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01投資版開了兩個主題,都帶著些「看看過往的自己」的心情。我拆開當年封箱的書,看了四箱才發現,除了投資理財之外,當年放下的東西還真不少。(註:還沒發現投資理財的書在哪邊,書櫃中約60本,那大概有七八箱吧)
和包子大一樣,大家都有類似作法. 書籍太多我也是先打包封存起來,好幾箱還在車庫裡.順帶我也推薦二本入門書, 林茂昌 著 "用心於不交易-我的長線投資成功秘訣" 186頁 和 "我的職業是股東-平凡的投資 豐收的成果" 212頁, 作者文筆流暢,內容精要,可以很輕鬆的閱讀與體會.掉進水溝的包子 wrote:我在01投資版開了...(恕刪)
lf551 wrote:和包子大一樣,大家...(恕刪) 有時候會覺得放書的成本比買書高太多,裝箱真的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了,至少可以好好保存。謝謝分享,這兩本我沒看過,但接下來我也想加強基本面分析和長期持有股票,我想應該是會參考。《用心於不交易》,連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1426《我的職業是股東》,連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6008
A.編號:包子010B.書名: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C.作者:萊茵哈特、羅格夫D.出版日期:2010.09.03E.分類:歷史/各式危機/進階(近於困難)F.簡介: 其實這本書我無法讀得很懂,一來是不習慣其文字敘述方式,二來是我的歷史知識還不足(相較於書中範圍),這使得我雖認同書中的部分推論、且不反對其他推論,卻很少用這本書來說明什麼,而且這種層級的事件,受限於能取得的歷史資料,要下結論本身很困難,不確定用語很多,能形成一種「大概的樣子」就很難得了。另外,我也猜想「戰爭」、「革命」因素會很嚴重影響分析結果,甚至可能是主因,但這就不是我能確認的事了。 雖有上述考量,但基於歷史常常重演,我仍認為應該介紹這本書。這本書是危機的量化與歷史分析,作者先以量化分析定義出通膨危機、匯率崩盤、貨幣貶值、資產價格泡沫爆炸,再根據事件將危機定義為銀行危機與內外債違約,其統計了66個國家,約800年的資料,因此相對於金融危機史的書(例如從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開始說的書),算是量化後分析這些事件的共同成因、後果,再藉由這些徵兆,提出可能觀測、預防的方式。書中部分內容: 這張圖涵蓋危機前四年到危機後三年的股價發展,圖中清楚顯示,股價通常在銀行危機前一年達到峰頂,在危機發生後下跌二到三年;如果是新興市場,會在危機後的一年內下跌。一般在危機發生後三年股價反彈回升告一段落,而此時的股價一般會高於危機時的高峰。然而,日本爆發危機後的情形是這種型態嚴肅的反證,因為日本股價只略為回升,仍然遠低於危機前的天價水準,後來還繼續下跌。 就預測銀行危機的各項指標來說,實質房價的可靠性最高,產生的錯誤警訊比較少,可靠度超過經常帳收支與實質股價。監督房價發展對可能爆發的銀行危機預警大有幫助。要預測匯率崩盤,匯率和不動產價格循環的關係就沒有這麼敏銳;而房價在代表實質匯率高估方面,得分也不如銀行危機、不如經常帳與出口的表現。(註:這裡的危機可能是單一國家、單一地區,而且佔了絕大多數,像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全球性的,在歷史上反而少見,依書中是說只有1930年代;匯率崩盤的定義是一年貶值超過15%,我想日本在安倍晉三上台後,日元應該就符合這個標準,而前幾年瑞士央行的匯率底限也可能達到這個波動;這些年除了歐債風爆似乎沒什麼危機,但原物料大跌其實也使得原物料國家股匯債市均下跌,我想也有不少國家符合這個標準,這些卻不見得是一般人認定的危機,因此對於有無危機的感覺,應該會少一點)
懶人國 wrote:超盤手的萬無一失投...(恕刪) 謝謝分享。《操盤手的萬無一失投資術》,連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3572我好像也有一本類似書名的,倒是不知道放哪邊去了。pigstand wrote:這兩本書很讚!讀完的...(恕刪) 我對被動投資雖有些瞭解,但還很有限,如果你有其他書也歡迎分享。sdfhklnm wrote:《用心於不交易》,早...(恕刪) 它的出版日期是2012年4月,大概是我停止看投資理財書的時候,沒想到,竟然這麼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