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愛TT wrote:
P大你好你說的我知...(恕刪)
ejan1969大的回文說了大部分的重點,我頂多補充一下我額外的觀點。
我和小小花農大大一樣,認為技術分析(我個人主要只用其中的型態、趨勢線、均線)是散戶保命工具,是投資生涯的救生圈,它不一定能讓你賺錢,但多半能幫忙保命,把最大損失控制在某個還能容忍的程度,一旦知道怎麼保命,再來進一步研究如何找成長股增加獲利。
就像學柔道等等,先練習被摔不受重傷,再來求勝,借用五洲製藥已過世前老闆的名言:先研究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換成投資則是:先研究不大賠,再講求獲利。
成長股沒有保證20年一定成長的,重點是當它要變謀財害命股時,你能在早期認出來並且保命,然後尋找下一檔。 另外就是長期成長股不容易找到,但是由於知道怎麼保命,尋找範圍就可以擴大,把景氣循環股的上升週期也當做成長股來看待。反正大家都沒有保證能存活幾年、大賺多久,一視同仁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總結我主要的觀點依學習順序列出來就是:分散風險、停損保命、尋找成長。
A-Per wrote:
板橋這兒的有線電視系統這兩年有大變化,
新增了兩家有線電視系統 - 數位有線&數位天空,
新系統以``半價左右``的價格在搶食市場,
股價上有相對反應是正常的。
大豐電視也一樣,把業務拓展到其他地區,殺價搶其他地區也線電視的市占率.
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看看最終大豐電是否能成功搶佔足夠市佔率,開始盈利,
或者是開始大失血.
pineman wrote:讚!p大真是字字珠璣。
總結我主要的觀點依學習順序列出來就是:分散風險、停損保命、尋找成長。
說實話,成長股滿街都是,現在很多選股網站隨時都可以篩選出一拖拉庫,問題只在於,有便宜(或有C/P值)的成長股嗎?當一檔成長股你知、我知、連張三李四都知道的,就不可能有合理價格存在,除非等待股災崩盤時。統一超算是一檔典型的成長型好股票,營運模式良好,收現不怕倒帳,資金不用壓在庫存與應收帳款,市佔規模大,零售業就是size does matter,海外拓展成長性可期...等等,幾乎找不到有疑慮的點,問題只有一個,太貴,本益比高達30倍。
要長期存股,樓主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估價邏輯,舉例來說,一檔都不成長但營運穩定,譬如中華食,用10倍本益比的價格買進,跟用30倍本益比買成長型好股統一超,10年後哪一個投資報酬率比較高?也許是買進中華食的報酬率比較高,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還需要去追逐成長股嗎?市場上沒有爛股票,只有爛價格而已,再爛的股票,只要折價夠多,就是好股票,反之,再好的股票,價格太高,就是爛股票。
大豐電很多人推薦,不是他的獲利穩定,而是"營運模式"穩定,第四台的需求不會不見,年輕人有網路就搞定了,但是中老年人還是需要第四台,一個家庭裡面,只要有一個人需要,就得牽第四台,營收也許會因為跨區競爭而減少,不過我認為也有限,當無利可圖時,市場還是會回歸有默契的分區經營,而有線電視的主要成本來自於內容業者,當網路隨選成氣候之後,內容公司多了一個營收來源,自然也願意調降有線電視的授權費用,毛利有機會維持,所以也是還好,大豐電的問題在於營運費用增加太快(當初花大錢蓋總部大樓時,就要注意了),這是經營者的問題,需要再觀察,沒有不能買的股票,只有不能買的價格而已。
ejan1969 wrote:
有線電視算是民生必需品,不過挑戰也是不小(不是同業、而是別的媒體),大豐電原本經營算是保守,本益比10倍我可以接受,反正就當定存股,不過後來併購同業,擴大規模,這我並不看好,我認為這個行業越大的規模並無法代表更好的效益,當初我查過合併台灣數位寬頻的財報,ROE跟大豐電接近,表示這個行業就差不多這樣,每接一戶就是得佈線,成本就是在那裡,合併完1、2年後再看營運結果,也正是如此,營利並無法倍增,反而因為費用大增而EPS大減。
你認為大豐電視與台灣數位合併是 "購併同業,擴大規模"?
如果是這樣,您一開始就不該投資大豐電視.
原因很簡單,大豐電視與台灣數位這兩家板橋與土城地區的業者,
原本就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
以前NCC規定每個地區至少要有兩家業者,保持競爭,讓消費者有選擇.
因此,每個地區至少都有兩家有線電視業者,而且不准跨區營業.
但是,許多地區的兩家業者是同一套人馬,名義上是兩家公司,其實是同一批人.
2014合併的原因並不是 "合併同業,擴大市佔",而是NCC取消原有規定,
允許跨區競爭.
看看大豐電合併台灣數位之前的財報,大豐電是持有台灣數位+20%,具有實質掌控權.
再細看這兩家公司董事成員,很巧的是有些都是同姓,人名還有重複.
台灣數位也一樣持有大豐電視股權,兩家公司互為對方大股東.

後來NCC開放跨區競爭,百花齊放,
已經沒有必要額外花費,維持這種 "兩家公司,一套人馬"的形式.
要說大豐電視合併同業,擴大規模,
實際的說,應該這兩家公司本來就是一體的,
只是過去強制要有兩塊招牌的規定已經取消,
因此把非上市,知名度較低的台灣數位招牌拿掉,如此而已.
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板橋地區,我住台北市也一樣.
兩家有線電視業者的登記辦公室在同一棟大樓,不同的上下樓層.
一樓的客服中心有兩位小姐,一位穿A公司的背心,另一位穿B公司的背心,
在同一個地點做客服工作. 這也是一樣,兩家公司,同一套人馬.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