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馬凱教授 - 股票族沒繳稅!大家真是誤會一場


kwpt wrote:
若大戶覺得不好賺價差而離開台股,這樣是否台股會更穩定,波動變少了,股民相對要賺價差變得不容易,但是回歸基本,小散戶可以買到合理股價且配息配股良好的股票,真正做投資不是也不錯嗎?



內資的股票因為大戶退場使得投機者退場
本來內外盤可能只差一檔
而且有幾十張可以進出
現在內外盤差三黨
又只有一兩張可以進出
所有人的成本都會增加
更使得越來越多人離開市場
蝴蝶效應


表面上有賺錢是公平正義
但內涵裡面
財政部自己也說證交稅已隱含證所稅
證交稅站所得比重
恐怕是高於綜合所得稅
所以若是要課徵
就應該全民一體適用
證交稅跟手續費利息等全部列為扣抵額
證交稅納入綜合所得合併申報
這樣很多人以後都不用繳交綜所稅了

如果要講公平正義就是要這樣做
而不是
賺了價差課證所稅 又要角證交稅 手續費
配了股利還要再補充保費 在兩稅合一
一個動作必須要被剝五層皮
全世界哪種所得是這樣課的

水云 wrote:
小弟想問

台積電 ( 鴻海或鴻準) 發行公司債 的 債券『折價是怎麼定的』價格

與 台積電 ( 鴻海或鴻準 ) 的 股票 市場價格


台積電應該不會折價發行公司債吧
要是證所稅開徵
那EPS肯定是要打折的
甚至本益比也有下修的空間
要是真的發債
價格也會比較差
當然股本稀釋程度較大
EPS就會受影響

所以就沒有您所問的折價比較多的問題

diegoking wrote:
一家好的企業如果每年都固定的配股息,體制健全且有前景,誰都會想投資吧,怎麼會賣不掉呢?!

不要跟我說大戶,忠實戶甚至外資都是不看基本面判斷買進與賣出,那他們的根據在那裏呢??還有請

大大來開示一下

不要用狹義的眼光來看整個市場,眼光放遠一點看吧!


看看那些成交量很低的中小型股
你要進出的話成本相對較高
而且只能少量
常常買賣差個三五檔的
還不見的買的到賣的掉

萬一中實戶退場
內資股票成交量萎縮
投機買盤也會退場
最後一般大眾也會退場
長期投資者短線看起來沒影響
但是公司長期下來會衍伸很多問題
長期也是會影響的

更何況
這些成交量絕對不只一成
一年就超過一百億了
證所稅課的回來嗎

另外還有資金外流
信用評等
股價評價
資本市場功能
全部都受影響

眼光放長一點就是這樣
放短一點就是只看到表面有賺就要課稅的胡說八道講法

或許上面的影響是我杞人憂天吧


shean9019 wrote:
如果要講公平正義就是要這樣做
而不是
賺了價差課證所稅 又要角證交稅 手續費
配了股利還要再補充保費 在兩稅合一
一個動作必須要被剝五層皮
全世界哪種所得是這樣課的


台灣真的很黑

我覺得我們也變外資買美股

不是一堆愛買蘋果概股
雲端概念~等等

買分身不如買本尊


ps.
買美股也有缺點啦
1.英文不好很麻煩
2.有匯差風險
3.複委託也是要錢給劵商阿

一樣要被扒皮,台股要賺400萬對散戶很難啦
不用大老遠買美股
vaquero wrote:
好的公司絕對不會寂寞...(恕刪)


你說得,那是制度面問題,法律面的問題。
跟 有沒有証所稅無關。
用証所稅去解決法律的問題,基本上是下錯藥。
台灣公司會亂搞,大陸公司更會亂搞。
但比較有制度的 國家 如美國,亂搞比例就少很多,因為罰則很重,追查 內線交易很用力。
法律不進步,用証所稅解決,那只是把整個系統無效率化而已
被亂搞的公司騙錢,那是投資人自已本身的素質問題
功課作的不夠,又急於賺錢,加上法律不嚴謹。
這個問題,要靠投資人自已的素質 或用 法律 去解決,
整体才會進步。
靠 証所稅解決問題,是無法承之重。也把整個系統複雜化,無效率化了。

經濟,是供需問題。台股提供的品質不好。
買單的就會變少,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罷了。
至於比例多少,實施了就會清楚。
看美國的情形,也許可以參考,法人多,自然人少。
問題是 美國市場深度過,不需自然人來支撐,台股不一樣,自然人的角色很重要,把這些人趕走,等於失去競爭力而已。
好公司不寂寞,但就那麼幾家,以後可能就沒有了。
退步的市場,失去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不但 買股的需求者不見了,連供給股票的 供給者 也會消失。很不幸鄰近國家 新加坡,香港都是高手,面對高手,更沒退步的本錢。
情況有多嚴重,不曉得,沒實施,看不出 資金會抽走多少,實施了就會清楚,問題是,有必要去冒這個失去資本市場的風險嗎?

