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貿易戰●馬克思如何看待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

——為什麼批判並揭露了「自由貿易」本質的馬克思,卻並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擁護者呢?答案就在下面:

(16)馬克思:「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這是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最後一段話,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段話。讀懂了這段話,也就讀懂了馬克思「到底說了些什麼」。
======================================================================================================
如果馬克思是對的,那中國應該早就爆發階級間的對立了,而且是對立最強烈的國家了,中國本身對外一再強調自由貿易(因為中國從對外貿易獲得了大量的財富,20幾年來幾乎年年出現巨額貿易順差),但是在國內卻是高升關稅壁壘(或貿易障礙),一下說自由貿易讓階級對立達到頂點,但信奉馬克思思想的政府卻大力鼓吹自由貿易,社會革命發生了嗎?(當然發生啦,如果是指社會的生活水平高升了.)
我們還是不懂馬克斯懂了甚麼?
guest2000 wrote:
——為什麼批判並揭露了「自由貿易」本質的馬克思,卻並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擁護者呢?答案就在下面:
(16)馬克思:「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這是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最後一段話,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段話。讀懂了這段話,也就讀懂了馬克思「到底說了些什麼」。
======================================================================================================
如果馬克思是對的,那中國應該早就爆發階級間的對立了,而且是對立最強烈的國家了,中國本身對外一再強調自由貿易(因為中國從對外貿易獲得了大量的財富,20幾年來幾乎年年出現巨額貿易順差),但是在國內卻是高昇關稅壁壘(或貿易障礙),一下說自由貿易讓階級對立達到頂點,但信奉馬克思思想的政府卻大力鼓吹自由貿易,社會革命發生了嗎?(當然發生啦,如果是指社會的生活水平高昇了.)
我們還是不懂馬克斯懂了甚麼?


我之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1.中國的民主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不是那套虛偽的資產階級專政代議民主制

2.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壘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兩國的「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當帝國主義的小型魁儡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3.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4.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這在自由貿易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的3個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5.htm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

‧ 一 生產集中和壟斷
‧ 二 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
‧ 三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四 資本輸出
‧ 五 資本家瓜分世界
‧ 六 大國瓜分世界
‧ 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
‧ 八 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 九 對帝國主義的批評
‧ 十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如果沒有全球50~60億的中低所得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勞動 那麼已開發國家就沒辦法在過去積累自己的資本

早期資本的積累模式是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榨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Mo Zhu 47 網友回復
没错,但是个人认为美国情况感觉还不太一样。美国工人的衰败还是起于80到90年代的去工业化。对于资本家来说,玩金融比玩实业来钱来的快多了,但是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却是很小的。但美国铁锈带的工人过的再惨,也没有能力革命。美国的教育体制中的反共洗脑教育和美国作为警察国家的本质,都导致了美国工人只会搞民粹,共产主义革命是不可能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看见美国泛起一朵浪花。 但欧洲的情况正如你所说,第二国际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收买了工人阶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专长,但欧洲本身是分裂的,无法整合成完整的实力。因此在下个阶段的竞争中一定会被美国,中国这样的经济动员和整合能力较强的国家打败。这时候欧洲。。。左转还是右转就看美国还有多大实力了。

我的回覆
那是因為美國還不夠慘,開發中國家為什麼內部政治難以穩定就是因為貧富差距夠大,你想想看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家,印度年人均GDP2000美元,絕對多數人生火水平在1000~3000美元範圍內,美國國民所得是59000美元大多數底層生活水平在25000美元年所得 中產階級在40000~80000美元左右,印度和美國得差距是25~40倍左右,就是因為他們被分割在兩個不同國家形成資訊孤島加上被民族主義洗腦所以看不到全球的貧富差距,樂施會統計過最富的8個人超過世界最窮的35億人的總財富,一個國家最富裕的20%階層的人口收入和最貧窮的20%人口的收入差距在5~15倍以內是大多數國家的狀況,如果貧富差距過大已開發國家內部的代議民主政治(資產階級專政)就會崩潰,所以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反移民等政策反而是加強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連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等金融業都支持民主黨搞美國社會福利,不是他們佛心來的,這是他們的階級利益知道資本主義要維持下去就要有一個內部貧富差距調節機制,這是維持腐朽的帝國主義不致崩潰的秘訣之一,如果大量引進墨西哥外勞美國底層工資大約會被押到6000美元左右,如果實行完全自由貿易和自由移民+產業自由遷移,大量引進印度和非洲的12+10億人口那全球已開發國家的工資均衡點會被壓在2000~4000美元左右,當資本主義開始追求自由貿易就是已開發國家內部政治開始失去穩定的時候.關於這點我有過詳細的論述
摧毀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的3個方法.
1. 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 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 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下面,按照順序解讀馬克思其中的16段話。

(1)馬克思:「英國穀物法的廢除是自由貿易在19世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在廠主們談論自由貿易的所有國家裡,他們主要指的是穀物和一切原料的自由貿易。對外國穀物徵收實行保護關稅,這是卑劣的行為,這是利用人民的飢餓進行投機。」

——這是馬克思演說開始的第一段話。這段話直指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徵收關稅,「是卑劣的行為」,「是利用人民的飢餓進行投機」。但是請注意,馬克思批判貿易保護主義,並不表明馬克思無條件地贊成「自由貿易」。在接下來的演講中,馬克思用了大量的篇幅,對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本質進行了深刻地揭露。

(2)馬克思:「任何廠主都有他自己使用的一套規程,其中規定對一切有意無意的過失都處以罰金;例如假使工人不幸在椅上坐了一下,偶而私語或談笑,遲到了幾分鐘,損壞了機器的某一部件,或者製品的質量不合規格等等,他就得挨罰。事實上罰款往往超過工人實際造成的損失。為了設法使工人容易挨罰,工廠的鐘點撥快了,發給工人劣等的原料而要他製出好的成品。工頭要是沒有足夠的花招來增加犯規數字,便被辭退。」

——「任何廠主都有他自己使用的一套規程」表明,資本家「私人立法」的權力來源於生產資料私有制。而且,此類「私人立法」在資本主義世界具有勿容置疑的普世性。廠主,今天稱之為「企業家」。我想知道的是,今天「企業家」們制定的規程是不是能夠免俗呢?

