年,三年的營收獲利預估,那基本分析就變成領先指標了。技術分析是領先指標,還是落後指標?如果一個消息面,或新公佈的業績,影響了股價,造成大家重新對股價的評估,那技術分析是落後指標。如果一家公司的股價,有了一些較大的變化,例如不尋常的上漲,隨後好消息見報,或業績有了明顯的進步,那技術分析就成了領先指標。技術分析有兩個重要使用場合:1. 技術分析是領先指標時。2. 索羅斯的反射理論,正反饋(正回授)產生作用時。如何使用技術分析在這兩個重要場合獲利,那不好談,每個技術操作者都可以說出一番大道理。有沒有效,天知道。我也有很多本秘笈, 怎麼用也不一定,有沒有效也不一定,常常失敗,但成功時很爽就是了。
個股 vs ETF-----------------這個問題也是非常主觀。我的認知非常非常簡單ETF 我直接當成一隻個股處理這樣就沒有空間討論個股跟 ETF 的不同了。把 ETF 當個股,所以也是需要做基本分析跟技術分析我會把 ETF 的成分股佔比列出來,並估計每隻成分股未來的發展性。看一下過去的績效,配股, 股價K線圖。並作一些定性分析,試著了解這隻ETF可能的 穩定性,獲利性,未來展望。但通常是不會買。我盡量不買不熟的商品。ETF變數太多,不好預估未來獲利狀況,股息報酬。我可以用幾隻個別股來取代.更直接的方式,直接操作期貨就好了。成本更低,操作更自由,避險更容易。但不管我是直接買,或買期貨,都不是長期投資,頂多就放個半年。因為大盤不像個股,無法分析未來的獲利與報酬。套牢的話,跟本是無解,你無法預知配息能不能給你合理的報酬。ETF跟總體經濟的關連性比較大,總體經濟變數太大, 未來很難預測,所以未來的價差也是很不可控。當然,對個股研究不深,或沒時間沒興趣研究個股,也許ETF 是比較好的選擇。
期貨指數 vs 股票 ETF------------------期指優點:交易成本低交易時間長多空雙向隨時當沖可拉摃桿期指缺點:需要轉倉入門障礙-----前面5項優點,是我採用期指,不買ETF 的主要原因。不熟期貨的投資人被缺點擋在門外。另外,可拉摃桿是個雙面刃,可以讓你操作高度自由,增加獲利,也可以讓你重傷。本質是個優良的工具,但稍有不慎,就容易產生無法收拾的虧損。因此,對控制力不好的投資人而言,可拉摃桿反而成為期指最大的問題。期貨對於投資者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急著想賺大錢的,不適合,一定會賠錢。不會評估獲利風險的可能性,不適合。你可能會破產。錢看得太重,不適合。你操作心態就不平靜,那就容易失誤。最好有足夠的股票投資經驗用上課學來的技巧,不適合。你得找出自已的獲利方法。期貨是個很活的工具,應該要隨市場的變化靈活調整方法,只用一招半式,我覺得應付不來。(一般而言,需要上課才學會投資的,我覺得都不適合走投資之路, 探索能力不足,投資路走不遠)我的建議:專業投資者適合期指,業餘投資者還是專心買股票,ETF 比較好。(頭腦靈活,善於長思,個性低調的業餘投資者,也適合)專業投資者,如果是長投型,領股息的價值投資者,也不一定要懂期貨,但如果能當成一個避險工具,備而不用,那是最好。長投期指,取代ETF, 也是一個好工具。有在賺價差或專攻成長型股票的專業投資者,最好是要懂期指。你也許需要避險工具,也許要更懂股市心理學,也許要算籌碼,也許要拉一點摃桿,也許要少一點成本,稅賦也許想更全面了解市場。
美債十年率往上爬,葉倫又發表加稅的談話比特幣重跌美科技股賣壓巨大雖不能說變盤但已經進入一個未知的狀態美股科技股 PE高,修正壓力大。美股我兒子操盤,今晚一開盤,漲多的成長股全倒出, 一開盤就出清了。只留一些抗跌的reits.獲利還不錯,主要買了一隻漲了 15倍的 FUTU. 富途也賣了。出清就沒牽掛,就很爽。也許以後還會漲,但該賣還是要賣,有疑慮就砍了。已經撐了夠久了,10.3成本,漲到200, 跌到 165 殺出。台股 PE 還在合理範圍也許也會面臨修正晚上思考很久,即然美股出清,就已經達到避險的目的了,台股就不管了。只下小量的選擇權去避險如果明天重跌,就跌吧,我還耐得住。ps:會這樣操作,主因是持股比例來到歷史的新高,不得不減壓,哈哈。n8362995 wrote:哇!這篇含金量很高喔(恕刪) 觀迎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