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焰蒼龍 wrote:
就我目前所知,好像...(恕刪)
morganlin wrote:
前一陣子對上海商銀...(恕刪)
你這個文章我有幾個疑點
15元是甚麼貨幣?
1.上海被中華民國統治時期,是使用{民國貨幣}
這貨幣早就被國民黨玩到完全不值錢成廢觘了.
2.台灣早期是使用台幣,但也被國民黨印鈔印到差不多成廢超了.
3.新聞提到的週息一分錢,存款65年變4千億元,這是怎算出來的?
有達人可以指導一下嗎?
一分錢=0.01元 10分錢=1角錢
1角錢=0.1元 10角錢=1元
1年=12個月=約52週=365天
65年約3389週*週息一分錢0.01元=65年共33.89元
哪來的4千多億元?
就算有4千多億元,也會因為當時貨幣作廢,就像辛巴威幣一樣,完全沒價值了.
除非他當初是存的是其他貨幣=.=+
最後

台灣上海儲蓄銀行是名稱復行而已,實質是沒有繼承原先上海的任何業務.

就像匯豐中國與匯豐台灣,都是同財團同名稱.
但是沒有互相承辦或繼承業務.
morganlin wrote:
前一陣子對上海商銀的股票產生興趣,在網路上爬文時發現了這則有趣的故事。
上海銀行給他第一本存摺 當年存15元 65年領不回
楊淑芬/台南報導、陳毓婷/台北報導
六十五年前的國幣十五元,周息一分,放在銀行裡,現在連本帶息是多少錢呢?以現在複利計算,可能高達四千多億元。但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告訴存款人陳安東,這筆錢要等「光復大陸」以後才能計算。
這是兩地戰亂的另一則故事。民國廿九年,中國大陸已經蒙上戰爭陰影,當年九歲的陳安東是家中獨子,父親早逝,母親吳若華改嫁前,為他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以「零存整取」方式,存下他人生的第一筆錢。他母親陸續分三次,共存進了十五元。
連本帶息 初估達4000多億
這本上海銀行霞飛路分行的存摺,編號1150,零存整付的年限是10年,存摺寫明民國卅九年三月二日到期,到期本利如數照付。
但是尚未到期,陳安東就跟著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從此跟母親兩地相隔,音訊全無。這本存摺則放在媽媽的身邊,保存得完好如新。
直到台灣開放大陸探親,七十七年陳安東回到上海,奇蹟式的找到媽媽,母子相會後,陳安東帶回這本存摺,並且在七十八年向上海銀行要求歸還這筆存款。
沒想到上海銀行拿出財政部的公文,表示依據國家總動員法第十六條,「民營銀行撤退大陸前,所有債務一律暫緩支付,俟光復大陸後另訂處理辦法」;上海銀一句「歉難受理」完全不認帳。
這一晃,十六年又過去了。最近上海銀行歡慶90周年慶,大做廣告,陳安東拿起這本存摺,如果台灣上海銀行有90年的歷史,為什麼65年前的帳卻不承認呢?
已經七十四歲的陳安東,這回請人計算,周息一分,六十五年下來,複利計算高達四千多億,數目之大,計算機都打不出來!
陳安東表示,這些數目字對他來說意義不大,但是他要個「說法」,要個「理」;上海銀行不認帳也沒關係,這本他保存良久的存摺,是他這輩子第一本存摺,也是上海銀行早年的「史料」,趁著上海銀行九十周年慶,他願意出借上海銀行,當做文獻展出。
上海商銀:光復後才能取款
因為政權改變,存款可不一定說領就能領。台南陳老先生在大陸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存款來台卻遭拒付的問題,上海商銀發言人何俊明副總表示,雖然上海商銀已在台灣復業,但是客戶過去在大陸的上海銀行存款必須等大陸光復後,才能行使權利(取款)。
記者說故事而已
1.樓上已提過:兩個上海商銀沒有繼承關係
2.樓上已提過:幣值問題
3.計算問題:零存整付(定存)的特性是有規律的存款入帳
十年期的零存整付(定存),但是只有存款入帳3次總和15元,明顯違約
如果是年存15元,10年至少要存入9次,而且利息不會是[周息]
如果是周存15元,10年至少要存入520次,才符合[周息]的計算
4.計算問題:零存整付(定存)的特性是直接列明到期時的本利總和
零存整付的年限是10年,存摺寫明民國卅九年三月二日到期
如果有按期如數存款
在卅九年三月二日止,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本利總和金額
從卅九年三月三日起,定存已經結束,恢復單純的活期存款利率(利率低很多)
所以正確金額應該查出歷年的活期存款利率重新計算
再計算入歷次幣制改革之後的價值縮水(例如舊台幣轉換新台幣的帳面縮水)
如果沒有按期如數存款
只有前3期是定存高利,之後因為違約全部恢復單純的活期存款利率(利率低很多)
所以正確金額應該查出歷年的活期存款利率重新計算
再計算入歷次幣制改革之後的價值縮水(例如舊台幣轉換新台幣的帳面縮水)
4.如果當年的帳都可以這麼簡單算,爽到的應該是國民黨,
國民黨手上一堆當年的債券金圓券之類的,馬上廢紙變黃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