  (3)馬克思:「先生們,你們看,這種私人立法的建立是為了製造過失,而製造過失卻成為生財之道。因此,廠主不擇手段,竭力減低名義工資,甚至還要從這些並非由於工人的過失而造成的事故中得到好處。」

——與時俱進地看,在當代資本主義,「竭力減低名義工資」的做法似乎有被「適當增加名義工資」的進步所替代。現實情形是這樣的,僱員的「名義工資」好像在不斷增長,比如最低工資(儘管經濟學家對這個「最低工資」很有看法,且評價很負面)。但是,「廠主」通過「一套規程」,為僱員們建立起「製造過失」的科學機制,這一點卻並未改變。所以,「製造過失卻成為生財之道」並非個案,而是常態。

  (4)馬克思:「這些廠主正是力圖使工人相信只要為了改善工人的處境,他們是能夠不惜任何破費的慈善家。這樣一來,廠主一方面靠自己的廠規用最卑劣的手法剋扣工人的工資,另一方面又不惜作出最大的犧牲借反穀物法同盟來提高工資。」

——廠主們一邊用卑劣的廠規來剋扣僱員的工資,一邊又用反對關稅的「自由貿易」來提高僱員的工資。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對比,更是一個看似矛盾的做法。子曰:「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個比較靠譜的解釋是: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並不是工人階級,而是資本家階級(廠主)。

  (5)馬克思:「他們不惜耗費巨大的開銷來建築宮殿,反穀物法同盟在這些宮殿裡也設立了自己的某種類似官邸的東西,他們派遣整批傳道大軍到英國各地宣傳自由貿易的宗教。他們刊印成千上萬的小冊子四處贈送,讓工人認識到自己的利益。他們不惜花費巨額資金拉攏報刊。為了領導自由貿易運動,他們組織龐大的管理機構,而且在公眾集會上施展自己全部雄辯之才。」

——問題在於,為什麼廠主們會如此熱心地「宣傳自由貿易的宗教」?自由貿易與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當然有關。但是,問題的要害在於,自由貿易與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能否等價於自由貿易與資本家階級的切身利益呢?

(6)馬克思:「(李嘉圖說)『農產品的跌價不僅降低了農業工人的工資,而且也降低了所有產業工人和商業工人的工資』」, 「先生們,請不要以為工人在穀物價格較賤時至多收入4法郎,而過去卻收入5法郎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是完全無所謂的。」

——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楚,自由貿易固然帶來了穀物價格的下跌,但是穀物價格下跌也會造成工人工資的下降(生活費用的下降為資本家降低工資提供了經濟理由)。其結果,馬克思緊接著指出:「工人的工資和利潤比較起來難道不是越來越低嗎?工人的社會地位和資本家的地位比較起來是每況愈下,難道這還不清楚嗎?」

(7)馬克思:「當穀物的價格和工資都同樣處於較高的水平時,工人節省少許面包就足以滿足其它需要。但是一旦面包變得非常便宜,從而工資大大下降,工人便幾乎根本不能靠節約糧食來購買其它的東西了。」

——這段話是對上面那段話的補充說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阻止因「自由貿易」帶來的本國「工資大大下降」,從而導致工人階級的反抗和產業空心化,那麼只有加征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也正是美國無視所謂的「國際規則」,對中國進行貿易戰的藉口之一。

(8)馬克思:「英國工人已經向自由貿易派表明,他們並沒有被自由貿易派的幻想和謊言所欺騙;儘管他們同自由貿易派聯合起來反對地主,但是那只是為了消滅最後的封建殘餘並僅僅同一個敵人進行鬥爭。」

——英國工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並不意味著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工人階級之所以支持自由貿易,是出於消滅封建殘餘的目的,而不是同意「自由貿易派的幻想」。

(9)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原則上決不能僅僅根據一年的統計材料就得出一般規律。常常需要引證六七年來的平均數字,也就是說,需要引證在現代工業經過各個階段(繁榮、生產過剩、停滯、危機)而完成它必然的週期這一段時期內的一些平均數字。」

——這是一段插話,但很有意思。可笑的是,現在經濟學流行的工作或者貢獻,用一個段子概括就是:做一個假設,搞一堆樣本數據(且編輯幾乎無法判斷其可靠性),用結構方程和回歸方程認真地折騰一番,最後證明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結論。這是神馬貢獻?這叫「自娛自樂」!

(10)馬克思:「當一切商品跌價時(這種跌價是自由貿易的必然結果),我用一個法郎買的東西要比過去多得多。而工人的法郎和其它任何別的法郎一樣,具有同等價值。因此,自由貿易對工人會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這裡只產生了一個小小的不方便,也就是說,工人在以自己的法郎交換別的商品以前,必須先以自己的勞動去交換資本」。

——自由貿易給大家(包括工人)帶來的交換上降價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與這個「好處」一起發生的另一個問題卻被人們忽略了。這個問題就是:工人在用自己的工資交換別的商品以前,「必須先以自己的勞動去交換資本」。遺憾的是,「經濟學家總是在勞動與其它商品相交換的時候去觀察勞動價格。可是他們卻把勞動與資本相交換這一環節完全置之度外」。這個被「置之度外」的環節就是:勞動力商品的價格(工資)也會降價!

(11)馬克思:「當開動生產商品的機器需要較少的費用時,則保養被稱為勞動者的這種機器所必需的東西,同樣也得跌價。如果一切商品都便宜了,那麼,同是商品的這種勞動的價格也同樣降低了。而且,正如我們在下面將看到的,勞動這種商品的價格的下跌較其它的商品要大得多。」

——自由貿易在帶來一切商品降價的同時,必然造成勞動力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至於自由貿易會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又會刺激對勞動的需求,從而提升工資,這種情形不會改變問題的本質:「隨著生產資本的擴大,工人之間的競爭更劇烈了。大家的勞動報酬都減少了,而一些人的勞動負擔也增加了。」 對此,馬克思作了深刻的說明,不贅述。

(12)馬克思:「由於不斷地找到以更廉價更低劣的食品來維持勞動的新方法,最低工資也就不斷降低。如果說,起初這種工資迫使人為了活下去而去勞動,那麼,到最後就把人變成機器人了。工人的存在的全部價值只不過在於他是一種生產力而已;資本家就是這樣來對待工人的。」

——拜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革命所賜,較之19世紀,今天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極大提高。不過,與時俱進地觀察,大量的zhuan基因算不算是「找到以更廉價更低劣的食品來維持勞動的新方法」呢?

