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嚕 wrote:
我猜的.........(恕刪)
奇怪
大家怎麼一直關注這消息!!
這根本就不會讓Dram因此開始大賺
華亞科一路跌下來
原因到底是什?
這個併購案不只八字沒一撇
而且根本就不利華亞科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併購
只會利於中國自己國內的零件廠跟代工廠
不會大量釋單給台灣
那華亞科佔到什麼利?
陸企業投資台灣企業有參股限制
不可能紫光佔有華亞科30%以上股份
不然台塑集團也不會跳出來說要全收
所以不要在關注這個議題
重點在於華亞科什麼時候獲利才會止跌回升
這才是真正影響股價的
兩黑已經吃掉一紅了
均線的繼續向下反壓
線型真的很差
只能祈求跌太深
跟接近淨值
能否出現底部罷了
ch8818 wrote:
我原本很相信摩根史...(恕刪)
我覺得美光很神~
1.找大企業合資入股,確保高階產品市占無餘.
2.找台廠生產代工,確保生產成本最低.(目前3大dram生產成本最低的)
3.恐怖的是有美國政府撐腰,一但受威脅就祭出反傾銷調查 + 罰金,尤其明年是美國大選年~
以前更厲害的日本dram大商社跟台韓面板廠.太陽能廠就是死在選舉年反傾銷案上.
4.美光自己專注多樣性開發.
5.全球佈局最完整.
6.善製造新聞消息曝光.
現在三星市佔有44.1%,海力士市佔有27%,感覺上離吃棒棒槌(反傾銷)的日子不遠了~尤其在選舉年!!!
3474華亞科在低檔爆巨量很不尋常,而且都是美系外資搶進,歐亞系外資賣出,應有內線 !!可多注意~
因量先價行,量的趨勢已改變,就待線的趨勢出現轉折,
但也有可能中途創假量半途出貨,終究世事難料!!
----------------------------------------------------------------------------------------------------------------------------------------------------------------------------------------------
觀念平台-美光不敗的祕密 2015年07月16日 04:10 趙文衡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據報載,中國大陸清華紫光集團擬以23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美國 DRAM大廠美光,引起業界震撼。2014年第4季,美光DRAM市占率居全球第三,僅次於韓國三星與海力士,為國際間唯一可以與韓國抗衡的DRAM廠商。紫光的收購行動無異又增強紅色供應鏈的實力,顯示中國大陸發展半導體的決心。
事實上,美光的成長茁壯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它是唯一成功戰勝1980年代日本DRAM廠商衝擊與1990年代韓國崛起的美國廠商。該公司過去不敗的傳奇,正可作為我國因應韓國競爭與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的參考。
1980年代中期,日本DRAM廠商以低成本及生產優勢,大舉搶占國際市場,成功打敗當時的霸主美國,美國11家DRAM廠商倒了9家,僅剩下美光與德儀(TI)。1990年代,韓國三星挾著低價優勢,驅逐品質優良的日本廠商,至今已無日本廠商生產DRAM。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分析,在1980年代美國DRAM廠商敗退的原因是:過時且短視的市場策略、發展與製造的技術能力不足、忽視人力資源、以及政府與產業缺乏合作等。另外也有歸因於產業結構、匯率以及資金成本過高等。不管什麼因素,美光皆成功地予以克服。
美光成立於1978年,此時正是日本DRAM產業成長茁壯期。美光以設計能力見長,之所以成功抵禦日本的原因是它特殊降低成本的設計。美光專注在增加每一晶圓中的晶片數量,並極小化需要建立的層數,以此降低成本。此一設計能力足以與日本強大的製造能力匹敵。不像其他美國企業只會追求大而無當的創新,美光專注於發展降低成本的技術,使得在與日本廠商價格戰中不被打敗。
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美光都還是一間小公司,即使追求降低成本,對於日本大規模的製造仍備感吃力。1986年,在其他9家美國公司皆倒閉後,美光採取其企業發展的關鍵一步,對日本提出反傾銷的控訴。最後日本與美國簽訂半導體貿易協議,規定日本在美銷售DRAM價格必須高於美國所訂立的公平價格。
