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ikis wrote:
雖然去年年報還沒公告...(恕刪)
都說這麼多了,
趁假日就再分享一下個人對未來的看法,
處理完越南控的問題之後,
如果我是吳清源,
我會怎麼做?
廈門廈杏牽涉大陸可能沒那麼快,
今年以來台北市商辦空置率大降,
尤其台塑總部4000人進駐內湖三陽園區以後帶動的效應,造成內湖商辦供需失衡。
三陽這兩棟已經賣了好幾年了,
由於這幾年房地產不景氣,
加上開價高一棟90億,
賣了幾年沒有結果,
但去年美孚跟環球人壽的3棟187億脫手後,
加上貿易戰台商回流,
北部商辦市場市場明顯變化,
個人覺得這兩棟未來短時間內脫手的機會頗高,
對賣方三陽來說,可以一次取得大額資金,
對買方來說,如果是為追求穩定房租收益的買方更顯得可口。因為內湖商辦房租趨勢向上,與台塑比鄰且買房送房客,這兩棟大樓已出租不少客戶,星宇航空是其一。如果三陽讓點利,兩棟成交個130億以上金額應該不難。
三陽取得大額百億資金之後,如何運用?
除了繼續吃貨農林拓第三隻腳以外,
如果是我,
我會選擇入股gogoro,取得至少4成股權,取代跟中油合作的計劃,藉由入股gogoro達成雙贏的局面。
gogoro在106年10月完成第三輪募資3億美金,總計三輪募資募得150億,加計107年40億的公司債,成立以來總計募得190億資金,但是這幾年來發展越快燒錢越快,這幾年每年要燒掉15億左右,而且隨著海外發展虧損有擴大的趨勢。
三陽則是被認為本業是夕陽產業,雖能靠改善成本結構轉盈,但是電動機車發展太慢,未來本業危機重重,雖然跟中油合作,但市場疑慮仍在。
如果三陽在gogoro未來第四輪募資出手,花個百億入股雙方合作,個人覺得會是雙贏的局面。
三陽如果能取得gogoro40-49%股權,研發生產跟通路互相合作,三陽機車本業的未來應該不會再被質疑,一些相關的費用應該可以大幅降低,整個結盟聯盟的市佔更可以大幅提升。甚至越南市場因為激烈競爭虧損的當下,藉著gogoro海外的擴展計劃,或許能開出新局。
至於對gogoro來說,引進三陽的合作,效益更大,除了立即的資金挹注,不論在國內市場或國外市場,直接獲得三陽加入電池交換體系的效應,加上研發費用減省,生產直接利用三陽廠房改建整理或許也不用重頭建廠,通路體系也能合作。
這樣大幅減省發展所需的開銷,燒錢速度應該能緩和許多。畢竟臺灣不是美國,gogoro也不是特斯拉,投資人有多少多久的耐性?之前募資引進的股東均非機車本業,帶來的大都僅是資金上的奧援,綜合效益有限,個人認為兩者的合作,才有足夠的基礎打電動機車的世界競爭賽。
至於為何不是光陽入股?很簡單,因為光陽頭已經洗了,花大把鈔票在電動機車方面了,現在接受gogoro的交換體系,已經花掉的錢?三陽則不是,根本沒投入最耗錢的電池研發,投在電動機車的費用也還好,入股gogoro只是策略轉向而已,已花費的部份對轉換合作能帶來的效應,微不足道。
三陽賣車,gogoro賣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