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有博士說, 只有博士才懂研發, 其他不會做研發

yamazaki1990 wrote:
幾個月前有人 (ph...(恕刪)


確實基本上是博士才懂研發,不過這也得看你怎麼定義研發,

JOBS那些專利,你可以看見都是創意類型,

並非技術性類型。

創意類型是她點子好,要研發出這些產品,幾乎還是只能靠博士。


JOBS絕對不懂怎麼樣的配料和流程,

可以做出Iphone上面那片康寧大猩猩玻璃。

大多領域非博士的研發人員很少,

以中鋼來說,研發單位幾乎都博士,

當然總有例外,軟體業算是一個特例,應該是尖端研發人員平均學歷最低的產業。
www.geneai.com

david00 wrote:
話隨人說.
也有人說...(恕刪)


說的真好!
台灣是代工業,為了提高良率及降低成本,
還真的都是REWORK & DEBUG!

有些台資企業在大陸設廠會請RD,
不是為了要「研發」出什麼,是為了要「節稅」。

有建廠經驗的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呵。
總覺得和博士或研發沒有關係.

台灣人對於"競爭力"的解釋就是: 能不能賺錢! 能不能賺大錢!

研發不管有沒有成果只要沒有辦法賺錢一律out! (喔! 和感冒好像喔!)
01乃嘴砲者的天堂, 取暖者之地獄. http://tw.mall.yahoo.com/store/flowers
一方面很高興 這篇文章引來都算是正面的討論,
另一方面某些網友亂下結論讓我覺得話不投機 (我很少從別人的文章去推論什麼性格之類的)

當然從題目來看, 肯定不是只有博士才能做研發. 不管你對研發的定義是甚麼.

如果你認為博士的養成才能使一個人具有研發能力, 基本上我是不認同.
所謂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

rojar 提到 Jobs "絕對"不懂 康寧 配料/流程.

我們都說 never say never.

底下的事實, 我們要說 Jobs 的盲目無知? 或是他成竹在胸, 早就認定強化玻璃辦得到?
別在細節打轉了, 我管他知不知道. 這年頭大學輟學生的影響力 (光是影響著博士班學生的
研發題目/方向) 恐怕才是最大的.

另外一件事情, 我最常遇到博士拿著一堆 simulation 告訴我, "某某 idea 絕對不可行",
就像那個吹肥皂盒的故事一樣.


======================================================
這時,賈伯斯瞪大了眼睛,看著他說,「別怕,你絕對做得到。」結果,沃茲尼克拗不過他的要求,硬是熬夜四晚,寫出了程式。

做iPhone的時候,賈伯斯因為不喜歡塑膠螢幕,決定換成玻璃,所以找上康寧公司執行長魏文德。魏文德告訴他,康寧曾經開發出一種硬度超強的大猩猩玻璃。

賈伯斯馬上心動,「就是它!我必須在九月前,拿到這種玻璃。」「不行,我已經說了,我們只是開發,並沒有實際生產,不可能做得出來。」

魏文德後來告訴我,那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傢伙坐在那裡,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直直瞪著我說,『別怕,你絕對做得到。』」(笑聲)

賈伯斯離開後,魏文德立即連絡康寧在肯塔基州的一家工廠,下令改做大猩猩玻璃。而當廠長說,太趕了、做不到的時候,這回,輪到魏文德跟對方說,「別怕,你絕對做得到。」

幾個月後,他們做到了。現在,你們手中iPhone、iPad的玻璃,全部是康寧公司做的,這都要歸功賈伯斯對於偉大產品的熱情,以及他的「現實扭曲力場」。

yamazaki1990 wrote:
一方面很高興 這篇文...(恕刪)


那個笑話裡面, 博士搞了一個team, 研究機器視覺和機器手臂來解決問題, 雖然看起來笨而且花了大錢, 但是對技術升級是有幫助, 這些人才後來到其他公司或產業如果需要機器人的場合就可以派上用場. 況且問題有解決掉.

至於用電風扇那位腦筋轉很快, 也確實解決了老板的問題, 只能說這個很像台灣人prefer的工作方法.

