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勞退金去年獲利已提撥到個人帳戶了

如果在退休前,中國沒有打過來,政府沒有被推翻的話,這是存退休金(棺材本)的好選擇。
保證收益,不用繳稅。唯一的缺點是年紀到了或死亡才能拿出來用。
整體而言,利大於弊,尤其對於高收入的受薪階級來說。

恬適生活 wrote:
"去年大盤上漲15.01%,勞退才賺7~8%,績效明顯不佳落後甚多基金。"

這就是多數人的迷思...所以這些多數人的績效都超過大盤囉??
還是想說"買ETF比自提好"??
所以這多數人都可預知未來 ??

"勞退自提"是保障勞工未來最大的優惠方式,
但太多的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充斥各大媒體,

這也是近十年來青壯年的悲哀...似乎言重了..


我去年沒買賣股票
只有一檔前年在除權息前買的傳產股
經過兩年除權息,今年年初出脫
總獲利120%

而且我連動都沒動
多頭行情的魅力就在於此


不過勞退基金的操作以穩健為主
資金大多都放在低利低風險的投資項目
7%算是合格了
恬適生活 wrote:



"去年大盤上漲...(恕刪)



沒錯,只可惜薪資有15萬上限,自提只能6%。現在政府沒錢,稅抓的很緊,以前一些可免稅的方法現在都不行,自提6%可免稅又有每年高於定存一點的保障收益,不利用很奇怪。更何況十年多下來收益還高於保障收益。再強調一次這是個人帳戶。
jianchan88 wrote:
如果在退休前,中國沒...(恕刪)



老共打過來大概什麼都沒了!
10年前查過一次,已經10年沒去看了,這10年也有自提6%,不知道現在累計多少了,反正知不知道都無所謂,看了也不會多一點,不看也不會少一點,等65歲再去看就好

luzibin wrote:
各位好,剛剛上APP...(恕刪)

dlin888 wrote:
沒錯,只可惜薪資有15...(恕刪)


哈哈,就是不爽給政府拿去亂護盤
一年頂多存10萬(9000*12)存20年200萬,以後一個月領不到1萬
靠這個還不夠付房子的管理費,更不用說很可能也趕不上通貨膨脹
這筆頂多是零花錢,不用想太多

dlin888 wrote:
老共打過來大概什麼...(恕刪)


西德合并東德時,1塊東德馬克換1塊西德馬克。
要退休、死亡、無工作能力才可以領。

stoak wrote:
如果不領現金可以用網...(恕刪)

luzibin wrote:
各位好,剛剛上APP...(恕刪)

看的到領不到,看好命的XDD
Biggest King wrote:
西德合并東德時,1塊東德馬克換1塊西德馬克。...(恕刪)


中華民國快撤退的時候
四萬舊台幣換一塊新台幣

而且很弔詭的是為什麼目前中華民國的貨幣是台幣??
樓下說得很奇怪.特地去查了維基百科

1945前.日本人印了七億台灣銀行劵
1946時.台灣銀行發行三十三億舊台幣
1961(民國五十年?)??.發行新台幣兩億這裡怪怪的??
新台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5%A5%97%E7%9B%B4%E5%BC%8F%E6%96%B0%E8%87%BA%E5%B9%A3

摘自維基
~~~~~~~~~~~~~~~~~~~~~~~~~~~~~
新臺幣的前身為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隔年由國民政府行政院授權委託臺灣銀行發行的「臺幣」。由於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國民政府大量發行貨幣,以取得臺灣民間蔗糖、米等資源,造成惡性通貨膨脹[6][7]。

中華民國政府為解決惡性通貨膨脹問題,實施幣制改革,以四萬元換一元之比例改換發流通新式貨幣。此前發行之臺幣稱為「舊臺幣」,改革後發行之貨幣即稱之為新臺幣、或僅簡稱為臺幣。新臺幣單位為「圓」,或簡作「元」。民間說法有稱「塊錢」,臺語為「箍」(khoo)[1],「一塊錢」或「一塊」即指新臺幣一圓。新臺幣常見的英文縮寫包括NT、NTD、NT$,而縮寫TWD係依據ISO 4217之國際標準制定,前二碼為臺灣的國際代碼「TW」,末碼則指新臺幣貨幣單位「元」(Dollar),通常使用在外匯匯率及國際貿易。

區域貨幣(1949年-1961年)
[顯示]舊臺幣及各套新臺幣概況
新臺幣的前身臺幣,又稱為舊臺幣,在1946年5月22日開始發行。當初舊臺幣被定位為一種過渡時期的貨幣,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臺灣銀行券,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臺幣一比一兌換。由於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中國大陸滿目瘡痍,再加上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關係緊張,金融狀況不穩定,因此臺灣未使用當時流通行於中國大陸的法幣、金圓券,另外再發行臺幣。日本政府在中華民國接收前,為墊付日本公庫之戰時支出及公務支出,發行了毫無準備金的臺灣銀行券(武尊千元券)近七億,加上原有已發行之臺灣銀行券,及1945年11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監管以來因公費墊支而發出之費用,1946年5月以1比1的比例從臺灣銀行券換成舊臺幣的發行額總共三十三億多。[8]無準備金基礎而發行之臺灣銀行券及其兌換之舊臺幣,而後又受到法幣及金圓券因戰亂快速貶值之匯兌衝擊,導致舊臺幣自此成為廢紙。 1949年黃金運臺,為穩定貨幣價值,規劃以其中80萬兩作為發行新臺幣的準備金,以取得國際信任,並採「最高限額發行制」,限制發行總額為2億元,期能遏止通貨膨脹。[9]此後,民國50年1月5日公告以黃金4,949,269.99公克準備金,發行新臺幣2億。此時新臺幣已經相對穩定。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