(13)馬克思:「讓我們來作個總結: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到底什麼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礙著資本前進的民族障礙,只不過是讓資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動罷了。不管商品相互交換的條件如何有利,只要僱傭勞動和資本的關係繼續存在,就永遠會有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存在。那些自由貿易的信徒認為,只要更有效地運用資本,就可以消除工業資本家和僱傭勞動者之間的對抗,他們這種妄想,真是令人莫解。恰恰相反,這只能使這兩個階級的對立更為顯著。」

——自由貿易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資本的自由」。自由貿易可以帶來「買賣的自由」,但不會消除僱傭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關係,因而不會消除工業資本家和僱傭勞動者之間的對抗。

(14)馬克思:「假定一旦不再有穀物法,不再有海關,不再有城市進口稅,一句話,假使工人迄今仍然抱怨的造成自己貧困境遇的那些偶然情況都全部消失,那時,一向掩蓋著他的真正敵人的一切帷幕就被揭開了。」

——帷幕被揭開之後,人們將看到什麼呢?馬克思緊接著指出:「他將看到擺脫羈絆的資本對他的奴役並不亞於受關稅束縛的資本對他的奴役。」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勿需我做過多解讀。

(15)馬克思:「但是,先生們,不要以為我們之所以批判自由貿易是打算維護保護關稅制度。一個人宣稱自己是立憲制的敵人,並不見得自己就是舊制度的擁護者。」

——為什麼批判並揭露了「自由貿易」本質的馬克思,卻並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擁護者呢?答案就在下面:

(16)馬克思:「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這是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最後一段話,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段話。讀懂了這段話,也就讀懂了馬克思「到底說了些什麼」。


英國工黨 民主馬克思主義者(改良主義和修正主義者)柯賓的困境




英國大選在即馬克思為何受推崇? - BBC News 中文
英國工黨領導層大力推薦《資本論》,讚揚馬克思是"偉大經濟思想家"。馬克思的《資本論》究竟是本怎樣的書?
騎腳踏車上班、欣賞馬克思的英國老左派:工黨領袖柯賓-風傳媒


柯賓無疑是一位惇厚而忠實的改良主義者。但,也因此,他將面臨改良主義的全部問題。

2015年5月7日,在英國國會大選中面臨再次敗選的工黨,當時的工黨領導人——知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學者之子艾德‧米勒班(Ed Miliband),隔日隨即宣佈負起政治責任,辭去擔任了約4年8個月的黨魁一職。
該年9月,自1983年成為國會下議院議員後,從未擔任過任何內閣(或者影子內閣)成員,被視為工黨內左派的邊緣候選人——傑若米‧柯賓(Jeremy Corbyn),在工黨黨魁選舉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而當選。
隔年,僅短短9個月多月左右時間,工黨內的中、右派藉脫歐公投等議題,開始對柯賓的領導權提出挑戰,黨內影子內閣成員紛紛辭職逼宮,黨內多數國會議員支持對他發起不信任投票,黨內情勢完全不利於柯賓,然而拒絕辭職的柯賓,在2016年9月;一年內的第二次黨魁選舉中,再一次囊括了超過六成的選票,強勢擊退了競爭者歐文‧史密斯(Owen Smith)。
從最不受歡迎到離唐寧街10號一步之遙?
事實上,從柯賓當選工黨領導人的那一刻起,英國的主流媒體(尤其是右派傳媒),就毫不遮掩的攻擊柯賓明確偏左的主張與立場,不斷透過將他描述、定調為unelectable(無法選贏的)在野黨領導人。甚至將他比喻為工黨1980年代上一位試圖將黨帶往左轉的黨魁富特(Michael Foot),並以1983年富特與工黨在大選中慘敗的經驗,預言柯賓帶領下的工黨必然將在選舉中走向潰敗1。
對於工黨黨內主流的中、右派以及英國媒體,幾乎堅定不移的看法是:工黨在1994年布萊爾當選為在野黨領導人後,所逐步確定的「共識」或「真理」是,工黨只有在意識型態與政治主張上,放棄傳統偏左的「改良主義」色彩,放棄以工人階級為主要支持對象,極力往中間靠攏,將黨定位為「大眾黨」而非「工人階級政黨」,才有可能獲得執政的機會。這個所謂的黨內甚至社會的所謂「共識」,主宰、制約了工黨黨內超過20年的發展路線。
然而,這個被不斷警告牢不可破、不應該越雷池一步的「共識」,在今年6月份的英國國會大選開票後,徹底的粉碎與瓦解了。
柯賓在2015年成為工黨領導人後,不同於他的前任黨魁米勒班——對於黨內路線「左轉」顯得搖擺不定、遲疑躊躇,面對工人與學生的抗爭態度曖昧、模糊。柯賓打從一開始就高舉了左轉的大旗,他大大方方的自稱為「社會主義者」(雖然,這裡「社會主義者」的意義與內涵還是在改良主義的框架下來界定)。
舉例來說,當米勒班在2015年大選前,終於略為抱定主意、明確表態,將推動讓大學學費從9,000英鎊,較為溫和的調降為6,000英鎊時(2010年保守黨政府一次性地將大學學費自3,000英鎊巨幅調漲至9,000英鎊,而引發數十萬高中生與大學生的大規模抗議,而事實上,將高等教育推向商品化與市場化,最劇烈的轉變其實是出現在布萊爾執政的時期)。柯賓成為黨領導人後的主張,卻是直接廢除學費,讓英國的大學回到早年免學費的傳統。
這種明確、不再是模稜兩可的「左轉」主張,事實上一直是柯賓成為國會議員以來的長期立場,這也是他過去在黨內「邊緣」的主因,但當他成為黨的領導人後,這樣的主張與立場,讓許多過去對工黨已經死心與絕望的工人與青年,開始重新對工黨產生希望,其中更有許多人開始主動參與到「支持」/「保衛」柯賓路線的運動。
大幅成長的年輕選民支持
今年4月,保守黨首相梅伊宣佈解散國會、提前進行大選,梅伊與保守黨原本的算盤,是希望在脫歐公投後,操作脫歐的議題、先發制人,希望透過提前改選重挫工黨,來「確保英國擁有更穩定、更有力的政府」。然而6月份大選結果出爐後,結果卻讓保守黨以及工黨內中、右派啞口無言。
柯賓領導下的工黨,在選舉期間推出了被形容為自1983年富特以來最「左傾」的選舉政策主張宣言,除了廢除大學學費外,還包括了將推動鐵路與郵政部門重新國有化、打擊企業逃稅、取消給企業的稅賦減免等等政策主張。柯賓在選戰中結合各大小左翼組織、青年團體與草根社會運動團體2,透過大小演講、社群媒體等方式直接與民眾接觸,繞過主流媒體不友善與敵視的干擾,最終,工黨勝選的席次大幅度增加了30席(發動提前改選的保守黨反倒減少了13席),如果以總體得票率來看,柯賓帶領下的工黨拿到了超過40%的得票率,足足比2015年的大選增加了將近10%選票,這是自1974年以來工黨在大選中的第三高得票率(前兩名分別為1997年的43.2%與2001年的40.7%)3。

