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G20川普謬誤●美貿易赤字原因●債務泡沫何時破?

最後在加一個
硬要說美股的話
關注本益比的話
只要是適當的調節
泡沫是有
可是跟宏觀貨幣概念只有間接的關聯
沒有直接的關聯

間接的關聯比如
政府因為赤字減少開支或是加稅
或是民間因為貨幣政策減少消費
導致獲利減少

可是別忽略美國的公司現金多到滿出來
而且不少公司獲利是全球的

abc003 wrote:
先把文意看懂在回答...(恕刪)


好吧我先再細看你說的
或許你是對的
晚了腦不好使
跟你說抱歉
下線了

abc003 wrote:
有一個網友問一個問題...(恕刪)
登記一下。
很好奇如果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人,美國用貿易戰的方式搞垮中國,

這樣美國還需要還債嗎??

abc003 wrote:
但是我認為川普根本沒有看透這個真正的原因
他只是把貿易赤字怪罪於中國身上,沒有想到這是美元自己的問題造成的...(恕刪)

川普怎可能不知道,所謂錢不露白,他看誰有錢就先抓誰,就這麼簡單
全世界最大債權國是誰?人家債權比中國多一倍以上,錢藏在全世界,你想抓也不容易,只好先宰這個暴發戶了

chin955325 wrote:
很好奇如果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人...(恕刪)

美債21兆,中國才1.1兆,美債大部分還是國內持有,中國僅佔5%左右,美國希望製造波動,從沒想讓中國垮台
只要美元是主要兌換貨幣時,貿易逆差就不會消失,降息也都是事後的主要手段,真的不行還能強迫他國協商債務削減。
美國的財政部.FED.銀行業三者,讓美元得以持續創出流動,而通貨膨脹則是必要的催化劑,不然金融體系將難以維持運作
abc003 wrote:
有一個網友問一個問...

凱因斯曾經建議美國使用「班柯貨幣系統」這個班柯是一種國際清算機制,避免一國貨幣成為世界貨幣,但是美國的金融資本家不同意,於是就派美國財長懷特去和凱恩斯談判,凱恩斯代表英國談判,最終談判破裂,因為美國是戰勝國有辦法決定規則。
…(恕刪)


當時國際儲備不夠,但後來出現SDR, 全球應該開始使用SDR做清算… 先從石油開始…

二戰後那麼久了,美國還抓著清算貨幣,就是貪婪而已,沒有第二個原因… 一放,霸權就結束了…
smallbeetw wrote:
當時國際儲備不夠,但後來出現SDR, 全球應該開始使用SDR做清算… 先從石油開始…
二戰後那麼久了,美國還抓著清算貨幣,就是貪婪而已,沒有第二個原因… 一放,霸權就結束了…


我是覺得這個世界要加速去美元化,就算美國打掉了中國貿易赤字,

貿易赤字一樣會轉往中國以外的國家,

保護主義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製造通貨膨脹或大蕭條


1980年代美國透過廣場協議打掉了日本貿易赤字,

貿易赤字一樣可以轉往東南亞四小龍, 後來轉往中國

根本原因在於特里芬勃論2.0的矛盾

「金融資本」的貪婪和「產業資本」要發展是互相矛盾的

魚跟熊掌不能兼得,如果美國真的要發展製造業就要放棄金融貨幣霸權

目前美元佔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下降到只佔63多%多份額

歐元佔了快30%以上 剩下的是英鎊、日圓、人民幣



abc003 wrote:
我是覺得這個世界要...(恕刪)


個人心得
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方程式和費雪方程式的不同,是在於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上的貨幣方程

