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BamBam wrote:
公司請投銀發債, 合作broker 賣給散戶賺取手續費根本天經地義,
你是要證明你很有錢你可以參加股東會當債權人嗎?
還是買到小面額的同樣債卷不算投資, 請問有甚麼不同?
有什麼不同?
不同處在於broker自己在家裡分拆賣出去的"物件",
你說它是債劵,這些花US$1000買到的 "物件",
有發債公司發出的bond certificate嗎?
發債公司有認同或承認這些從broker自己分拆賣出去的"物件"
是債劵持有人嗎? 沒有bond certificate的東西,你說它是 "債劵"?
按你的說法,買債劵基金的投資人,人人都是買 "債劵",而不是買"債劵基金單位".
好啦! 你要說它是什麼都可以,它是"債劵"啦 !
BamBamBam wrote:
投銀沒有個2000萬美金擺在那沒人會理你才對,
第一對象是公司2000萬事小小小咖阿
投資銀行包銷債劵是去找全球各個投資機構法人,和各大私人銀行去發詢價單,
把發債條件與信用評等報告給各機構法人看看.
接著再等各機構回覆 "Letter of intent".
"Letter of intent" 是去問問大家對這檔新發的債劵興趣如何,
願意用多少錢去買,投資銀行回頭再與發債公司議價,看看要不要發債,
要的話再確定要定在什麼價格才能完全賣出,或是賣出絕大部份.
賣不掉的,投資銀行自己要吃下來,自己再找管道去賣,可能就是賣給小broker
去分拆.
其中各私人銀行收到詢價單,再回頭去找私人銀行在全球各國的客戶,
去推銷與諮詢購買數額,私人銀行再去向投資銀行回覆"Letter of intent".
最後價格確定,私人銀行會再與客戶確認是否要下訂單,
最終私人銀行整合了全體客戶需求,再回頭去投資銀行付款,下訂單.
第一手債劵市場,從投資銀行手中接貨的交易,是這樣在運作的,
這種交易是50萬-100萬美元,不是什麼2000萬美元,這樣說明你懂了嗎?
我沒有這樣的實力去從事單筆100萬美元的交易,這種交易,弄個兩三筆我就沒錢了.
不過,我是屬於被銀行詢問要不要買債的其中一員,所以我知道如何運作.
大道理與理論,我沒有,我只有實際交易經驗,懂多少,說多少.
靠著自己的想像,告訴別人一些自己不知道,或是沒經歷過的事,就沒意思了.
大家都應該很容易地看得出來,你比我還懂,比我還了解,我比不上你.
01上也有許多像你這樣比我有本事,請你多多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的實際債劵投資交易經驗與心得.
這個版就留給您發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