如果從選民支持的年齡結構來看,工黨在18-24與25-34兩個年輕的年齡層民眾當中,分別獲得了超過六成與接近六成的壓倒性支持率(相較於2015兩者皆呈現了約20%的成長),而且,根據媒體的報導,青年登記成為選民的人數更是創下新高。即便在35-44這個年齡層,工黨也拿到了獲得了超過50%的支持4。

若以選民階級與區域來看,柯賓領導的工黨,此次也拿回了許多本來就是傳統工人社區的重鎮,過去在工黨右轉時期流失的選票。
「柯賓現象」反應了什麼?
大選過後不久,柯賓竟然從主流媒體過去「最不受歡迎」與「無法選贏」的黨領導人,在最新的民調中,成了英國民眾眼中「最適合擔任首相」的政治人物。經濟學人雜誌在選後幾天的一篇評論中,下了這麼樣的一個標題:
布萊爾路線在6月8日正式終結,工黨現在是屬於柯賓(路線)了!5
2015年工黨輸掉大選時,倫敦金融時報寫的一篇題為「米勒班的左轉讓工黨輸掉選舉」的專文分析6。然而,不過事隔兩年,當下「柯賓現象」背後所反應的,其實是工人階級與青年們,這一、兩個世代的民眾,過去三十多年新自由主義風潮下最大的受害者,在歷經金融危機後新一輪的「樽節政策」進一步攻擊各項「社會福利」與「公共服務」後,用清楚的行動與態度,表達出對現行資本主義制度與貧富不均的憤怒與不滿。
換言之,米勒班與工黨在2015年輸掉大選,並非如主流媒體所宣傳的太過「左傾」,而是根本不夠「左傾」。
入主唐寧街10號是當前左翼的最高目標?
這其實才是英國社會興起的「柯賓現象」背後所傳達出最寶貴而關鍵的訊息。對資本主義的不滿,對新自由主義的憤怒,對走不出金融危機的不耐,讓民粹主義隱隱蠢動著,這股社會集體憤怒、失落與焦躁,需要一套分析與解釋、需要一個可以說服的計畫與方案、需要一個可以讓安置他們憤怒的政治選擇,這樣的選擇,如果左翼無法承擔,那麼,極右翼與法西斯就會趁勢而入。
對於左翼而言,或者更明確的說,對於不同於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左翼而言,「柯賓現象」終於在英國政治撐開了一些左翼發展的空間與契機,然而,「柯賓現象」同時也伴隨著危機與風險。
簡單來說,將柯賓與工黨送進唐寧街10號,會是或應該是「左翼」的最高目標嗎?對於工黨黨內目前暫時休兵、閉嘴的中、右派而言,現階段當然是開始殷切著期盼的柯賓重新帶領工黨重返「執政榮光」。但對於為數眾多過去根本放棄工黨的左翼小團體與草根社運組織,讓工黨重新入主唐寧街10號,很可能只會再一次重演過往歷史上不斷發生改良主義的各種侷限、甚至悲劇罷了。
事實上,綜觀柯賓在大選所提出來的政策主張宣言內容,一來,在社會主義左翼經濟學家的分析中7,其實非但稱不上太過激進,實際上左轉的力道恐怕都還尚嫌不足,對「戰略性事業」國有化的規模,其實並不足以撐起疲弱不振的國內投資,而更關鍵的是,即便是這樣的政策綱領,以目前工黨內仍舊是中右派當道的情勢,以目前英國具壟斷地位的跨國金融機構仍強勢主導、影響著英國的各項政策方向,以目前資本家與媒體對柯賓左傾路線不斷上升的敵意,一旦工黨與柯賓真正透過選舉重新執政,恐怕都很難讓這些目前提出來政策綱領一一落實。這其實並非只是當前英國的政治困境,坦白說,這很可能是長久以來所有改良主義者與改良主義政策的根本困境。
回顧Syriza:在希臘的崛起、困境與「背叛」
上述英國的政治困境絕非孤例,同為歐盟一員的希臘這些年來的發展,即可作為佐證,這些年來一度打著「反樽節」旗號,在希臘政治局勢中不斷擴張、捲動大規模左翼與社會運動團體支持的新興政黨Syriza(激進左翼聯盟),2015年甚至在獲得多數希臘工人與青年的支持下,成為希臘國會的第一大黨主導組閣執政。
然而,Syriza的快速崛起的過程中,為了迅速獲得最大支持、取得執政權,原先較為激進主張逐漸被更加溫和與改良者所取代。甚至在執政後,即便在公投壓倒性反對繼續接受歐盟、歐洲央行所提出對勞工與基層民眾無比嚴苛的「樽節方案」,Syriza的執政團隊依舊選擇留在歐元區,甚至以更加嚴苛的條件,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會、歐盟及歐洲央行「三駕馬車」所提出的紓困「樽節方案」,而被嚴厲批評為「出賣靈魂」8。
Syriza的困境其實與英國左翼或者全世界左翼的困境多多少少有些類似,在過去近四十年來新自由主義當道的右翼意識型態霸權之下,2008年危機後的工人階級群眾,事實上,呈現的一種意識型態近乎真空的狀態。當前對資本主義危機與新自由主義的不滿與憤怒,多數恐怕是來自於素樸的直觀,而相對缺乏完整對左翼意識型態的整體認識與思想準備,在這樣的情況底下,Syriza或者柯賓主導下工黨,雖然短時間一定程度上回應了這樣的社會集體需求,而成為不滿與憤怒下的新選擇,然而,一旦這樣的政治力量在掌握國家機器執政後,受限於各種隨時準備反撲的反動力量,以及改良主義本身的政治選擇,發生類似上述Syriza被視為「背叛」的重新轉向,對左翼政治與左翼力量的反挫與重創,恐怕將是更為嚴重!
怎麼辦?
那麼,倘若重新高舉「正統」或「古典」改良主義的旗幟,試圖在資本主義的代議制度中取得「執政權」,尋求推動改良主義政策,恐怕並非當前左翼運動最重要與最關鍵的目標的話,那麼,面對世界各地工人與青年在金融危機後對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不滿與憤怒時,左翼運動優先的工作與任務又會是什麼呢?
無論是在英國、希臘,或者是其他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內,把握住在這些因政治經濟大環境變動所極為難得開啟民眾意識轉變的契機與空間,透過對左翼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積極推介與傳播,讓更多的工人與青年,能夠清楚而正確的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剝削的本質與其內在必然且無法調和的矛盾;能夠充分意識到:當前的困境,無法靠著努力解決資本主義「內」所產生的問題來克服,因為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問題;能夠耐著性子理解到:要取代資本主義,不可能藉由在資本主義內取得「單一」一個國家「一時」的執政權來完成,它必然需要仰賴一個全球的、國際主義式的漫長全面性革命進程。
而這不代表左翼應該自動放棄掉日常生活各個戰場的政治或經濟鬥爭(諸如代議制度選舉或個別工會的組織工作與活動),相反地,左翼應該更積極的介入,但重點是我們需要同時賦予這些行動更深刻與更長遠的意涵。讓群眾在資本主義代議制度中看見它的侷限與反民主本質,讓工人在工作組織起來的行動中,體認必須超過資本主義僱傭制度才能達到真正的解放。使工人階級與青年的意識型態與政治認識全面提升與武裝,以作為下一波擴大左翼運動的堅固基礎,直到我們能夠真正翻轉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或許,才會是左翼在無論是英國的科賓熱、希臘的Syriza熱等現象中,真正最優先的工作與任務。
•1. 對於1983年工黨黨魁富特敗選原因的分析,有評論指出事實上富特的所謂「過度左傾」並非主因,而是受到英國與阿根廷所爆發的「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影響,可參見"1983: the biggest myth in Labour Party history"。諷刺的是,事實上,富特本身當時同樣支持英國出兵「捍衛」遠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
•2. 不少分析指出,科賓2015年當選為工黨黨魁不久後,以支持科賓與「左翼化」工黨為宗旨而成立的草根運動組織「Momentum」,在科賓的兩次黨魁選舉與今年的國會大選中,扮演著協助科賓獲得青年與社運組織支持的重要功能。至2017年7月,Momentum在英國各地擁有約150個地方團體(local group),會員人數超過2.7萬人。
•3. Jeremy Corbyn just made history with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Labour's vote share since 1945.
•4. Young voters, class and turnout: how Britain voted in 2017.
•5. The Labour Party now belongs to Jeremy Corbyn.
•6. Ed Miliband's move to the left lost Labour the election.
•7. 推薦參考Michael Roberts發表於2015年9月11日文章"Corbynomics – extreme or moderate?"。該文翻譯可見〈「柯賓經濟學」:極端的還是溫和的?〉。
•8. 可以參考Costas Lapavitsas 所寫的"One year on, Syriza has sold its soul for power"。