M=Q*P/V 或 MV=PQ
貨幣必要量=(量待售商品量*商品價格)/貨幣流通速度
M=貨幣商品流通必要量
Q=商品數量
V=貨幣流通周轉次數
P=物價指數

在馬克斯的年代英國是古典金本位制,當時貨幣(古典金本位英鎊)只是中性的東西背後有黃金支撐並不會剝削人

黃金只不過作為一個蓄水池,貨幣流通速度受市場規律自動調節

但是在現代「美元債務貨幣系統」下貨幣發行權已經和金融資本權力結合,成為剝削全球各國的工具了



以下文章來源
https://wiki.mbalib.com/zh-tw/%E9%A9%AC%E5%85%8B%E6%80%9D%E8%B4%A7%E5%B8%81%E5%BF%85%E8%A6%81%E9%87%8F%E7%90%86%E8%AE%BA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02223140374780164.html?qbl=relate_question_0

摘要:對馬克思與西方經濟學的貨幣需求理論進行比較,有利於進一步認識馬克思貨幣需求理論的特點和現實意義,進一步研究我國市場經濟中的貨幣供求關係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西方經濟學;貨幣需求理論;比較研究

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理論概述

  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理論的主要論點:

  1、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集中反映在客觀的貨幣必要量理論上。

  2、馬克思認為金幣流通條件下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必要量取決於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

  3、金幣流通規律及調節理論揭示了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的基本原理,但有條件的侷限。

  4、紙幣流通規律揭示了紙幣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及其決定因素,是剖析信用貨幣條件下貨幣供求問題的銳利武器。

  在馬克思的論著中,雖然沒有專題研究貨幣需求的問題,但在論及勞動價值理論、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關係以及對傳統貨幣數量論的批判等有關的章節中,卻對貨幣需求理論有精闢的論述。

馬克思對貨幣的功能及對經濟的作用的論點

  馬克思從貨幣的功能及對經濟的作用入手展開論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貨幣流通的基礎和前提是商品流通,貨幣流通從屬於或依附於商品流通。貨幣流通對商品流通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它科學地揭示了流通中為什麼需要貨幣,貨幣流通應遵循什麼樣的基本規律。

  2.一定時期內,社會對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需求量取決於三個基本的因素,即商品可供量、商品的價格水平和貨幣流通速度,用公式可表示為:

                 商品可供量×商品價格水平

  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需要量=---------------------------

                    貨幣流通速度


  很明顯,公式所反映的基本關係是商品的價格決定流通所需的貨幣量,而不是相反。因為,價格是貨幣流通的前提,沒有價格就談不上貨幣的流通。

  馬克思說「商品只有事先觀念地轉化為貨幣,即獲得價格規定,表現為價格,才能實際地同貨幣相交換,轉化成貨幣。因此,價格是貨幣流通的前提,雖然價格的實現表現為貨幣流通的結果。」

  3.在考察了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之後,馬克思認為,由於支付手段的實現會引起對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在貨幣周轉速度不變的條件下,一定時期到期支付的總額越多,對貨幣的需求也就越多。也就是說,一定時期的貨幣需求量是由貨幣的流通手段量和貨幣的支付手段共同構成的,「現在我們來考察一定時期內的流通貨幣總額。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這個總額就等於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加上到期支付總額,減去彼此抵銷的支付,最後減去同一貨幣交替地時而充當流通手段,時而充當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數。」②即流通中所需貨幣量=(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延期支付總額十到期支付總額-彼此抵銷支付)÷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

貨幣必要量理論的前提及與費雪交易方程式的區別

  貨幣必要量理論的前提及與費雪交易方程式的區別主要有:

  第一,貨幣必要量理論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商品價格總額是一個既定的值,並由此決定貨幣的必要量。交易方程式中的物價完全取決於流通環節表現為一個完全由貨幣量決定的因變數。

   第二,馬克思的研究總是以黃金作為貨幣來進行的,金屬貨幣具有蓄水池功能,能自發調節貨幣流通。 第三、馬克思對於貨幣必要量的研究是基於簡單商品流通這一前提的。

貨幣流通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連續不斷的運動。貨幣流通量是指在商品流通中需要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需要量或必要量。馬克思與西方經濟學的貨幣需求理論雖然有相通或相似之處,但卻存在本質差別,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有助於研究我國市場經濟中的貨幣供求關係問題。

