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ee wrote:
QE的結果就是物價房價漲翻天,所得分配嚴重惡化
從美國在08後的幾個經濟政策來看好了
擴大財政支出,主要是政府帶動需求,增加聘僱人員減少失業,從投入的資源看結果,我個人覺得中等偏差
利率跳水,這很大目的是企業運作成本壓低,成果看起來我個人覺得還可以
QE1:其實不能說是貨幣政策(主導單位也不是FED),但目的是怕企業因為流動性引發的連鎖反應,這種拿納稅人的錢去支持企業的選擇有時是一種不得已的,單從QE1來看,納稅人也還真的沒損失(但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後面的經濟政策造成的)
QE2:當時的目的是壓低長期利率,很大因素是壓低企業經營的成本,放出大量流動性給市場,期待可以增加需求或投資,進而改善08金融危機造成的大量失業,從成果看失業率確實有改善,但是以付出的代價看我個人覺得也是中等偏差
QE3和之後:當時的目的是為了失業率,尤其購買的標的物讓部分資金投入在房地產相關債券,以結果看,失業率也的確有改善,房地產也回穩,但跟投入的資源相比成果,我個人覺得普通而已
QE本質上是希望資金變成消費、投資、……等這類需求,但真正有進入這些領域的資金並不多,大多數的資金進入了金融資本市場,拉高了這些的價格或金融資金變大,資產價格過高的另一種說法是資產泡沫,資金大量的從事金融交易的另一種說法是對賭(例如期貨如果不和現貨之間做避險,那期貨交易本身是一種對賭),這都不是原本貨幣政策想要的,且進行QE是大大增加FED風險的,所以這兩年美國的貨幣政策只有最多維持中性而沒有任何擴張的風向,以FED的立場是更怕資產或投機造成另一次的危機,這時不論美國政府或FED都很難有政策工具來再次救市
QE以美國看房價等資產價格是上升了,物價沒有,所得分配是真的惡化,要知道社會中最低收入的30%~50%是幾乎沒有太多額外金錢可以進行金融市場或資產的投資(或者說投機)的,那所得分配拉大主因在這裡,但風險也是這裡,如果這些資產價格是不合理的高價,一次修正有投資或投機的也會損失很多,如果是槓桿操作,那一次就清盤的機率也很高,以政府來說更怕的是金融流動性又一次系統性連鎖反應,那問題就大了
以美國來看,現在是政府和FED把能用的工具都用得差不多了,還剩下的力量不多了,且副作用也會慢慢顯現,以聯邦政府來說,這幾年的超大赤字對未來財政肯定是沈重負擔,FED也有擴大資產負債表的風險,失業率U3數字很漂亮,但U6來看改善實在不夠好,但政府單位只能看民間力量的承接,能給予的幫助不多了
至於日本QE和歐洲QE則又是個別不同的邏輯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那時候真的能說是民不聊生,責任制/無薪假好像也是那時候盛行
假設美國不QE,經濟崩盤,可能帶來的就是下一個金融海嘯,到時候台灣或許會更慘。
又以代工主軸的科技產業,因該會面臨裁員,一裁員市場經濟準備到退(薪水高的人變成低薪,消費降低,市場經濟疲軟)
只能說,世界還是很仰賴美國經濟

kjee wrote:
QE的結果就是物價房價漲翻天,所得分配嚴重惡化
但前次經濟大恐慌時,沒有即時因應最後造成二次世界大戰
雖然很難去說這次不推QE就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
但是我們也很難去估算而且永遠也不知道不去推行QE的代價是什麼
台灣是小國,央行很難做,必須看美國聯準會的臉色在做決策(以後可能還要再加入參考大陸人民銀行跟歐洲央行的臉色)
要維持匯率穩定去照顧外銷
就很難去控制國內的貨幣供給量,基本上台灣央行可以做到維持匯率穩定
又不要讓物價漲太兇(跟其他國家來比)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但為了維持匯率穩定其實犧牲了很多人
其實我覺得台灣央行總裁已經做得很好了.
就如大大所說的, 依世界的經濟情勢, 在台灣這樣的小國能不被經濟的巨浪打翻.
這可不是誰都做得到的事. 有什麼事情是十全十美, 面面俱到的嗎?
至於通膨? 不然我們要學日本搞到通縮, 政府一個頭好幾個大這樣比較好?
台灣某一群人都有一個奇怪的思維,就是認為利用政府的力量可以把財富做
重新分配! 有空可以去看一下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順道一提,資本論是馬克斯
寫的,新資本論算是延續馬克思的精神)的相關介紹(書本身就算了,很硬...).
在自由經濟體制下, 富者愈富, 所得分配不均是必然的.所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的作者認為, 唯有「全球統一」課徵富人稅, 才能解決個問題. 這跟國父寫的
「天下大同」大概有得拼了...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