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消費不足論的謊言,投資需求不振才引起不景氣

chalupa1 wrote:
看了一下,不是很瞭解:文是有關以「inconvertible credit money」來表達勞動價值,因為Marx 的原始點 "Money itself is Gold",但現在無金本位 都是Fiat Money,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這個文如何反駁 「剩餘價值理論究竟錯在哪裡?」的批評?
您又提到「世紀經濟學家置鹽信雄(還得諾貝爾獎)攻擊他利潤率下降的論點」。但也是同上問題:這如何反駁 許多人攻擊馬克思主義經濟「剩餘價值理論」是錯的? 看不出有其中的關聯,請指教。


金屬貨幣只是衡量貨幣購買力的一種方法 所以論文中很多是以通貨膨脹調整過後的貨幣購買力
這裡的貨幣購買力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和用什麼貨幣是無關的
會說金本位只是這時期比較沒有通貨膨脹只是因為這

在這裡必須先給你一點馬克思名詞和術語的一點基本常識

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公設就是所有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

利潤只是一種剩餘價值

利潤率

是什麼所謂利潤就是投入的總資本為分母除以M剩餘價值的比率

比如勞動者生產了100單位的小麥 這100單位的小麥有兩個必要組成部分

一個是總成本或稱預付總資本(C+V)

也就是勞動者需要維持自己生存的工資V 假設V=為20單位小麥
另一個是用來購買種子+各種生產工具+包括個總機器設備的折舊的成本和土地的租金C
假設C=60單位小麥的出售價值

那麼這C+V=80單位的小麥生產是一種必要勞動時間 但是產出是100單位小麥

那麼最後這20單位給資本家是無償佔有和剝削的剩餘價值M 利潤P=剩餘價值M

而自己的生存工資是20單位小麥 而60+20是必要的勞動時間 否則就無法維持生產

那麼這100-80=20單位小麥是剩餘價值也就是資本家的利潤

你會說這資本家要投入80單位的成本 怎麼可能完全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呢?

問題在於資本家壟斷了生產資料 因此勞動者本身不能獲得他自己生產出來的全部價值

即使是使用現代生產資料的自動化工廠,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早已用積分方法能夠證明,

現在的機器也是目前勞動生產率更低一點的前一部機器的更新換代,最早的初始條件第一部機器是人類的勞動力

是鐮刀和鋤頭這類原始工具

所以生產資料本身也是由勞動力創造的並非是資本自我增值的結果

而是資本家無償佔有了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和工具 ,這些是過去累積的勞動量

當然也有右派濟學家攻擊這一點

認為貨幣價格和勞動力的內在價值不能夠統一會有矛盾和邏輯二律背反的問題


這就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轉型問題 當然牢度價值理論最早並不是馬克思獨創而是在馬克思理論之下得到發展

古典經濟學很早就有這這類問題和爭論 李嘉圖本身也承認勞動價值論

因此後來數學家才發展出來TSSI的一元分期理論體系

就已擬你工科的例子來說來說

舉個例子來說單期理論如果比喻為牛頓的古典力學的方程式 時間和長度無關

那麼多期理論就很類似狹義相對論把時間和長度統一轉換 而TSSI就類似 "羅倫茲變換的方程式"

把 "價值和價格統一在一元"的框架下

--------------以下解釋
在統一個框架下 假設勞動力價值對「轉形」問題的「跨期一元體系解釋」(Temporal Single System Interpretation,TSSI)。這一解釋較多地利用數學工具,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存在「內在不一致」及「多餘的」觀點作了反駁。在TSSI看來,先前關於「轉形」問題的討論,包括博特凱維茲、斯維齊、塞頓、森島通夫和斯蒂德曼等的觀點,幾乎都是建立在以「同期」(simultaneous)為基礎的「轉形」模型上的,因此,都無法解釋價值向價格轉化的內涵。弗裡曼、克萊曼和威爾斯等認為,建立在「同期」解釋基礎上的「轉形」問題論爭,把價值體系和生產價格體系看作是同時決定的,造成了這兩個體系之間的分離,把「轉形」問題轉變為一個「虛假問題」(spurious prob⁃lem)。從這種「同期」視角出發,得出的只能是價值體系的「多餘性」和放棄馬克思經濟學的結論。
TSSI認為,「轉形」是在時間順序中發生的。在這一過程中,先要有一個由經濟的技術條件決定的價值體系,以此為源頭推導出價格體系,而後兩個體系之間出現「跨期」聯繫。從總體上看,「跨期一元體系」與傳統的「轉形」問題的區別在於:在傳統的「轉形」問題中,價格與價值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二元體系」;且當期的價值「轉形」與下期的「轉形」基本上沒有任何聯繫,是一種「單期的體系」。在TSSI中,價值體系與價格體系在時間維度中得到統一,每一期通過「轉形」後得到的價格被看做是其後一期還未「轉形」的價值,因而將原有的獨立的、分裂的單期「二元體系」,綜合為跨期的「一元體系」。之所以稱之為「跨期」,是因為使用了非均衡的和動態的方法,強調建立在歷期成本基礎之上的價值和價格的相繼決定,與建立在當期價值和價格基礎上的同時計算相對應;之所以稱之為「一元體系」,是因為價值和價格被決定時存在著相互依賴的關係。