一、對兩種貨幣需求理論進行比較研究的目的

研究兩種貨幣需求理論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在於揭示兩種理論的聯繫、理論淵源和發展脈絡,進而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馬克思的貨幣需求量公式M=PT/V和費雪交易方程式MV=PT實際上是把貨幣需求看作是流通中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兩個因素,即:貨幣需求量Md=f(PT,V)。在這個等式中,Md為貨幣需求量;PT代表商品價格總額;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費雪的貨幣交易方程式把商品的範圍擴大到金融資產,而馬歇爾、凱恩斯和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則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但經過整理仍能回到馬克思和費雪的簡單的貨幣需求模型。研究兩種貨幣需求理論在於明確:一方面,複雜的貨幣需求模型與簡單的貨幣需求模型具有淵源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複雜模型是由簡單模型發展而來,因此,要承認馬克思貨幣需求理論在貨幣理論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複雜的貨幣需求模型體現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承認複雜貨幣需求模型對經濟現實的解釋力。
兩種貨幣需求理論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資產選擇貨幣需求理論,如,凱恩斯的利率變化影響貨幣流通速度從而影響貨幣需求量的理論,對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就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而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理論所揭示的若貨幣供給超過商品流通對貨幣的必要量,則有可能引起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對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也有借鑑意義。凱恩斯不是從貨幣需求量來說明貨幣供給量,而是著眼於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增加就業和產出。但按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理論,如果貨幣供給超過貨幣需求並進入流通領域,增加的貨幣供給就有可能引發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因此,把兩種理論綜合起來考慮,會更全面地解釋現實中貨幣供求關係問題。

二、馬克思與費雪貨幣需求理論的比較

與馬克思的貨幣流通量公式最相近的西方經濟學貨幣需求量公式就是費雪的交易方程式,兩者都是從商品交易或商品流通的角度來研究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問題。
(一)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公式和費雪的交易方程式的相同或相通之處。費雪的交易方程式可概括地表述為:MV=PT或P=MV/T。在這個方程式中,M代表貨幣數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T代表商品交易的實際數量;P代表商品價格。馬克思的貨幣流通量公式可表述為M=PT/V,如果把V移到公式的左端就變成費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並可進一步轉換成P=MV/T。因此,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公式和費雪的交易方程式在形式上具有相同或相通之處,都是研究流通中物價水平和預測貨幣需求量。分析這兩個公式會發現:第一,兩個公式在組成要素、結構及表現形式上是相同或相通的,都提出了貨幣數量、物價水平、商品數量和貨幣流通速度問的關係。第二,兩個公式都指出流通中商品價格的變化情況。在V和T不變的條件下,P隨M同方向或正比例變動;在M和T不變的條件下,P隨V成同方向或正比例變動;在M和V不變的條件下,P隨T成反方向或反比例變動。第三,兩個公式都具有預測流通中貨幣量的功能。費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如果把V移到公式的右端,從形式上就變成了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公式M=PT/V,也具有流通中的貨幣量與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這一規律性。
(二)馬克思貨幣流通規律公式的優勢。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公式和費雪的交易方程式從實質上看有本質區別。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的最大特點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貨幣需求理論。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公式對等的基礎是勞動創造的價值,即貨幣價值或貨幣符號所代表的價值與商品的價值對等。費雪雖然也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但卻不承認商品或貨幣自身的價值由勞動決定,而認為由商品流通中的供求關係決定。這一根本區別決定了馬克思貨幣流通規律公式的優勢和費雪交易方程式的不足。
首先,費雪的貨幣需求理論只適用於對紙幣流通中物價水平的說明,而不適用於金屬貨幣條件下對物價水平的說明。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貨幣貯藏職能理論,在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貨幣的貯藏職能像一個儲水池,會通過自發調節,使流通中的貨幣量與待實現的商品數量相適應。因為不僅商品的價值由勞動決定,貨幣作為商品的價值也由勞動決定,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只能是等值的商品和等值的貨幣相交換,而不會是多值的商品和少值的貨幣相交換,或多值的貨幣和少值的商品相交換。當流通中的貨幣量多於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時,多出的那部分貨幣就會自動退出流通,形成貯藏貨幣;當流通中的貨幣量少於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時,就會有一部分貯藏貨幣自發地補充到流通中來,滿足流通需要。這種情況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與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基本上相適應,而不存在貨幣量脫離流通中的商品量而無序變動的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商品價格的變動只能來自生產商品和貨幣金屬的勞動量的變動和商品供求關係的變動。
其次,費雪交易方程式對P取決於M的解釋,是建立在V和T相對穩定的假定基礎上。這使他的解釋只適合短期內物價水平的變動,而不能充分解釋長時期的物價變動情況。在長期,即使V、T和M都能保持相對穩定,但由於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和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化,商品的價格也會發生變化。費雪的交易方程式,由於缺乏勞動價值論作為理論基礎,不能說明這一問題。相比之下,馬克思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貨幣流通規律公式則能充分解釋這類問題。
再次,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公式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能正確地認識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關係,從商品流通來說明貨幣流通。因此,馬克思的公式是用待實現的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和貨幣流通速度來說明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與待實現的商品數量乘以單位商品價格水平而形成的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從而能正確地說明貨幣流通規律問題。相比而言,費雪的交易方程式沒有勞動價值論作基礎,雖然也從商品流通的視角研究貨幣需求量問題,卻不能正確認識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關係,看不到商品流通對貨幣流通的決定作用。這使他把貨幣數量看成是決定商品價格水平的根本因素,不能準確地說明貨幣流通規律問題。
當然,也不否定費雪的貨幣需求理論,把貨幣的流通範圍擴展到金融商品,這使他的貨幣需求理論在商品流通的範圍上更貼近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實際,對研究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貨幣需求量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三、馬克思與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貨幣需求理論的比較

