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對經濟學有研究的進來,想問貼近生活的經濟邏輯


atpsever1031 wrote:
...
(商品-貨幣-商品)和(貨幣-商品-貨幣)
...後者則是為了得到增額的貨幣而進行商品買賣
前者商品本身的價值並沒有改變
但後者卻提高了商品的價格

1. 您應該把效用拉進來一起看才完整
--> "正常" 的 "交換", 交換的雙方一定各取所需, 雙方都有得到效用, 雙方都獲得價值創造.
--> 若僅單方面有需求, 交易對手沒有需求, 那交換會變成商品跟貨幣的交換, 收貨幣的一方
只是把效用的價值以貨幣形式先儲存起來, 未來有需求時再把貨幣拿出來換他想要的商品或服務.

2. 後者要賣得出去才有提高價格的可能, 你可以用 20 元買一瓶可樂, 然後轉手喊賣 200 元,
但根本沒有人想要, 無論是不想喝或嫌太貴, 那這個漲價不可能成立.

atpsever1031 wrote:
於老闆賺得更多>因為賣給下游全民更貴賺差價

同上 2, 要賣得出去(要有需求), 這推論才成立. 即使這老闆是市場商品供應的壟斷者, 只要市
場上沒人想要, 那這價差依然賺不到!

atpsever1031 wrote:
請問勞工薪水有因此等值變高嗎?

勞工薪水在沒有法律干涉的情況下, 它也是供需決定價格(薪資水準); 如果勞工數量多於老闆工廠
的需求數量, 那總有勞工拿不到錢, 或者老闆好心點, 多收幾位, 但薪水不能給太高, 因為多出來
的勞工對生產過程基本上很難再有貢獻, 除非擴廠 (那也要有夠大的消費市場來支撐).

atpsever1031 wrote:
...是否通貨膨脹?
從台鋼>*>*>*>*>*****>商品賣全民
或農場品>運轉賣>轉賣>****>全民
...

嚴格說, 通膨跟物價上漲不見得是同一件事, 只不過通膨往往帶來物價上漲.
物價行情的支撐, 主要就是需求的存在才能支撐它, 沒有需求時, 貨幣供應量加大也沒有用.
降息無法刺激大家借錢買東西以促進經濟就是例子. 就好像我吃了一個便當, 飽了, 叫我再
去買一個來吃, 借我錢(利息很低)也沒用, 吃不下就是吃不下.

atpsever1031 wrote:
如老闆不願意分享的更多讓多數人收支平衡,差距是否越來越大?

純看貨幣持有分佈不均的問題, 當然您說的沒錯.
至於分享, 為什麼應該要分享更多出去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那未必能用經濟學解釋.

atpsever1031 wrote:
又如賺之後,資金出走投資國外,是否也膨脹?對嗎?

錢往哪個地方灌, 哪邊才會有通膨. 而通膨是否帶來物價上漲, 要看商品供應量能否跟上來.
純以資本運用的角度來說, 如果投資國外更能獲得利潤, 那為什麼要投資國內?
如果不用經濟學解釋, 例如 "憂民生之痛苦", "愛鄉回饋不求回報"... 那就另一回事.

大火快炒 wrote:
不要浪費生命在無意義的嘴砲經濟理論上.....更不要指望政府能幹啥事:那只是個大型米蟲組織!!!!

18年前...在對岸開員工批鬥大會.就有一堆員工指著我罵.剝削.壓榨.奴役....資本家是奸商!!...

機會是你們給我的!我們是互利的!!!我不來工資低的地方設廠...你們還在田裡挖番薯..賺那每月90元的收入...有人願意回田裡挖番薯的請舉手!我送你車票回家!!!!..沒人願意.....

資本市場.講的是效率..為什麼這位工程師月薪8000元...你月薪才350元!!!...你有沒有問問看自己為什麼????...
現在是我站在這講話!!我希望以後是你站在這講話.......而不是只能每天抱怨薪資低!!!!

鑽石一克拉50萬!! 對於狗來說:它還不如一跟骨頭.......那你能說出:為什麼有人願意花50萬去買一顆連骨頭都比不上的鑽石!!!
幾十萬一瓶的紅酒呢???環遊世界的旅行呢?奢侈品呢?性交易呢???............

不是綠優秀!!是藍太弱...所以西瓜效應就出現了!!!!!!