abc003 wrote:
我之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1.中國的民主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不是那套虛偽的資產階級專政代議民主制
2.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壘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兩國的「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俾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3.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4.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韓元材料的國家這兩這在自由貿易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摧毀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的3個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5.htm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
‧ 一 生產集中和壟斷
‧ 二 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
‧ 三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四 資本輸出
‧ 五 資本家瓜分世界
‧ 六 大國瓜分世界
‧ 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
‧ 八 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 九 對帝國主義的批評
‧ 十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如果沒有全球50~60億的中低所得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勞動 那麼已開發國家就沒辦法在過去積累自己的資本
早期資本的積累模式是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榨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Mo Zhu 47 網友回復
没错,但是个人认为美国情况感觉还不太一样。美国工人的衰败还是起于80到90年代的去工业化。对于资本家来说,玩金融比玩实业来钱来的快多了,但是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却是很小的。但美国铁锈带的工人过的再惨,也没有能力革命。美国的教育体制中的反共洗脑教育和美国作为警察国家的本质,都导致了美国工人只会搞民粹,共产主义革命是不可能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看见美国泛起一朵浪花。 但欧洲的情况正如你所说,第二国际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收买了工人阶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专长,但欧洲本身是分裂的,无法整合成完整的实力。因此在下个阶段的竞争中一定会被美国,中国这样的经济动员和整合能力较强的国家打败。这时候欧洲。。。左转还是右转就看美国还有多大实力了。
我的回覆
那是因為美國還不夠慘,開發中國家為什麼內部政治難以穩定就是因為貧富差距夠大,你想想看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家,印度年人均GDP2000美元,絕對多數人生火水平在1000~3000美元範圍內,美國國民所得是59000美元大多數底層生活水平在25000美元年所得 中產階級在40000~80000美元左右,印度和美國得差距是25~40倍左右,就是因為他們被分割在兩個不同國家形成資訊孤島加上被民族主義洗腦所以看不到全球的貧富差距,樂施會統計過最富的8個人超過世界最窮的35億人的總財富,一個國家最富裕的20%階層的人口收入和最貧窮的20%人口的收入差距在5~15倍以內是大多數國家的狀況,如果貧富差距過大已開發國家內部的代議民主政治(資產階級專政)就會崩潰,所以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反移民等政策反而是加強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連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等金融業都支持民主黨搞美國社會福利,不是他們佛心來的,這是他們的階級利益知道資本主義要維持下去就要有一個內部貧富差距調節機制,這是維持腐朽的帝國主義不致崩潰的秘訣之一,如果大量引進墨西哥外勞美國底層工資大約會被押到6000美元左右,如果實行完全自由貿易和自由移民+產業自由遷移,大量引進印度和非洲的12+10億人口那全球已開發國家的工資均衡點會被壓在2000~4000美元左右,當資本主義開始追求自由貿易就是已開發國家內部政治開始失去穩定的時候.關於這點我有過詳細的論述
摧毀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的3個方法.
1. 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 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 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下面,我按照順序解讀其中的16段話。
(1)馬克思:「英國穀物法的廢除是自由貿易在19世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在廠主們談論自由貿易的所有國家裡,他們主要指的是穀物和一切原料的自由貿易。對外國穀物徵收實行保護關稅,這是卑劣的行為,這是利用人民的飢餓進行投機。」
——這是馬克思演說開始的第一段話。這段話直指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徵收關稅,「是卑劣的行為」,「是利用人民的飢餓進行投機」。但是請注意,馬克思批判貿易保護主義,並不表明馬克思無條件地贊成「自由貿易」。在接下來的演講中,馬克思用了大量的篇幅,對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本質進行了深刻地揭露。
(2)馬克思:「任何廠主都有他自己使用的一套規程,其中規定對一切有意無意的過失都處以罰金;例如假使工人不幸在椅上坐了一下,偶而私語或談笑,遲到了幾分鐘,損壞了機器的某一部件,或者製品的質量不合規格等等,他就得挨罰。事實上罰款往往超過工人實際造成的損失。為了設法使工人容易挨罰,工廠的鐘點撥快了,發給工人劣等的原料而要他製出好的成品。工頭要是沒有足夠的花招來增加犯規數字,便被辭退。」
——「任何廠主都有他自己使用的一套規程」表明,資本家「私人立法」的權力來源於生產資料私有制。而且,此類「私人立法」在資本主義世界具有勿容置疑的普世性。廠主,今天稱之為「企業家」。我想知道的是,今天「企業家」們制定的規程是不是能夠免俗呢?
  (3)馬克思:「先生們,你們看,這種私人立法的建立是為了製造過失,而製造過失卻成為生財之道。因此,廠主不擇手段,竭力減低名義工資,甚至還要從這些並非由於工人的過失而造成的事故中得到好處。」
——與時俱進地看,在當代資本主義,「竭力減低名義工資」的做法似乎有被「適當增加名義工資」的進步所替代。現實情形是這樣的,僱員的「名義工資」好像在不斷增長,比如最低工資(儘管經濟學家對這個「最低工資」很有看法,且評價很負面)。但是,「廠主」通過「一套規程」,為僱員們建立起「製造過失」的科學機制,這一點卻並未改變。所以,「製造過失卻成為生財之道」並非個案,而是常態。
  (4)馬克思:「這些廠主正是力圖使工人相信只要為了改善工人的處境,他們是能夠不惜任何破費的慈善家。這樣一來,廠主一方面靠自己的廠規用最卑劣的手法剋扣工人的工資,另一方面又不惜作出最大的犧牲借反穀物法同盟來提高工資。」