馬克思從商品流通的角度研究貨幣需求量問題。因此,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稱作商品流通貨幣需求理論。馬歇爾、凱恩斯和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都是從資產選擇的角度來研究貨幣需求問題。因此,他們的貨幣需求理論可概括為資產選擇貨幣需求理論。   (一)馬克思與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貨幣需求理論的區別
1、兩種貨幣需求產生的領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馬克思貨幣需求理論中的貨幣需求產生於商品流通領域。馬克思把商品流通定義為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商品流通必然要有一定的貨幣量作交換媒介來完成,這就產生了完成一定的商品交易量需要多少貨幣量的問題。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把貨幣作為一種資產,探討人們在持有的資產,如貨幣資產、實物資產或證券資產中,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在這裡,貨幣需求被當作一種資產選擇行為,貨幣被當作是資產或財富的一種形式。因此,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雖然也認為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是人們持有貨幣的原因,但他們都並不是從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本身來解釋貨幣需求量,而是從資產選擇的視角來說明貨幣需求量問題。因此,他們所說的貨幣需求是在商品流通之外,由資產選擇而決定的貨幣需求。
2、兩種貨幣需求決定的因素和規律不同。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產生於商品流通,並由商品流通決定用於交換媒介的貨幣需求,由流通中的商品數量、單位商品價格水平和貨幣流通速度等因素決定。因此,流通中的貨幣需求量的規律就表現為:流通中的貨幣需求量與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的資產選擇貨幣需求理論認為,決定和影響貨幣需求的首要因素是人們的財富總量或國民收入水平,其次是利率水平,還有其它相關因素,如財富所有者的偏好等等。
3、研究問題的目的和途徑不同。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為了說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問題,及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由於紙幣發行量多於或少於它所代表的金屬貨幣量而引起的商品價格變動問題。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解釋產出和物價的變動問題或以持幣量為內容的貨幣需求量問題。如,在產出問題上,凱恩斯認為,在貨幣需求曲線既定的情況下,增加貨幣供給會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增加產出。而在貨幣需求量的變動對物價影響問題上,解釋的途徑與馬克思也有所不同。如,弗裡德曼認為,貨幣數量增加後,個人與企業擁有的現金數量就比其擁有的其它資產多,由於持有的現金過多,所以就購入其它種類資產加以調整,於是使各種資產價格上升,利率下降。這時會進一步發現,購入其它資產並不會增加更多收益,還不如用於商品和勞務方面的支出划算,最終結果將會促使物價上漲。
4、兩種貨幣需求量的具體含義或表現形式不同。馬克思的貨幣需求量是指為完成一定的商品交易量而需要的貨幣量,即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必要量。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量是指在一定的收入和資產環境下,人們願意持有的貨幣量。因此,前者是處於流通領域中,用於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量;後者是處於流通領域外,處於停滯沉澱狀態,儲藏在人們手中的貨幣量。
