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成功,也如同土星環一樣,剛好切合了Apple的快速崛起和中國成爲世界組裝基地的一個偶然的短暫時窗。在2000年左右,電子消費品市場是由自有生產綫的歐亞品牌和只做營銷的美國廠商(如Dell和HP)+亞洲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s,即設計加製造的一條龍服務;這些ODM自然也會試圖建立自己的品牌)的組合體來瓜分的。Apple在iPhone上的成功,把世界產業鏈打回了上個世紀OEM(原始設備製造商,不做高端設計,只做組裝)純代工的時代。
然而這樣的機遇,原本就不可能長期持續。Apple在智能手機的創新上,早已疲態畢露,現在根本無法在性價比上與對手競爭,
只能把產品當做奢侈品來擡價以維持整體利潤,但這在電子消費品市場是殺鷄取卵的自殺行爲
(中國的SONY開始崛起了,他們或是華為、OPPO、小米)
對低端代工廠商的生意貢獻有限。富士康在這種背景下,原有的利基面臨了大環境的擠壓,
唯一的出路,在於將當前的利潤投資在新的產業上。郭臺銘並不笨,在幾年前就下了決心要不計代價來做企業轉型;在小規模地嘗試了一些其他產業之後,他最終的選擇是顯示面板,然後才有了收購日本Sharp和在美國建造面板生產綫的大動作。
本周消息傳出,他更進一步要在深圳建廠、生產面板所用的芯片。總而言之,郭臺銘最近的這些大規模投資,在戰術上是明顯的進攻,在戰略上卻是守勢下被迫而爲的。然而面板是《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之一,在可見的未來都會是紅海市場,富士康的轉型將會有相當的困難。
我在過去四年多,曾多次討論過西歐文明在過去500年崛起和稱霸的因素,基本上也是一個類似前述例子的偶然:是因爲大西洋遠窄於太平洋,結果在15世紀人類科技進步到能做越洋航行的時候,是西歐而不是東亞能夠開始大規模殖民,而如此產生的天量利潤和巨大市場最終誘發了工業革命,然後才有了科學、技術、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高速發展。
下一個偶然,則是美式民主本身。殖民和工業革命,賜給英國100多年的霸權,並不代表英式民主制度有特別的優勢;實際上,在一戰前,德國追趕英國的速度,證明了英式體制絕不是最優的。
同樣的,美國身處兩洋之間,佔有著洲級的豐富資源和人口,以及無與倫比的戰略安全態勢。在英、德不智地打出兩次全面戰爭之後,美國不但本土完全不受蹂躪,反而漁翁得利,獲得了幾乎所有高級產業的獨佔。
然後又幸運地有羅斯福這樣高瞻遠矚的領袖,安排了必勝的冷戰,使得西歐自願成爲永恆的附庸。這樣的順利經歷,不止是一個大風口,事實上是三、四個超大型龍捲風接連而來,別説是豬,就是Titanosaur(泰坦龍,重約70噸,可能是地球歷史上最大型的陸上動物)都能飛得很高興。
所以美國的成功和它政治體制的適航性(Air Worthiness)沒有什麽太大的關係,而所謂美式民主是一個普世價值的胡扯,除了做爲忽悠、肢解蘇聯的手段,也沒有什麽實際上的意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