現在回到重點為什麼利潤率會降低?

利潤率是甚麼?回到剛剛小麥的例子 就是預付總資本(C+V)為分母 剩餘價值M為分子

例如資本家投入80萬賺回100萬 利潤率公式就是P'=M/(C+V)=20/80=25%

這也是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

因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長期的勞動生產率和技術的進步

會導致用相對比較少的勞動量就能產生比較大的產出

勞動生產率可簡單表述為 投入勞動量為分母 產出為分子

勞動生產力= 總產出/投入勞動力

回顧資本主義的歷史 2個世紀以前90%人口都是農夫現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只有5%人口的農民

工業品也類似 因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節約勞動力的機器設備得到採用 工業品的價格傾向於降低(看看電腦和手機)

單個資本家能提高自己的利潤 但是因為存在資本競爭

總體平均的利潤就趨向於降低
如果覺得這點很矛盾 可以去看看薩廟爾森關於合成繆誤的解釋
合成謬誤- MBA智庫百科

每個資本家都競相採用更高勞動生產率的機器設備 ,利潤是降低而不是提高

物品會越來越便宜的生產出來以讓消費者消費更多

那麼機器設備的的投入和勞動力的投入C:V(稱為資本價值構成)就傾向於提高 ,

而資本價值構成提高和資本有機構成是高度正相關的

再回到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什麼叫做利潤率?

就是利潤率P'=M/(C+V) 即總預付資本和剩餘價值的比率

總價值=C+V+M

而M/V稱為剩餘價值率=M'或稱為剝削率

在剩餘價值率M/V不變的的前提之下推導出利潤率P'會隨著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而降低

比如隨著科技進步C:V 原本是5:1 後來變成10:1

因為節約勞動力型的機器設備採用的速度高過勞動雇傭量增加

那麼資本價值構成就提高了

那麼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其實可以寫成 P=M=P'*C=M'*V

你不相信可以自己把分子分母移向推導出來

最後一個等號因為M'=M/V 所以M'*V=M

在剩餘價值率也就是資本家不增加剝削勞工的剝削率M/V的情況下

利潤就天然會傾向於降低 因為剝削率增加的速度從來就沒有比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所以利潤率長期會降低 這一數學推論是成立的

chalupa1 wrote:

說不定百年後,真有可能「資本主義終會滅亡」,但我有把握十年內看不到,我們可以賭看看 (原來想說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但死了,我怎麼拿到錢呢? 3~5年又好像太短了,您會吃虧)
中共都承認「私人財產」了 在實際社會運作上已經拋棄Marxism。 也承認Marx的錯誤: 「董德剛說,但是,勞動價值論也有缺陷,這是我的認識。什麼缺陷呢?主要有這樣幾條:
第一,它否定了資產、資本在價值形成當中的作用,這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
第二個缺陷,勞動價值論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不包含人類的抽象勞動。
第三個缺陷,勞動價值論比較強調的是操作性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而對經營管理勞動,特別是經營勞動這種高度複雜的勞動是有所忽視的」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7220743.html "
您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100多年前就受到許多人攻擊」。一百多年了,資本主義雖然有很多缺點,但還是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區裡運作,反而是Marxist越來越少,說不定明年又少一個(北韓)
(我還沒很瞭解TRPF,由您貼的資料來看好像真有這個現象,會想瞭解更多,但我關注的是「投資與理財」的面向,不是很關心Marx的結論(資本主義必定滅亡)。非常歡迎/期待 TRPF對「投資與理財」的影響提出看法。)


