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來說一說
沒有兩頭空
還能創造出金錢的流動價值
因為A與B都因此相信麵包與豆漿賣得掉
每賣一個就賺到一個成本外的利潤
因為有持續的固定利潤產生
所以可以信用擴張
5塊錢透過銀行變成50塊
A可以因為這樣買房
B可以因為這樣買車
賣房的C因此需要EFG......來蓋房子
賣車的D因此需要HIJ......來製造各種車輛零件與組裝
所以這些人全都有了薪水與預期的信用擴張
於是無數的50塊從銀行借錢投入社會
整個金融流動才得已實現
這是目前的金融基礎結構
現代的金融問題就在於
過度的貧富不均
造成絕大多數的金錢都被富豪鎖住
造成流通性有限
一般平民與中產階級的錢則是非常緊
因為富豪老闆藉由資訊化不再需要更多人力來管理超級大企業
政府卻還一直把優惠都給企業
說這樣可以創造就業
長期趨勢來說創造的是更多的資訊設備與機器手臂等自動化設施
人力需求則除了專業人才外持續減少
因此中產階級因為與富豪在人力市場的不平等中長期劣勢
薪水持續減少
也造成青年的失業率變得超級高
而中產手中的錢不只少
也將都被鎖在固定的交易鏈中
其中一部分還持續被富豪吸走
比如買了一隻iphone
只有不到10%的利潤在零件組裝與給付工資上
其他利潤都被蘋果股東與鴻海股東等資方收入口袋
傳統商店一直倒
超級資訊物流管理的大賣場一直開
原本街頭巷尾傳統商店的錢
跑到大賣場
而大賣場的員工少薪資很低
又被大賣場的老闆股東透過資訊管理設備賺走了
因此這些金錢全都被有錢人透過企業賺走且鎖住了
只會被用來投資而不是消費
投資市場因此非常蓬勃是富人的金錢遊戲場
用錢來賺更多錢
這現象迫使央行只好丟出更多錢進入市場
但這些海量的錢都被菁英富豪群透過整個金流體系給吸走
然後因為政商勾結導致政府的稅制又無法從這些富豪手中吸錢
造成市場資金浮濫但都是民間實質經濟卻出現流通緊縮
富豪則是利用浮濫資金來進行投資於是更加有錢
中產階級則因此更受到通膨與稅制的壓縮
因此造成必然的M型化社會
這只有主要各國政府一起進行金融稅制的大改革才有可能改善
但是這似乎遙遙無期
甚至一些政府的金融顧問
那些讀到博士的經濟學家也沒看到這種趨勢
令人懷疑他們的書讀到哪裡去了
我想真相是這些人都在裝死
這些經濟學家跟金融市場都有密切關係
都是屬於金字塔頂端的爽族
因此沒人想要打破這種菁英寡佔獨爽的局面
中產階級則超級不耐因此產生與權貴精英的對立
英國脫歐與川普就是中產階級的反撲與吶喊
世界正面臨體制上的轉折
但是世界各國的政府還在睡
還都活在30年前的舊制度幻想中
但中產階級與年輕世代早已經吐血等不下去了
問題中有成本和後售價的問題. 就算依成本價出售, 樓主的引述仍然錯誤,
所以這問題用在數學或哲學上都不成立.
1)如用會計角度來說, 商品是有成本的, 設A,B成本都是19元賣39元,
每次用39元向對方入貨, 售貨者本身就有20元的利益.
而各自5個貨品的成本總成本是19*5=95 , 5個全售的利潤是20*5=100元
當各自購入, 再加倍售價轉售出去, 新售價就可以訂80元,
雙方都把買來的東西出售了, 就是成本是39*5=195, 利潤是205元
公式即是:
2次出售總金額是(39*5)+(80*5)=595
成本是(19*5)+(39*5)=290
利潤即是305, 即是這個循環大家都增加了305元的財富.
2)如用哲學的角度來說, 設大家都用成本出售,
A和B就各自換了對方的貨, 當轉售時大家再用成本出售,
最終大家就會取回了39*5=195元的成本了,
而雙方的客人都取得了需要的貨品.
從哲學角度也不是兩頭空, 而是在取回成本的同時, 得到了物品的轉讓.
所以在市場角度是, 總流通仍然多了195*2=390元的商品.
這何來兩頭空, 所以用在哲學討論也不合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