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peboyz wrote:
不好意思,關於自動化產線,小弟剛好有相關的經驗,分享一下~
某電子相關產業大概7年前在台灣砍到剩一個廠,然後擴大中國廠的投資力道,搭配自動化產線,希望可以大幅提升競爭力。
於是乎,買了新設備,佈了新產線,同時,將原本在管工廠的台幹與陸幹們,重新安排所負責的產線,經過不算漫長的調整與磨合,結論是自動化產線大幅提升產能,且精簡50%的直接人力。
舉例來說,原本一個小組2人搭配,每小時產出2K,而自動化後,只剩下1人,每小時產出3K,對於幹部而言,已經沒人想重新回去管理傳統產線,大家都渴望轉到自動化產線,因為需要面對的人變少,相較之下就是問題變少,同時效率明顯提高。
然而真正的問題浮現,是在產線全面自動化後,大約過了兩年時間,設備出現了損耗,造成維護成本的增加,以及產線停擺,因為已經沒有人工的生產線,無法轉回傳統人工生產,導致出貨不順,而被抽單。
更大的挑戰是,後進的新廠(台資或陸資都有),採用更新的設備,用更廉價的方式佈了自動化產線,另外還有死守傳統低效率人工的小廠(陸資)撿食零星小單,讓原本打算靠搶些小單度小月的計畫也難以執行。
最終,在不可能走回頭路的情況下,只能進行新一波的自動化升級,迎戰後進企業,而且面對到的是,產品產出過剩,價格已達紅海的割喉戰。
這讓小弟想到的,就是面板與DRAM,這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套路與模式,最後總有人會放棄掉(或被打垮),而品牌是否要自己做自動化,還是乾脆"買"自動化(轉投資或入股代工廠),又或是繼續賺EASY MONEY,我想大多數品牌經營者還是習慣選後者吧?
我認為自動化的確是必然也不得不的一條路(尤其看過工人拚死拚活效率仍不如自動化設備後),但是這條路我想不太會是品牌們來走,提出不同意見供各位參考,謝謝~...(恕刪)
謝謝分享.........
我也認為大家「低估」了「全自動化」的成本了........
也是不能忽視它的「副作用」
=> 「降低就業率」&「產出過剩」 ...............
我是專門幫客戶設計自動化改善的,為什麼這麼多傳產找外勞,因為台灣人不要做丫
年輕人沒人想賺3萬多沒冷氣的工作,去22k 7-11也比工廠好,為什麼要用自動化
因為之後就不會有師傅調機,當你成為老闆的時候,你今天要出貨要看你們員工的臉色的時候
就會明白為什麼自動化的重要性,自動化是做給老闆的,而不是做給員工,對員工而言
自動化會讓他們沒工作,不過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只是你選擇不做而己
SENDOH0420 wrote:
謝謝分享.........(恕刪)
分散很多家製造是因為要分散製造風險,怕代工廠壟斷,跟利用幾個下游廠商競爭來壓低價格,台灣製鞋最大敵人是韓國,不過當你看到韓國人海外的工廠你就知道台灣人的管理真的爛.
鞋要自動化不是不可能,但就是因為那些老幹部怕被搶飯碗,所以老是想管一堆人才有威風,不然現在的登山鞋,皮面好了放到TPU灌注機脫模就是一個成品,全圓盤灌注線才三個人就可以操作,只是製鞋的模具都很粗糙,所以常有不良品,德國DESMA的一台1千多~2500萬附近,台灣幾個老闆買得下去,結果買台灣的一條2百五,用一堆人浪費一堆廢料,他們覺得便宜.
總之觀感問題,很慶幸我跑了,不然要跟老的鬥跟新老闆溝通不良,還有海外的鳥事,況且海外沒PM專業人才,都是從現場拉鞋廠主管起來,再好的設備都不會修跟保養,最後就是"那個不好"我決定用更多人來做.
自動化...先解決人在說,況且到現在找人一樣當鞋廠基本工的薪資,你會什麼都是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