1.第一點基本觀念就是

共產主義經濟不可能在一國之內建成,否則就必然成為國家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

因為一國之內建成的經濟制度還是必須要同外部的資本主義國家競爭,

在資本競爭環境之下只有低成本的經濟體才有優勢生存下來

那麼整個生產也就必然是資本主義的,那麼必然會遭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

馬克思一開始就不認為當時19世紀的俄羅斯能成為共產國家 反而認為可能是類似英國這類國家最終會演化出共產經濟

依造歷史五段論來說
人類依序經歷1. 原始氏族階段 2. 封建社會階段 3.資本主義階段 4.社會主義階段 5.共產主義經濟的階段

歷史五段論
因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 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的方式決定一切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等)

你再看看一萬年前為什麼會從氏族和部落等原始社會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型態

就是因為經濟基礎的改變從狩獵採集轉變成農業國家 導致上層建築的改變(包括國家和民族的誕生都是一種上層建築)

又為何從農業國家改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 這同樣也是經濟基礎(生產力之發展)改變上層建築的例子

但是生產力的發展不會永遠停留在資本主義之上而是會隨時間演化

共產主義是一種沒有民族 沒有國家 生產資料公有化 沒有階級的一種經濟制度

2.中國也不是共產經濟國家,因為人類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屬於共產經濟

中國說自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當然就會以接近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來生產並非是共產經濟

甚至不敢向前蘇聯稱自己一樣稱「自己是雖然達不到共產主義經濟」但是已經達成「發達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在19大上習近平也說過會依造馬克思主義 這也是他們憲法基本上的根本大法

3.北韓早在2000代初修憲就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而且充滿國家領導人個人崇拜

而他(北韓)自己本身的生產力卻不能支持任何先進的發展模式

名義上是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封建時代的君主世襲制王朝

按造福利國家的經濟學標準來看待 最接近「發達社會主義」國家的是瑞典 挪威 芬蘭等北歐國家

-------------------------
還有你說貼的那篇連結只是一篇不入流的右派份子在批判馬克思主義

但是它本身並不能在學術上駁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而絕大多數人連什麼是共產主義經濟和馬克斯主義都不了解
說實在的
經濟不景氣都是對於那些中低階層領死薪水的人而言
我週遭那些房產一堆的上層朋友
根本不覺得不景氣
房租照樣收得滿滿口袋
唉鳳一隻換一隻
新車一台換一台
從沒聽過他們喊不景氣
有本事在國際上投資收入大過自身支出的人
真的很無感








supermonkey16 wrote:
樓主講的反駁漏洞太大了。 儲蓄對個人可能有好處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對社會整體是沒有好處的。
最終導致只是商店大家縮衣節食商店關門。
社會階級不會流動 不鼓勵創新。反正大家都小確幸。
戶頭一堆錢都來投資房地產好了。
實際上那就是台灣現狀。
我只是簡化而已但樓主自己想想看是否如此。


你連1樓的文章都沒認真在看

在現代銀行體系之下沒有人會蓄藏金錢

儲蓄其實就是投資 將引起貨幣利率的降低 因為銀行的資金供給增加了

投資一樣會引發需求 是對機器設備的資本支出 和各種生產資料的投資需求

投資需求成長的會比消費還要快最終的結果是 窮人能夠消費的更多


麥迪遜和世界銀行 的資料過去400年的數據都是由投資拉動國民所的成長26倍

你的觀念就是只有消費品的需求才能拉動需求 經濟成長是錯的

沒有投資引起生產率的提高 消費水平也不可能提高

而且光消費不提高生產率還會引起通貨膨脹
abc003 wrote:


你連1樓的文章都...(恕刪)



我是沒在看太多了 。但是投資也是花錢我認知這也是消費一種。的確資本支出是能帶動產業提升
但另一方面不消費不會刺激生產者進步提升的。刺激消費跟增加投資沒有衝突 台灣是超額儲蓄了...


另外我理科生覺得經濟東西不用講的這麼複雜長篇大論。科學論文大家都是要把難的東西講精簡 樓主卻是簡單東西講複雜。
不免有點賣弄了...

supermonkey16 wrote:
台灣是超額儲蓄 ...(恕刪)


您該想的是「為何會超額儲蓄?」如果不是政府長期犧牲勞工,讓勞工沒安全感,而全球化又加劇了沒安全感,勞工哪會一直超額儲蓄。
謝謝說明

一般而言,由A推導到B,再到C,D,E......最後到結論Z
若已對A有疑問, 就算變換方向,但還是開始由A到X,或由A到Y....最後推導到Z...,還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abc003 wrote:
在這裡必須先給你一點馬克思名詞和術語的一點基本常識
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公設就是所有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
利潤只是一種剩餘價值
...
...