5、兩種貨幣需求的貨幣職能不同。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直接產生於貨幣的交換媒介職能。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直接產生於貨幣的儲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間接產生於貨幣的交換媒介職能。
(二)馬克思與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貨幣需求理論的相通之處。從上述兩種貨幣需求理論的區別中看出,兩種貨幣需求理論存在於不同領域、產生於不同原因、具有不同表現形式或含義、用於說明不同問題的貨幣需求理論,因此差別很大。但這兩種理論也有某些相通之處。
從宏觀貨幣需求總量及其決定因素來看,兩種理論具有相似或相通之處。把馬克思的貨幣流通公式與馬歇爾、凱恩斯等人提出的劍橋方程式和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進行比較可說明這一問題。先看劍橋方程式:Md=KPY。在這個公式中,Md表示貨幣需求量、P表示物價水平、Y表示總收入、PY表示名義總收入、K表示PY與Md的比例,也就是一年中人們願意以現金餘額的方式持有的貨幣量佔商品交易量的比率。把劍橋方程式與馬克思的貨幣流通公式加以比較:首先,商品交易總量PT與收入總量PY間具有緊密關係。收入總量PY必須經過商品流通,才能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這樣一來,收入總量PY也就成為商品交易總量PT。其次,把K與I/V相互替代。因為K表示PY與Md的比例,等於PY/Md。如果從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角度來看,PY除以M。應該等於貨幣流通速度V,而K則相當於貨幣流通速度V的倒數1/V。這樣,劍橋方程式就可轉換為馬克思的貨幣流通量公式M或Md=PT/V,就可看出馬克思的貨幣流通公式與劍橋方程式具有相通之處。
再看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M/P=f(Y,W;rm,rb,re,1/p‧dp/dt;u)。在這個公式中,M為個人財富持有者持有的貨幣量,即名義貨幣需求量;P為一般物價水平;M/P為個人財富持有者的貨幣所能支配的實物量,即實際的貨幣需求量;Y為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實際收入;w為非人力財富佔總財富的比例(即來自財產的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rm為預期的貨幣名義收益率;rb為固定收益的債券收益率;re為非固定收益的債券(股票)收益率;1/p‧dp/dt為預期的物價變動率,即實物資產的名義報酬率;u為貨幣的效用及影響此效用的因素。
弗裡德曼認為,如果忽視Y、w在分配上的影響,則上述等式就能應用於全社會,即M代表社會貨幣需求總量,Y代表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收入,w為以財產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社會總財富。並將上式括號內的貨幣需求決定因素用符號K表示,則有:M/P=KY或M=KPY或MV=PY。其中,V=1/K,意即貨幣需求函數是貨幣流通函數的倒數。在這裡,如果把收入總量PY替換為商品交易總量PT,則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便與馬克思的貨幣流通公式具有相通之處。
當然,這裡說的相通,只是表明兩種理論具有相似之處,而不是說兩種理論在實質含義上相同。兩種理論不僅在貨幣需求的含義上不同,而且在決定或影響貨幣需求因素的範圍上也不同,馬克思僅是在商品流通範圍來討論貨幣需要量問題,馬歇爾、凱恩斯、弗裡德曼則把決定和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擴大到金融等領域。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