現在你還會覺得.浪費生命在嘴砲經濟理論.........有意義嗎?????


這位大哥, 我欣賞你, 改日你要出來改變台灣的話,

通知一下, 小弟一定找親朋好友支持你...

anonymous5588 wrote:
簡單來說,屁大家都會放,台灣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大火快炒說穿了也只是耍耍嘴皮罷了,重點在改革怎麼做,有沒有人敢做而已
難度有多高?去看看雍正王朝就知道,跟台灣現況沒兩樣
如果噴噴口水就能解決問題,應該早就是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了...(恕刪)


所以大家就繼續過著安樂的日子了....
世界和平...

我並不覺的難度有多高,沒人敢做
我覺得最大問題是在於"還不到夠多的人"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反正也就這樣而已"
"沒那麼嚴重啦"
"那都是講來嚇人的"

七七三 wrote:
可以看57金錢爆這...(恕刪)


未來有機器人的世界
不知道一般勞工該何去何從
我實說不出我主要問題,但我能說我是在研究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三民主義,納粹主義的經濟方針於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剩餘價值看到我要問的主題 全文如下

馬克思認為,商品流通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而商品流通具有兩個基礎的表現形式——為要買而賣,以及為要賣而買;如果用G表示商品( Goods),用C表示貨幣(Currency),則前者可以簡寫為GCG(商品-貨幣-商品),後者亦可寫作CGC(貨幣-商品-貨幣)。馬克思提出,這兩種流通形態的主要不同在於,前者是為了換取商品而出賣已有的等價商品,後者則是為了得到增額的貨幣而進行商品買賣。在G-C-G的流通過程中,雖然前後商品的使用價值會有不同,但是價值量是基本相等的,即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貨幣在其中只是充當「墊支」的媒介。而在CGC的過程則大不相同,在一輪交換過程結束後,商品買賣者可以從中取回一筆增加的貨幣:譬如,用100元購買棉花,再將此棉花販賣出去而得到110元,最終所得的貨幣比開始時增加了10元;此時,這一過程的表示應該寫作CG-C',而C'比C增加的貨幣量,即C' -C=ΔC被稱作剩餘價值,即流通過程中的價值增值額。
通過剩餘價值,我們很容易推出,工人們所得的總收入是永遠比他們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值要少的(否則沒有剩餘價值);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社會的購買力是低於社會所生產的物質財富(資本主義經濟學:「供過於求」),因此,經濟危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我真心覺得這完全有道理, 我認即使包含其他的考量因素不足 , 但他本身說的沒錯

問題1:我想問, 真的沒錯嗎? 還是的確沒錯但是少考量其他因素而已?
問題2:這是額外增問,請問如上剩餘價值問題在現在台灣發生,為何西元約1880年所指出的問題,台灣政府沒有預防和解決,距今約超過130年..不可能準備不足吧?? 如同大火快炒前輩指出,此題無解嗎? 我會一直想這問題,因這足足有130年,台灣國家頂端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這些,那又發生這種事根本毫無邏輯,好比不穿衣服會感冒,明明怕感冒,結果就不穿衣服,理所當然真的感冒了...一樣的莫名其妙,所以我會一直想這問題


ps:不談政治,我觀念不管三民主義,納粹主義,有其優點都應該考量,
對我來說像哈密瓜主義,奇異果主義一樣這些精神思想的名稱,背景對我沒有任何意義和立場

atpsever1031 wrote:
我實說不出我主要問...(恕刪)


我到現在也沒看懂你到底要問的是怎樣的東西
前面不少人的回答,以我的觀點看很少是從經濟學(學校教的經濟學)來回答

atpsever1031 wrote:
商品流通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


這句話就很有問題,商品流通是滿足每個人的自我需求,以物易物的年代沒有資本這種東西,以物易物也是商品流通,所以在經濟學上效益很多不是用貨幣的觀念來說的,是用2個蘋果換3個橘子這類的觀念來說的

atpsever1031 wrote:
為要買而賣,以及為要賣而買;如果用G表示商品( Goods),用C表示貨幣(Currency),則前者可以簡寫為GCG(商品-貨幣-商品),後者亦可寫作CGC(貨幣-商品-貨幣)。馬克思提出,這兩種流通形態的主要不同在於,前者是為了換取商品而出賣已有的等價商品,後者則是為了得到增額的貨幣而進行商品買賣。