美國軟体本來就比較強,証所稅也行之多年, 算稅務本來就比較已經成熟了。
台灣的大系統的技術,差美國太多了。更何況現在什麼都沒有。這個是需要時間建立的。
何況政府預算支出是要走一堆程序的,要走多久,天曉得,但不會太快
vaquero wrote:
就用您的例子告訴大家...(恕刪)


真的是這樣沒錯!
台股可以看mobile01,大致可以知道買中岡、中華店(舉例)...等公司股票,
也可以知道公司做啥的,財報辛苦點,但還是看得懂一些。

美股太多公司可以選擇,而且我們不在那邊,某公司倒閉上了新聞我們第一時間都不會知道,
因此資訊真的是完全不對等,搞到最後,我還是只敢買ETF,至少不用瞭解某特定公司的情況,
也不用擔心公司倒閉。

如果有從美股注意各國ETF,其實可以發現,台股在配息上真的是有優勢,
白話的說,台股ETF的殖利率,和全世界很多國家相比,高不少,
而投資市場中,大型投資公司不是只有靠價差賺錢,很多是靠績優公司的配息賺錢(價值投資),
台灣股市雖然台灣時不時和中國有政治問題,但想想看下面幾點我自己的認知:
1. 台股配息優於亞洲甚至全世界大部分地區
2. 台股和美股基本上有一定程度的連動性
3. 台股穩定性比很多市場都高,比較不會爆起爆落
4. 雖然不好聽,但台股的投資人(散戶),性格上很容易追高殺低,比較好騙

只要有這些優勢,就不怕沒人投資,事實上,投資機構都很精明,
你要收證所稅,他們完全可以把証所稅成本算入後,計算可能的獲利(停利點),
當這個獲利的比率比其他地區高且風險較低時,他們就是會投入資金進行投資。

因此我認為,徵收証所稅但降低證交稅我認為是比較好的選擇,
整體的成本應該接近,但賺錢就多繳稅,讓大眾覺得符合公平正義(實際上是從證交稅轉移),
而證交稅降低一些,能讓賠錢的人心裡好過一點點,至少手續費賠少些。

開板大提到的615原本方案(非政院版),證交稅不降,「加收証所稅」,
這個比較兇,因為這樣一來,投資機構就會額外計算可能獲利所增加的成本,
那台股的成本就會增加,那就要重新評估台股獲利和全世界其他地區的獲利、風險,
把台股的投資順序往後放,投資金額減少些,這的確會比較傷整個市場競爭力。

不過,這跟我們散戶真的沒啥關係,我看起來我個人是覺得,
對台灣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影響比較大,
尤其是保險公司,因為手上有大量台股持分,交易很容易超過獲利上限,
因此,我猜想,保費可能要調整了.... :(

至於國外投資機構,外資不用繳稅,沒在怕!

大戶,錢要出國過海後,變成假外資進來很容易,不然直接變成新加坡人也很方便,
相信技術上都不難,但資金過海後,就要額外考慮過海的手續費之類的資金轉移成本,
我相信,這成本是有得算的,和稅金相比,哪個合算可能還很難說!
3325km wrote:
幸鄰近國家 新加坡,香港都是高手,面對高手,更沒退步的本錢。
情況有多嚴重,不曉得,沒實施,看不出 資金會抽走多少,實施了就會清楚,問題是,有必要去冒這個失去資本市場的風險嗎?


讓我想到
當年李登灰的時代
用戒急用忍
本來台灣是亞太金融中心阿
被香港取代了

台灣現在的角色定位超尷尬

公平正義沒有錯
但前提是大家口袋有錢了,再來談分配的問題

理想化政策總是太濠洨

證交稅直接拉高到千分4到千之5就好嘛(取消證所+健保稅...稽徵成本那麼大~白吃政府)

資本利得稅...改採單一稅率制



ycfu wrote:
至於國外投資機構,外資不用繳稅,沒在怕!..(恕刪)


你以為外資是笨蛋
成交量少,流通性少,
外資進出就很困難,
台股權重只會往下調。
權重往下調,外資就會殺出一些比例持股。

間接影響所有股價的平均本益比,
股票數量沒變小
外資不增反減,
中實戶也少了,

供給(股票)沒變少,
需求(外資,中實戶)少了.

經濟學最簡單的結果是什麼, 當然是股價便宜了。
受害最深的是誰,現在手上抱著定存股的廣大定存族。
這些定在族紙上富貴變少了,會不會反應在 消費上?
消費真的變少了,會不會反應提供消費產品的上市公司股價上?


是不是我說的這樣,自已去推敲 看看。

3325km wrote:
經濟學最簡單的結果是什麼, 當然是股價便宜了。
受害最深的是誰,現在手上抱著定存股的廣大定存族。
這些定在族紙上富貴變少了,會不會反應在 消費上?
消費真的變少了,會不會反應提供消費產品的上市公司股價上?


房價泡沫化

股價也泡沫化

回歸合理股價也不錯

還我8%的中華電阿阿阿阿阿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