美光由此協議得到很大的利益,不但重拾價格競爭力,其銷售額在1986至1988年間成長了6倍。在價格保護下,其原先降低成本策略變得較不重要。反而若欲成為DRAM的全球領導者,必須從事產品的創新研發。因此,美光開始改變策略,致力於開發更高階的產品。1987年,美光成功開發出1Mb DRAM;1991年開始轉換成4Mb DRAM。同時,美光也像日本公司一樣開始重視生產製程的改良。
在1990年代韓國三星崛起的期間,美光採取兩項重要策略,一為併購德儀半導體部門,另一為與英特爾策略聯盟。1998年,美光以8億美元購買德州儀器半導體部門,藉此獲得重要技術與研發能力,並增加規模分攤製造成本。1998年,美光更進一步與英特爾結盟,由英特爾投資美光5億美元,從事下一世代記憶體產品的開發與生產。自此,美光與英特爾一直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確保美光在高階產品的市場。
1990年代,美光的布局仍限於美國。進入21世紀,在三星威脅有增無減下,美光運用一連串的海外併購與合資,正式進入全球布局的階段。主要對象為在DRAM競爭中敗退的日本廠商以及生產成本較低的台灣廠商。美光併購了日本KMT、東芝在美國的半導體工廠、以及全球第三大廠爾必達;並購買台灣華亞科的股權,與南亞科建立策略聯盟。尤其在2012年爾必達宣布破產後,美光以2,000億日圓收購,使市占率大幅增加。此也形成在DRAM領域由美日台聯手對抗韓國的局勢。
美國密西根大學管理學教授Allan Afuah指出,企業欲保護利益以繼續在市場存活的方法有二:一為持續降低成本;二為不斷進行產品差異化。美光將兩種策略運用在不同時機上,甚至不同產品上,故而靈活的產品策略為其第一個不敗的祕密。
另一個不敗的祕密,為其全球布局策略。為因應韓國廠商的挑戰,美光善用各國廠商的競爭優勢,整合成為本身的優勢。因此可同時具有優秀的技術能力與低成本的製造,使美光不再屬於某一特定國家,而擁有各國的特質與優勢,如此即可避免某國因本國條件不佳而整體產業被取代的情形。(工商時報)
私心.知識.經濟會限制到自己視野
DoubleCLin wrote:
3474華亞科在低...(恕刪)
一串關聯新聞的聯想~
英特爾是大陸紫光20%的股東,也是美光mu的大客戶跟股東,
因大陸紫光想發展半導體就做順水人情幫大陸紫光跟美光提議併購,
但英特爾知道美國文化不可能通過,放消息居多,因如有機會英特爾也很想買,
---------------------------------------------------------------------------
昨日英特爾(Intel)公布財報,宣稱未來數年仍可成長9%,因已轉型數據中心和物聯網部分已獲得成功,
重點是英特爾(Intel)是美光的大股東,
美光綁住英特爾(Intel)高階的DRAM與Flash NAND的供貨,
Flash NAND的部分美光自行供貨,但高階的DRAM現在卻交由3474華亞科供貨~
-----------------------------------------------------------------------------
明白上述關係就可以理解,為何美系外資在買而歐亞系外資因資訊不足在殺~
也可以明白為何英特爾(Intel)漲,美光與華亞科跟漲,而韓系三星與海力士卻當利空再跌~
-----------------------------------------------------------------------------
英特爾(Intel)第2季營收與獲利下滑,不過表現優於市場預期,主因是數據中心和物聯網業務成長,彌補了疲弱的個人電腦(PC)晶片需求,16日早盤股價勁揚逾2.6%。
英特爾盤後公布,第2季淨利下滑3.2%至27.1億美元,不過,因流通在外股數減少,每股獲利持平在55美分,優於分析師預估的每股50美分。
同期營收也下滑4.6%至131.9億美元,但這個結果同樣優於分析師預估的130.4億美元。
為彌補PC產業需求趨緩,英特爾持續擴大資料中心使用的高利潤晶片事業,今年4月斥資167億美元收購Altera公司,也是基於這個目的。
英特爾旗下第二大事業體─資料中心部門營收年增9.7%,共38.5億美元。至於最大事業體─PC部門的營收,則年減13.5%至75.4億美元。
英特爾財務長史密斯說:「我們看好資料中心、物聯網和NAND快閃記憶體事業會繼續交出強勁的成長表現,這應能抵銷掉PC事業大部分的衰退。」
史密斯還說,英特爾不再被PC景氣左右,即使今年PC景氣將比公司原本預估更疲乏,全年營收大概只會減少1%。他說:「大家將看到英特爾體質改變。當PC世界的衰減幅度動輒逼近兩位數,我們只有稍稍下滑。」
展望本季,英特爾看好伺服器晶片銷售暢旺、加上即將上市的新產品預料能帶動PC需求,營收與毛利率都將優於市場預期。英特爾自行預估的營收為143億美元正負5億美元,毛利率約63%。
私心.知識.經濟會限制到自己視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