這個也很有問題,這是他認為資本收走了最大利潤當出發點下的結論,但現實生活中不一定是這樣,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就算是CGC也沒超額利潤給資本家
在沒有彈性的寡佔或獨佔市場中,賣家有高的定價權,不用大資本也有超額利潤
超額利潤主要不是GCG或CGC來斷定的
教科書之所以沒把馬克思當基礎學說,那是他的說法有不少的問題



你後面說的我不知道那是怎樣的經濟邏輯,資本主義沒有所謂供過於求這種東西吧
現代經濟的很大問題是生產效率提升很快,資本很容易用擴廠這類方式取得更大的產出,產能可能一年增加幾倍,但人口增加不可能這麼快(除非是在成長期間),那價格因為供需不容易上升
而體系中利潤的分配也得看市場機制之類的狀況

整體來說我還是不懂你到底想問的是怎樣的問題,不太知道怎樣回答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atpsever1031 wrote:
我實說不出我主要問題...(恕刪)

你把公式套入負利率啊。
馬克思年代可沒這種東西啊。
atpsever1031 wrote:
我實說不出我主要問...(恕刪)


"通路", 你賣東西可能有"庫存" "營銷" "運送" 成本


阿拉波工人生產了一桶石油100(隨便亂說)
最後加油到你家車子一桶可能150,
所以你認為
阿拉波工人生產100元
但一桶石油最終賣了150元給你
50元是阿拉伯工人沒生產的?


請問阿拉波工人要怎麼加油到你家車子?
而另外一句話說
阿拉伯工人沒法幫你加油,卻有人幫他把油加到你家車子 (需求上升)
阿拉伯工人專心生產油(大量生產以減少單位成本)
交易是有價的,把東西放在最有效的位置也是有價的。
一杯水在水公司價值為0,在沙漠中價值變1000,所以「通有運無」,
把資源配置在最有用的地方,是整個生產消費鏈中最有價值的行為。
先搞清楚這點,再來談通膨和通縮吧。
atpsever1031 wrote:
問題1:我想問, 真的沒錯嗎? 還是的確沒錯但是少考量其他因素而已?
atpsever1031 wrote:
而在CGC的過程則大不相同,在一輪交換過程結束後,商品買賣者可以從中取回一筆增加的貨幣:譬如,用100元購買棉花,再將此棉花販賣出去而得到110元,最終所得的貨幣比開始時增加了10元;此時,這一過程的表示應該寫作CG-C',而C'比C增加的貨幣量,即C' -C=ΔC被稱作剩餘價值,即流通過程中的價值增值額。


C-G-C 這件事, 如果是坐地起價, 我指的是真正的 "左手買, 右手賣" 這種事, 中間
不包括任何勞動加值於商品上, 那您應該先想想, 為什麼左手 100 元買進, 右手是 110
元賣出? 為什麼 110 賣得掉? 如果賣不掉 (沒人想要棉花), 那 110 這數字又何來?
這是用貨幣作為價值衡量的結果, 而如果真的有通膨, 通膨率在右手賣出瞬間到達 10%,
那左手以 110 元賣出時, 名目上賺了 10 元, 但實際上真的賺了嗎?

更別說有些買賣中間包括了運輸, 倉儲, 保管, 倉儲環境維持等等工作, 這是加值.


atpsever1031 wrote:
通過剩餘價值,我們很容易推出,工人們所得的總收入是永遠比他們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值要少的(否則沒有剩餘價值);

(1) 一堆鐵, 不會變成一台車.
(2) 一堆鐵, 加上 1 個工人, 可能會變成一台車, 也可能不會.
(3) 一堆鐵, 加上 1 個工人, 以及一張設計圖, 肯定能變成一台車.
(4) 一堆鐵值 1 萬元, 一台車市價行情值 5 萬元, 但一台車秤重當鐵賣, 甚至不到1萬元.
(5) 出主意找工人及設計師來的人叫老闆, 他還用了技巧成功推銷出車子,
而且是以 6 萬元賣出.

5萬 - 1萬 = 4 萬.
4 萬全是工人的嗎?

又 6萬 - 1萬 = 5萬,
工人又佔其中幾萬的價值?

如果賣半天賣不掉, 老闆還得支付工人跟設計師薪資, 那誰在扛風險? G-C-G 過程真的只是
左手買右手賣那麼單純嗎? 風險與報酬的對價又怎麼算呢?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