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說:放貸(也就是現在指的”資金”) 是有錢人做的事, 借貸是窮人做的事. 我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投資理財的的思維裡, 價差(Arbitrage) 甚至是槓桿(Leverage) 的投資牟利方式 是絕對偏袒資金大的一方. 價差營利在資本大的基礎上可行, 因為報酬在承受同樣風險的情形下比資金少的划的來得多. 槓桿投資為的是營利極大化, 風險承受力絕對是資金大的優勢. 雖然不能說這是博弈型態, 可是它和撲克(尤其是德州撲克)在本質上很相似.
這就是我說 在個人高淨值(net asset), 借貸成本低的同時, 借錢來投資營利可行. 事實上很多財務狀況優良的個人會如此做. 甚至也是大型公司很通用的手段. 比方說大家熟悉的蘋果電腦-幾百億現金放在手上可用, 還要對外發行數十億的公司債.
這裡就要回到我說的 “把您的貸款能力和信用留下來…”. 個人信用 是個很值錢的資產, 雖然它是無形的, 也好像無啥用處. 這是常被人們忽略, 很可惜. 財務狀況優良的人群很珍惜的資產之一. 上面說的蘋果發債, 賣的(也是賺的)就是它的信用.
綜合起來看您這個例子, 如果 利差果真是 20年(6% - 2%), 那何不在信用能力允許下把資金做成最大化? 大部分人不能,也不會選擇這麼做就是因為承受不了這個未知的風險, 而大資本的條件下它可以, 因為投入的比例低, 沖銷了風險成本.
最後一點, 以您的這個例子來看, 2%的借貸利息必須得在投資標的裡拿回來 才打平. 2% 的投資回報率不是個很輕鬆的數字, 還不說您的期望值還得往上加. 投報率要求越高則投資選項越窄, 門檻也越高. 這方面是見仁見智, 不是我發表看法的題目. 希望我拉嘰了半天至少能把意思說到了.
不過,樓主朋友少想了一件事,就是利率水準。這十幾年下來,利率是一路往下走,所以很多人似乎忘了/不知道利率高漲的年代的情形。
借1%多的利息買殖利率6%的股票看起來是很美,但是當借款利率上升至2%多時要怎麼做有沒有想過?3%多呢?........類推吧!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貸款利率普遍升到4%甚至更高時殖利率的期望值會是多少?
如果比照現在,貸款利率算2%好了,買殖利率6%的股票,6%-2%算出來的利潤率是4%,同樣的利潤率期望值換算下來,貸款利率升至5%時,期望的殖利率要9%才夠。
假設有一檔殖利率6%的股票,每年固定配息1元,那麼目前股價應該是是16.6元上下;同樣的每年配息1元,當市場的利潤率期望值上升至9%時,股價應該是多少?
未來20年升息的機率是大還是小?
多算勝!
CYH666 wrote:
我試著解釋一下s大的...
ps:台積電也借款的,只要用錢的效率高過借貸成本,借貸方>放款方。換個角度看,我錢存在銀行,我是放款方,銀行是借貸方,我有大於銀行嗎?(恕刪)
說的是: 雖然銀行是借貸方,您這一份放款份額當然不會大於銀行. 可是我們再想想,銀行轉過頭來把借來的資金放了出去,搖身一變成了放款方 再佔絕對優勢地位. 這也解釋為什麼銀行喜歡借錢給不需要錢的客戶, 而越需要現金的客戶反而越難借到錢的矛盾現象. 你把錢放給不需要錢的人,他多半有能力拿它來做放款並取得獲利的事. 您的放款份額無法佔到優勢主要原因是資金相對太小.如果眾志成城,多數人集資起來放款,比方說大型工會的退休基金, 達到一個程度它就比銀行大了.屆時,放款條款由你開,還有專人提供獨家服務.
再說,銀行籌資(借貸)金額大到一定程度,會很樂意用一定比例做放貸業務,賺取"無本小利"的穩當收入.卻也絕對不可能一籃子全作放款業務.因為無論資金再多,光賺取借貸利息差是不足以滿足投資人的投資報酬期望的,因為這些投資人的資金或許也是借來的也不一定.這樣形容我們或許可以看出有種生態循環的模糊關念.