今天如果康寧之前沒有無釐頭的燒錢去開發大猩猩玻璃, Jobs縱使有再多錢一時間也是變不出來.
01乃嘴砲者的天堂, 取暖者之地獄. http://tw.mall.yahoo.com/store/flowers

yamazaki1990 wrote:
一方面很高興 這篇文...(恕刪)


學歷不代表一切沒錯


只是?,,,


當大家都跟你說

王永慶。小學畢業

郭台銘海專

比爾賈博大學都沒畢業

的時候

回頭去看一下這些人的公司裡面有博士學歷的員工有多少?

出生名校的又有多少?






自己做工,學歷要博士。

自己做老闆,學歷不用博士,
但要用博士來幫你做工。

大部分都google解決的工作
其實會打字就可以
國中跟碩士其實沒差

碩、博他們工作是要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如果跑業務、組裝、看著操作手冊維修機器
這種工作 並不需要用到碩、博吧......

yamazaki1990 wrote:
一方面很高興 這篇文.. 我最常遇到博士拿著一堆 simulation 告訴我, "某某 idea 絕對不可行.(恕刪)


simulation ... @@

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怎樣訓練的
在我待過的實驗室
對simulation 的結果,往往是"喔,結果是這樣"
但是,我們不會馬上去否定別人 simulation 出來的結果
就算是tsmc 那一套 simulation 也有其盲點
因為 simulation 是架構在已成的模型當中
模型的適用性與正確性是一個問題。

對我們而言,找出 simluation 結果的原因,更加重要,不管simulation 是對還是錯

至於您說的 never
更是有超高的標準
如果你要對一件事提出 never
你要證明,他違反了目前的物理定律
比如說,conservation law,或某些被公認的 principle

如果一個 idea 不可行,我們的做法是,例如你的idea 違反了 energy conservation , 所以你的結果應該是錯的

如果您身為主管,下面的人根據 simulation 告訴你,這個idea 不可行
你要做的是要了解,根據 simulation 的條件,這個idea 可能卡在甚麼地方
是 simulation 的問題,還是 idea 真的有問題,那如何解決問題?
不過,下面做 simulation 的人,他負責的是給你 simulation 的結論
(當然,做 simulation 的人也必須對他的結果的正確性負責)
至於信不信 simulation ,決策怎麼做,應當是主管的問題。

至於樓主所說的,如果一個 PhD 根據 simulation 得到這個 idea 不可能實行的結果
而你不相信
你的態度應該是,喔,那為何 simulation 的結果顯示不可行?
請他去分析原因,並驗證,這樣的原因對不對,是不是可以改進,要怎樣改進
(其實一個優秀,負責任的 simulation 人員,應當會先想到這些問題)
這樣的過程才叫做研發

而不是在那邊互相不信任。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被要求要絕對的客觀,講求證據
不會對某些研究給予絕對的否定
也不會針對某族群甚至個人給予絕對的負面價值
這是做研究的基本涵養
在 PhD 的訓練中(我是不知道別的實驗室 PhD 怎樣訓練)
看到一個東西,如果你不認同想要否定對方的說法,你要做到的是提出證據質疑
(任何有寫過論文的 PhD 都知道這件事)
而不是一昧的不相信與不認同

我有一個在 tsmc 做 RD 的同學,他只有碩士文憑(再次聲明,我沒有說博士才能做RD)
在他剛進去 tsmc 當整合時,
有次我們聊到
會有死貨四大模組一定會推來推去,你怎麼辦?
他說,那你就要去做實驗
去切切看,是不是蝕刻黃光弄壞了
去做實驗,看看電性是不是正確
原因的問題在哪裡? 怎樣改進
拿出證據,請四大模組配合他的建議去做
這才是所謂 RD 的思維
(不過這個人當時常常熬到半夜才能回家)


另外,我完全不能認同把康寧那的玻璃的研發成功歸功於賈伯斯
因為,如果不成功,賈伯斯並不會損失甚麼
除非賈伯斯能提出絕對能成功的證據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