——廠主們一邊用卑劣的廠規來剋扣僱員的工資,一邊又用反對關稅的「自由貿易」來提高僱員的工資。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對比,更是一個看似矛盾的做法。子曰:「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個比較靠譜的解釋是: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並不是工人階級,而是資本家階級(廠主)。
  (5)馬克思:「他們不惜耗費巨大的開銷來建築宮殿,反穀物法同盟在這些宮殿裡也設立了自己的某種類似官邸的東西,他們派遣整批傳道大軍到英國各地宣傳自由貿易的宗教。他們刊印成千上萬的小冊子四處贈送,讓工人認識到自己的利益。他們不惜花費巨額資金拉攏報刊。為了領導自由貿易運動,他們組織龐大的管理機構,而且在公眾集會上施展自己全部雄辯之才。」
——問題在於,為什麼廠主們會如此熱心地「宣傳自由貿易的宗教」?自由貿易與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當然有關。但是,問題的要害在於,自由貿易與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能否等價於自由貿易與資本家階級的切身利益呢?
(6)馬克思:「(李嘉圖說)『農產品的跌價不僅降低了農業工人的工資,而且也降低了所有產業工人和商業工人的工資』」, 「先生們,請不要以為工人在穀物價格較賤時至多收入4法郎,而過去卻收入5法郎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是完全無所謂的。」
——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楚,自由貿易固然帶來了穀物價格的下跌,但是穀物價格下跌也會造成工人工資的下降(生活費用的下降為資本家降低工資提供了經濟理由)。其結果,馬克思緊接著指出:「工人的工資和利潤比較起來難道不是越來越低嗎?工人的社會地位和資本家的地位比較起來是每況愈下,難道這還不清楚嗎?」
(7)馬克思:「當穀物的價格和工資都同樣處於較高的水平時,工人節省少許面包就足以滿足其它需要。但是一旦面包變得非常便宜,從而工資大大下降,工人便幾乎根本不能靠節約糧食來購買其它的東西了。」
——這段話是對上面那段話的補充說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阻止因「自由貿易」帶來的本國「工資大大下降」,從而導致工人階級的反抗和產業空心化,那麼只有加征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也正是美國無視所謂的「國際規則」,對中國進行貿易戰的藉口之一。
(8)馬克思:「英國工人已經向自由貿易派表明,他們並沒有被自由貿易派的幻想和謊言所欺騙;儘管他們同自由貿易派聯合起來反對地主,但是那只是為了消滅最後的封建殘餘並僅僅同一個敵人進行鬥爭。」
——英國工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並不意味著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工人階級之所以支持自由貿易,是出於消滅封建殘餘的目的,而不是同意「自由貿易派的幻想」。
(9)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原則上決不能僅僅根據一年的統計材料就得出一般規律。常常需要引證六七年來的平均數字,也就是說,需要引證在現代工業經過各個階段(繁榮、生產過剩、停滯、危機)而完成它必然的週期這一段時期內的一些平均數字。」
——這是一段插話,但很有意思。可笑的是,現在經濟學流行的工作或者貢獻,用一個段子概括就是:做一個假設,搞一堆樣本數據(且編輯幾乎無法判斷其可靠性),用結構方程和回歸方程認真地折騰一番,最後證明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結論。這是神馬貢獻?這叫「自娛自樂」!
(10)馬克思:「當一切商品跌價時(這種跌價是自由貿易的必然結果),我用一個法郎買的東西要比過去多得多。而工人的法郎和其它任何別的法郎一樣,具有同等價值。因此,自由貿易對工人會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這裡只產生了一個小小的不方便,也就是說,工人在以自己的法郎交換別的商品以前,必須先以自己的勞動去交換資本」。
——自由貿易給大家(包括工人)帶來的交換上降價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與這個「好處」一起發生的另一個問題卻被人們忽略了。這個問題就是:工人在用自己的工資交換別的商品以前,「必須先以自己的勞動去交換資本」。遺憾的是,「經濟學家總是在勞動與其它商品相交換的時候去觀察勞動價格。可是他們卻把勞動與資本相交換這一環節完全置之度外」。這個被「置之度外」的環節就是:勞動力商品的價格(工資)也會降價!
(11)馬克思:「當開動生產商品的機器需要較少的費用時,則保養被稱為勞動者的這種機器所必需的東西,同樣也得跌價。如果一切商品都便宜了,那麼,同是商品的這種勞動的價格也同樣降低了。而且,正如我們在下面將看到的,勞動這種商品的價格的下跌較其它的商品要大得多。」
——自由貿易在帶來一切商品降價的同時,必然造成勞動力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至於自由貿易會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又會刺激對勞動的需求,從而提升工資,這種情形不會改變問題的本質:「隨著生產資本的擴大,工人之間的競爭更劇烈了。大家的勞動報酬都減少了,而一些人的勞動負擔也增加了。」 對此,馬克思作了深刻的說明,不贅述。
(12)馬克思:「由於不斷地找到以更廉價更低劣的食品來維持勞動的新方法,最低工資也就不斷降低。如果說,起初這種工資迫使人為了活下去而去勞動,那麼,到最後就把人變成機器人了。工人的存在的全部價值只不過在於他是一種生產力而已;資本家就是這樣來對待工人的。」
——拜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革命所賜,較之19世紀,今天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極大提高。不過,與時俱進地觀察,大量的zhuan基因算不算是「找到以更廉價更低劣的食品來維持勞動的新方法」呢?
(13)馬克思:「讓我們來作個總結: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到底什麼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礙著資本前進的民族障礙,只不過是讓資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動罷了。不管商品相互交換的條件如何有利,只要僱傭勞動和資本的關係繼續存在,就永遠會有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存在。那些自由貿易的信徒認為,只要更有效地運用資本,就可以消除工業資本家和僱傭勞動者之間的對抗,他們這種妄想,真是令人莫解。恰恰相反,這只能使這兩個階級的對立更為顯著。」
——自由貿易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資本的自由」。自由貿易可以帶來「買賣的自由」,但不會消除僱傭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關係,因而不會消除工業資本家和僱傭勞動者之間的對抗。
(14)馬克思:「假定一旦不再有穀物法,不再有海關,不再有城市進口稅,一句話,假使工人迄今仍然抱怨的造成自己貧困境遇的那些偶然情況都全部消失,那時,一向掩蓋著他的真正敵人的一切帷幕就被揭開了。」
——帷幕被揭開之後,人們將看到什麼呢?馬克思緊接著指出:「他將看到擺脫羈絆的資本對他的奴役並不亞於受關稅束縛的資本對他的奴役。」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勿需我做過多解讀。
(15)馬克思:「但是,先生們,不要以為我們之所以批判自由貿易是打算維護保護關稅制度。一個人宣稱自己是立憲制的敵人,並不見得自己就是舊制度的擁護者。」
——為什麼批判並揭露了「自由貿易」本質的馬克思,卻並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擁護者呢?答案就在下面:
(16)馬克思:「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這是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最後一段話,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段話。讀懂了這段話,也就讀懂了馬克思「到底說了些什麼」。