銀行在這樣分散投資取得不同程度的回報率所需承受的風險能力是絕大多數個人或家庭不可能相比的.因此,在這個生態鏈下的底層則是絕大多數需要剛性資金過生活(比放買房,買車)和手上資金不知如何處置的存款戶.
specware wrote:
銀行在這樣分散投資取得不同程度的回報率所需承受的風險能力是絕大多數個人或家庭不可能相比的.因此,在這個生態鏈下的底層則是絕大多數需要剛性資金過生活(比放買房,買車)和手上資金不知如何處置的存款戶(恕刪)
題外話,銀行的用錢效率擊敗用錢拮据和不知如何運用資金的存款戶…這值得驕傲嗎?關於大資金運用的效率限制,巴菲特早點出來過。2013年時,在巴菲特的股東會。會中,巴菲特說:「如果我”只有“1,000萬美金,那以我現在的能力,每年都能獲利超過50%」。資金小有小的好處。
正題,我上篇的重點在於,只要借貸方「用錢效率」高過借貸成本就好。先認定這不可能,那當然只會得出借貸投資=萬萬不可的結論。
我今年三月股災時,才因開槓桿被迫消槓桿停損,槓桿菜雞沒先安排貸款,不然現金流是過得去的。我想正確認識借貸,確定好現金流是是ok的,就不需要太恐懼這部分。買房不也是同樣需要貸款操作嗎?
無心插柳柳成汁 wrote:
其實我沒慧根領會大大很有學問的文字陳述,但只能粗淺的感覺,是否說,還是用現有$$例如一個月5058買股,然後記住重點,就是*持續*,這樣反而省下2%利息,也更踏實人生....$#@!(恕刪)
是的. 正是我的意思.
這才發現我連續發表了一些不著邊際, 空洞無用的概念, 卻無謂造成反效果, 很抱歉.我們還是用實際數據來驗證, 會比較容易清楚些.
這裡就您開樓文章中描述的情形, 這裡稱為A案,我在16樓裡舉的例子 稱為B案.我們來比較20年後的結果.
根據歷史看來,20年期間報酬平均年化率6%是很合理的期望,可是A案的條件是要求這借貸出來的投資金額($1,000,000 為例)在保值的情形下每年都能產生6%的金流以應付每月房貸按揭, 這是不實際的假設. 在這麼長的時段裡市場總會有起有伏,這保證會發生的起伏現象對A案是個致命傷 - 在市場表現好的時候 AB案享受同樣的報酬率 但卻不同的漲幅.到了市場持續跌幅的期間,由於A案有固定支出的需要,本金部分將會因負金流而減少.如果沒有新資金的注入,等到市場回頭的時候,A案回來的能力就比B案差了.
鑑以往而知未來;上面說的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用仿真模擬方式呈現出來:假設AB案同時在20年前開始,我們用過去20年(1999 - 2018)S&P 500指數的實際數據來做投資表現的參數, 用試算表可以得出下列的結果 (這裡逐月的細目列表就省略不表了…):
到了2019年,A案起初的$1,000,000 不但沒能維持,反而減少為$108,343 !
而B案,在同樣的市場表現下 卻增加為$2,589,259. 減去20年來*持續*每月$5,058 的投入, 淨增值為$1,375,339,累積報酬率112.8% 或年化率 6.76%. 同期間 S&P 500 指數的累積報酬率為163%.
這期間內 這參考指數年化率呈 8.14%的成績,而A案相對於B案卻呈現這麼大的落差最大因素就在 B案的 *持續投入*. 雖然說過去的(任何)投資表現都不能拿來做未來的依據, 加上這個試算也有特別針對性, 但是它很能準確地指出癥結所在. 這同時也正好對樓上CYH666 說: “…,只要借貸方「用錢效率」高過借貸成本就好。先認定這不可能,那當然只會得出借貸投資=萬萬不可的結論。” 做個認證, 那就是這裡的「用錢效率」完全是在於市場作為,不可能事先認定, 因而我會得到相同的結論.
specware wrote:
而A案相對於B案卻呈現這麼大的落差最大因素就在 B案的 *持續投入*
咦,我想的是C案哎,樓主先借貸買入100萬的0050(或SP500),此投資會持續投入20年,另一方面也持續每年約6萬塊的還款。等二十年後,兩方面相抵即是盈虧的總額。雖說借貸在持續累積,但初始投入100萬的0050也在持續累積,並沒有需要每年賣出部分的0050(或SP500)還債,降低股票這邊的累積(不動股票,還款由薪資支出)。我想的C案是你算的A案嗎?
坦白說,我沒實際跑過數字。但20年間,B案每一年才多投入6萬的累積績效會大於C案一開始就投入100萬的累積績效-借貸本利和?
我想錯什麼了嗎?請指教
PS:好像我誤解了你的意思,以為你說的是不借貸100萬,但每月投入5000元作投資,持續20年。所以你我原本想的就是一樣的?B=C? 囧RZ
CYH666 wrote:
坦白說,我沒實際跑過數字。但20年間,B案每一年才多投入6萬的累積績效會大於C案一開始就投入100萬的累積績效-借貸本利和?