你會說這資本家要投入80單位的成本 怎麼可能完全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呢?
問題在於資本家壟斷了生產資料 因此勞動者本身不能獲得他自己生產出來的全部價值



“董德剛說”一段是從這裡來的: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7220743.html
2008年05月09日13:4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不是很了解這是什麼單位,它是站在中共的一方應無疑慮。我預設來自中共的評論應有相當的分量。

就算是“不入流”,我還是很同意“董德剛”對Marx 剩餘價值的批評。但可能我資質不好,從您回文中我實在看不出您有反駁“董”的論點。
您說“問題在於資本家壟斷了生產資料”--- 就算是‘生產資料’是共享的/無壟斷,總要有人 有眼光,有毅力,去組織勞動者,有辦法當遇到問題時,還要承擔風險 (‘生產資料’若是免費的,絕對是低效率/浪費)....等等之後,才有創造價值的可能。所以, 價值不是只有勞動才創造,或者說是創業者也應是“勞動”的一種。(以上這些批評在很多地方已一再重覆)。

同樣的,您也一直由“基本常識” “所有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出來的” 切入討論。
既然我是無法同意或了解您的觀點,球也來來回回打了幾局,我想我應該知道您的立場,就不繼續這個‘剩餘價值’討論了。謝謝。

------------------

abc003 wrote:
共產主義經濟不可能在一國之內建成,否則就必然成為國家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
因為一國之內建成的經濟制度還是必須要同外部的資本主義國家競爭,
在資本競爭環境之下只有低成本的經濟體才有優勢生存下來

若是如此,我是對共產主義經濟能否達到 “歷史五段論”中的第五階段,感到非常悲觀,原因很簡單:
按Game Theory,這是典型的Prisoner's Dilemma, 雖然每個人知道“合作-Marxism”會使所有人有最大收益,但若是只有我“合作-Marxism”+ 別人“背叛-Capitalism”,我的損失會最大。反若是我“背叛”,我的損失不是最大/可能還有收益。 所以,若我是理性的人,假設別人也是理性的,而且能有自由選擇,我會選“背叛-Capitalism”




最後,我還是有一點小小遺憾,就是您沒能夠回答關於: 如何用 馬克思主經的經濟學 ,來定價資本資產,來定價一家公司的價值 . 而且是說比CAPM還好



tkukuo wrote:



您該想的是「為...(恕刪)



台灣已經是對勞工很好的了。
台灣的問題是中產階級過勞 知識型勞力人才太多薪資太低。
勞工安全感?每個人都要存錢買台北房這是貪念不是安全感吧?

supermonkey16 wrote:
我是沒在看太多了 。但是投資也是花錢我認知這也是消費一種。的確資本支出是能帶動產業提升
但另一方面不消費不會刺激生產者進步提升的。刺激消費跟增加投資沒有衝突 台灣是超額儲蓄了...
另外我理科生覺得經濟東西不用講的這麼複雜長篇大論。科學論文大家都是要把難的東西講精簡 樓主卻是簡單東西講複雜。
不免有點賣弄了...


那你就看第一樓的說明

預算是會互相排擠的

100元的GDP總收入 60元拿去消費 那就只有40元能投資

100元的GDP總收入 30元拿去消費 那就有70元能投資

一開始雖然壓縮了消費 到第11年的時候 投資會讓未來能消費的更多
supermonkey16 wrote: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9000696-260202


現代銀行體系來說

世界上沒有超額儲蓄這回事,沒有太多人會把錢放在床鋪底下蓄藏金錢


銀行儲蓄越多資金供給越多,利率水平就越低 可供放貸的金額就越多

利率可以看作一種貨幣的價格

銀行不敢放貸只是代表他評估了風險高於報酬 或是沒有足夠的能力評估風險

如果台灣不用採用間接金融 類似歐美採用直接金融

那麼許多公司就能到資本市場去融資 不一定要跟銀行放貸

那麼台灣人可以直接去投資這些公司的債券 或是乾脆把錢存到貨幣基金裡

直接金融市場(Direct Financial Markets)金融市場按融資方式分,可以分為直接金融市場和間接金融市場,前者是指不需要藉助金融中介而進行的融資市場,後者是指需要藉助金融中介進行的融資市場。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