越講越離譜 看不下去了 中國是無產階級專政 你是在講笑話 從上到下財產公開
看哪個是無產階級 權貴資本主義就權貴資本主義 當權者占有國家大多數資產 然後
可以無條件掠奪人民 這些有經過人民授權?? 國企壟斷趴在人民身上吸血 這有問過人民??
帳目能不能公開讓人檢視??


還社會主義民主 跟社會主義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官僚權貴跟平民百姓的醫療保障 退休金比一比
看誰拿比較多 上層拿走大多數 底層嗷嗷待哺 生場大一點的病就家破人亡 跟古代的奴隸
主跟奴隸一樣 別往自己臉上貼金好嗎

至於民主就是個笑話 人民代表 哪個是人民選出來的 一個個都是中共指派的 只有舉手功能
沒有立法功能 更不用說監督政府 不過是披一張皮 掩蓋極權的真實 跟民主一點關係都沒有

現在又扯到西方國家有先發優勢 靠掠奪起家 開展不正常貿易 這就好笑了 中國十幾億人口
拼不贏人家就開始找藉口啦 十幾億人不夠多 沒辦法有科技優勢 這是人種問題還是制度問題?
說到貿易保護 中國的國企才是最大的貿易保護 拿著國家的錢 大肆揮霍 既沒效率 也不賺錢
現在負債百萬億 還要繼續下去嗎 要不要開放世界各國公司進場來平等競爭一下 看有幾家沒政府
保護活得下去的 制度有問題 亂搞一通都不敢講 只能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這偏向性會不會
太明顯


嫌美國制裁不開心 不喜歡人定的規則 那要不要另起爐灶 wto承諾事項 通通沒做到
被制裁了才在跳腳 然後開始鬼扯一通 現在要被踢出世界供應鏈了 真是大快人心

還在那世界革命 不要鬧了 在西方世界還沒革命之前 中國就會開始革命了 理由就是背棄
馬克思的教導 上層佔有太多資源引起的尖銳社會矛盾 當人民沒飯吃 這個政黨就沒有繼續
存在的合法性






沉思行者 wrote:

現在又扯到西方國家有先發優勢 靠掠奪起家 開展不正常貿易 這就好笑了 中國十幾億人口
拼不贏人家就開始找藉口啦 十幾億人不夠多 沒辦法有科技優勢 這是人種問題還是制度問題?
說到貿易保護 中國的國企才是最大的貿易保護 拿著國家的錢 大肆揮霍 既沒效率 也不賺錢


十幾億人口未必就會有優勢 因為資本主義是窮人和窮國永遠被剝削的惡性循環

你想想你去職場和王永慶兒子競爭什麼時候公平競爭過了?


原材料出口或勞力密集出口 VS 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金融服務出口


出口勞力密集 農產品 原材料的國家不論人口優勢多大

都不可能國民所得發展超過 出口美元 出口半導體 出口飛機汽車 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國家

你看非洲和印度也幾十億人 拉美許多國家如巴西也有2億人口

如果政府沒有一套好的產業政策(可以是貿易保護主義)就不可能引導產業轉型和升級

那些依靠自由貿易發展的弱勢低所得國家不是被美元升息循環剪羊毛

就是被跨國資本壟斷鴨的貧富差距極大

而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只有5~10%不到的人口

難以和歐美50%中產的佔總人口比例相提並論

因此表現為這些拉美國家政治極不穩定

重點在於歐美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被大資本家收買的工人貴族

目的在於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所以川普才會反對移民 英國才會脫歐

因為這些被帝國主義養起來的工人貴族

反對墨西哥人(移民美國) 波蘭人(移民英國) 土耳其人(移民德國)搶他們工作

你想想看如果讓13一印度人移民到美國去打工

美國的均衡工資大概只剩2000~3000美元

連高科技產業的矽谷人材也會一文不值,因為印度多的是高科技軟體人才

不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是反移民的 只是程度多寡而已

所以反移民是假議題


abc003 wrote:
十幾億人口未必就會有優勢 因為資本主義是窮人和窮國永遠被剝削的惡性循環
你想想你去職場和王永慶兒子競爭什麼時候公平競爭過了?