我想錯什麼了嗎?請指教
PS:好像我誤解了你的意思,以為你說的是不借貸100萬,但每月投入5000元作投資,持續20年。所以你我原本想的就是一樣的?B=C? 囧RZ(恕刪)
您的延伸問題問得好!
雖然C案跟B案在”還款”行為上是完全一樣, 但是在營利能力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這種一次性投資和(類似零存整付儲蓄型)持續漸進式投資的本質差別是可以用實際數據驗證出來的.
我們把C案也套入之前的模式, 用結果來做比較和下結論.
C案的績效很容易得到, S&P500的表現就是它的績效,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結果:
到了2018年“還款” 結束時, C案將會達到$2,039,115. 而B案會是$2,589,259. 相差還是蠻大的. (我之前說 “同期間S &P500指數的累積報酬率為163%.” 是筆誤, 那是2019年的數據, 試算表看錯行了 ).
現在占了事後諸葛來的便宜來看 這兩種有實際數據佐證的投資模式, 我們很容易得到這樣的認知: 持續性的投資行為比一次性投入在分散風險和報酬率的表現上都比較好. 一次性投入能勝過持續性投入的機會只有在投入點正逢投資標的最低價的那一刻.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自知之明, 也很清楚自己運氣不可能一直那麼好而知道應該怎麼操作.
至於A案, 也不能說它完全沒有可取之處. 畢竟在無本經營也無任何作為的情形下還能得到 $108,343的利潤. 等於是白拿, 何嘗不可.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 它還是用掉了20年. 這個時間成本就太高了.
這就要說到經濟學在成本和利潤的研究. 任何一個經濟活動/行為, 在考慮和分析成本時的第一個很重要也卻常被忽略的因素是 – 機會成本, 也就是時間成本. 大致意思是說, 無論是個體或是團體, 在選擇從事不同的經濟活動, 他的機會成本是一樣的. 舉例, 一個創業人 甲, 同時有潛力開創 類似可口可樂公司這樣的企業, 也可以選擇開家小吃店賣早餐. 雖然這兩個完全不同的經濟活動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利潤, 可是他的機會成本是以可口可樂這樣的水準來計算的. 如果他選擇了賣早餐, 在這麼高昂的機會成本下 會是虧本的行為. 當然 不是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機會成本在哪裡, 可是要事前先弄清楚自己的機會/時間成本 對選擇任何經濟活動至關重要. 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那些電影明星在還沒發跡成名之前無論是做餐廳服務生或是木匠, 他們知道,或甚至認定自己的機會成本很高而做選擇.
specware wrote:
您的延伸問題問得好!...(恕刪)
我可以確定B案和C案的差別了。但我找了些資料,結果相反欸。
spy1993-2013定期定額和單筆投入比較
https://www.usastock88.com/2013/02/buy-and-hold.html?m=1
https://www.usastock88.com/2013/03/spy20-part-2.html?m=1
結果101%vs388%
改以台股5050試算(年投vs單筆)


最後138%vs249%
以上這兩個例子跟2000-2020 spy定投vs單筆的設定都有些微差距,但明顯都是單筆投入壓倒性勝利。(這結果我覺得比較合理,定投是「部份」降成本、降風險,但單筆是「全部」金額都跑完全程,定投每筆的累積時間不一,滾雪球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時間因素的影響在過往行情長期向上的發展中,來的比價位因素大。)
跟你提出的結論完全相反,其中有什麼誤會嗎?
如果我們寫個電腦程式, 套入數個不同市場指數的歷史數據做參數(模擬不同市場的特性), 加上不同的投入日期 用這二元變數來做多次演算後, 我猜測會有這樣的結果, C案勝過B案的比例會較高. 可是我們已經知道這不是絕對的結果. 而且這是事過境遷後才能確定. 跑試算很輕鬆而且瞬間能得到答案. 然而20年的操作是一段漫長而且充滿未知的未來. 一次性投入能不能堅持到收成的時候 是大部分人沒有把握的. 我自問 回到2008年9月時 我會一次投入現金主力進入市場嗎? 或是更倒楣在2007年高點時投入而到了2008年還堅持的住嗎? 我想一般人答案是:機率不大. 把這層很重要的心理因素考慮進去, 我會選擇持續性投入. 這是符合長期投資, 尤其是個人退休金規劃的保守作法.
另外一點, 我想在您的試算中, 如能有每月投入的選項, 會對結果有改善(也就是差距接近), 因為每年一次的投入比較不能捕捉市場變化的頻率而使 “dollar averaging” 的效果降低.
這是個很愉快參與討論的話題. 謝謝你的回覆. 我學習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