原材料出口或勞力密集出口 VS 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金融服務出口
出口勞力密集 農產品 原材料的國家不論人口優勢多大
都不可能國民所得發展超過 出口美元 出口半導體 出口飛機汽車 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國家
你看非洲和印度也幾十億人 拉美許多國家如巴西也有2億人口
如果政府沒有一套好的產業政策(可以是貿易保護主義)就不可能引導產業轉型和升級
那些依靠自由貿易發展的弱勢低所得國家不是被美元升息循環剪羊毛
就是被跨國資本壟斷鴨的貧富差距極大
而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只有5~10%不到的人口
難以和歐美50%中產的佔總人口比例相提並論
因此表現為這些拉美國家政治極不穩定
重點在於歐美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被大資本家收買的工人貴族
目的在於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所以川普才會反對移民 英國才會脫歐
因為這些被帝國主義養起來的工人貴族
反對墨西哥人(移民美國) 波蘭人(移民英國) 土耳其人(移民德國)搶他們工作
你想想看如果讓13一印度人移民到美國去打工
美國的均衡工資大概只剩2000~3000美元
連高科技產業的矽谷人材也會一文不值,因為印度多的是高科技軟體人才
不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是反移民的 只是程度多寡而已
所以反移民是假議題



喔喔 又有藉口了 又把所有責任全部推到西方國家了 從來不肯正面看自己國家的問題
十幾億人民拼不贏幾千萬人口的國家 這是人種問題 還是制度問題 麻煩正面回答一下

然後提到經濟 西方國家有限制你科技發展?? 禁止你研究技術 還是限制你
產業升級 禁止從事某項行業 自己做得不好 產業無法升級 只能從是低端
製造業 競爭不贏其他國家這也要怪西方 西方國家是中國的爹 還要負責把你養大阿

改革開放30年 中國貿易保護到現在 有發展出什麼國際領先技術嗎 還是只能靠外國
技術生存
對內保護 這些國企就是個災難 沒有效率不說 淪為權貴的小金庫跟債務的無底洞
至於房地產政策 西方國家有拿刀槍押著中國 說不搞這個不行嗎

自己內部亂搞 搞到無路可走 這些都會避重就輕 反正國家不好全部都是推到西方國家身上
這樣多間單 這跟拉美國家沒兩樣 制度有問題都不會去提 反正都是帝國主義的錯









沉思行者 wrote:
喔喔 又有藉口了 又把所有責任全部推到西方國家了 從來不肯正面看自己國家的問題
十幾億人民拼不贏幾千萬人口的國家 這是人種問題 還是制度問題 麻煩正面回答一下
然後提到經濟 西方國家有限制你科技發展?? 禁止你研究技術 還是限制你
產業升級 禁止從事某項行業 自己做得不好 產業無法升級 只能從是低端
製造業 競爭不贏其他國家這也要怪西方 西方國家是中國的爹 還要負責把你養大阿
改革開放30年 中國貿易保護到現在 有發展出什麼國際領先技術嗎 還是只能靠外國
技術生存
對內保護 這些國企就是個災難 沒有效率不說 淪為權貴的小金庫跟債務的無底洞
至於房地產政策 西方國家有拿刀槍押著中國 說不搞這個不行嗎
自己內部亂搞 搞到無路可走 這些都會避重就輕 反正國家不好全部都是推到西方國家身上
這樣多間單 這跟拉美國家沒兩樣 制度有問題都不會去提 反正都是帝國主義的錯


沉思行者 wrote:
每次看到美國害怕中國崛起 所以打壓2025這個論調就好笑 中國又在找藉口了
1.中國全世界偷技術 偷不到就拿國家錢去併購 外資進來要合資 技術要分享
買到技術後 國家補貼低價傾銷 破壞市場秩序 京東方就是一個實例 不用
管獲利 不用對股民負責 不用管資金 政府會給你 以國家對企業 不正常
競爭久了都覺得理所當然 現在人家醒來了 要求中國遵守規則才在那撒潑打滾
根本就是流氓行徑
至於美國製裁中國 不是制裁一個未來得強國 是制裁一個流氓 避免他以後
長大變黑社會老大對世界造成更多危害 中國不是吹噓的很厲害 買不到技術就
2.不能自己研究? 還是自己一點研發能力都沒有 像中興一樣 得不到零件就要
關門
至於中國跟社會主義 一點關係都沒有 中國是共產主義 把人民的剩餘價值收繳上來
供上層的當權者享用 做壞了沒有責任 貪污了沒被抓到就好
3.習主席對外灑錢4千多億美金 這筆錢拿回國家 可以讓多少人有飯吃 有衣穿
這些當權者都不會去想 因為這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上層可以亂搞 國家玩倒了
也沒差 總是從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鬼扯什麼制度優越性 改革開放前 專出獨裁者
國家蒙受多少苦難 改革開放後 專出碩鼠 幾萬億美金搬到國外了 中國的未來
在位者有誰在乎


1.美國在19世紀就是靠偷大英帝國技術和貿易保護主義崛起的

當時19世紀英國禁止工業車床出口到美國 美國就派商業間諜去偷大英帝國技術

如果要提產業保護 那麼美國也是在用軍事預算補貼波音的民航工業

2.研發的預算必須來自市場的壟斷 就拿航空工業來說

波音和空巴壟斷了全球市場份額 沒有市場份額和獲利你拿甚麼東西研發技術 ??

必然是在惡性循環之中永遠被已開發國家剝削

就拿台韓的半導體工業來說 沒有市場占有率和技術就沒有利潤 沒有利潤就不可能再投資到研發和資本支出當中


3.那是中國的眼光比較長遠

知道要用一帶一路拉拔一下第三世界國家,減少他們被歐美帝國主義的剝削

最終才可能打破帝國主義的壟斷模式

所以川普完全沒資格談「公平貿易」光「兩國資本工資就相差5~6倍」還談平等貿易?




你看看你看看這和開發中國家工資差多少倍?

比印度高快20倍 比中國高6倍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7年印度人均GDP僅1983美元,印度人均年工資2000美元

美國平均為59000美元 最低年工資27000美元 中位數工資至少也有4萬美元以上


甚麼叫民主?

已開發國家8億人口只佔全球10%
控制全球80%財富 統治世界的65億人口算是民主嗎?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