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七社社長 wrote:我覺得三星對晶圓代工興致不大畢竟賺的是辛苦錢 龍頭毛利率可以高達40%以上 對於企業來說不是辛苦錢吧辛苦爆肝的是員工 不是股東那種低進入門檻 砸錢就能生產 殺價就能搶單的產業 才是辛苦錢
與其去擔心台積的龍頭地位不如去布局封測全世界各大晶圓廠相繼礦產甚至連INTEL都跳下去搶市場可見未來封測的餅有多大而台積自己開測試廠,除了是做自己的高階製程,順便改善製程良率之外還有分攤吸收未來封測產能不足無法消化WAFR的能力
Weiter5494 wrote:目前28nm製程開始...(恕刪) 產能良率提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 GF 在 32奈米經歷過很大的挫敗,要說服 客戶給GF當實驗品 談何容易良率要提升到跟 tsmc 有拼,不曉得有沒有機會。GF 28nm 應該也是 gate-first, 良率控制應該是個大關卡28奈米,會不會滿,也許要看 聯發科的製程,用的不曉得 是 HKMG 還是 SION.聯發科 28nm 的量,明年應該會暴發。
張忠謀在去年法說會上,坦承16奈米技術被三星超前,震驚原本看好台積電的外資法人與半導體產業分析師,使台積電一度股價大跌、評等遭降。但張忠謀始終沒講出的,卻是被信任的愛將背叛的痛擔任三星LSI(即晶圓代工部門)技術長3年半的前台積電資深處長梁孟松。對他,以及他麾下由黃國泰、夏勁秋、鄭鈞隆、侯永田及陳建良等台積電舊部屬組成的「台灣團隊」,是一個重大勝利。《天下雜誌》獨家取得台積電控告梁孟松損害營業祕密的二審判決書,從中發現,梁孟松對三星的「貢獻」之大,以及對台積電傷害之大,遠超過之前外界所知。台積電的依據,是委託外部專家製作的一份「台積電/三星/IBM產品關鍵製程結構分析比對報告」。這是以最先進的電子顯微鏡,分析頭髮萬分之一細微的電晶體,詳細比對3家公司產品最近4個世代的主要結構特徵,以及組成材料。由於三星產品技術源自IBM,因此該公司2009年開始量產的65奈米製程,產品特徵與IBM相似,和台積電差異極大。這點符合一般預期。但令台積電驚訝的是,接下來幾年,三星的45、32、28奈米世代,與台積電差異快速減少。報告中列出7個電晶體的關鍵製程特徵,例如淺溝槽隔離層的形狀、後段介電質層的材料組合等,雙方都高度相似。另外,三星28奈米製程P型電晶體電極的矽鍺化合物,更類似台積電的菱形結構特徵,與IBM的圓盤U型「完全不同」。這幾項如指紋般獨特且難以模仿的技術特徵,讓台積電認定,「梁孟松應已洩漏台積電公司之營業祕密予三星公司使用。」而且,今年雙方量產的16、14奈米FinFET產品將更為相似,「單純從結構分析可能分不出係來自三星公司或來自台積電公司,」這份報告指出。這幾段文字,看在半導體業人士眼裡都是觸目驚心。這意味著,台積電累積20多年、以數千億台幣研發經費打造的技術優勢,已在一夕之間被抹平了。根據里昂證券1月12日發出給客戶的研究報告,去年獨拿蘋果處理器的台積電,今年因FinFET製程量產時程落後,將失去8成蘋果新增訂單,估計損失金額超過10億美元(約314億元台幣)。主角:誰是梁孟松?梁孟松今年62歲。他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博士,畢業後曾在美國處理器大廠AMD工作幾年,在40歲那年(1992年)返國加入台積電。他的韓籍妻子也曾是半導體工程師,是他在美國工作時的同事,還是個曾當過空姐的大美女。他在台積電的17年間,戰功彪炳。台積電在2003年,以自主技術擊敗IBM,一舉揚名全球的130奈米「銅製程」一役。行政院表揚台積電研發團隊,當時負責先進模組的梁孟松名列第二,功勞僅次於資深研發副總蔣尚義。在台積電提出的訴狀,清楚載明梁孟松的重要性,說他「負責或參與台積電每一世代製程的最先進技術。」梁孟松還是台積電近五百個專利的發明人,遠多於其他主管,也是「新製程設備遴選委員會」之一員。審判過程中,台積電揭露了梁孟松的收入:他在台積電的17年期間,薪資暨股票及現金紅利,合計高達6億269萬台幣。平均年所得超過3600萬元,高過台灣絕大多數企業總經理。梁孟松對於台積電先進製程掌握的廣度與深度,以及從研發到製造整合的熟悉度,在公司少人能及。「他去三星,就算不主動洩漏台積機密,只要三星選擇技術方向時,梁孟松提醒一下,這個方向你們不用走了,他們就可以少花很多物力、時間,」台積電法務長方淑華說。「他真的比較特別,」方淑華再次強調梁孟松為何出走張忠謀為何「追殺」三年前叛將? - Yahoo奇摩新聞一位半導體公司主管觀察,「說他是蔣爸(指蔣尚義)的大弟子,是錯的,但梁孟松確是台積電研發部門的一流高手。」他分析,如果說發明浸潤式顯影的台積電微製像技術處資深處長林本堅是光學高手,梁孟松就是在半導體先進製程模組開發的一流高手,「梁孟松是台積電可排進前十名的研發人才,」他觀察。二○○六年,蔣尚義退休後,一位認識他多年的朋友觀察,梁孟松原本以為自己有機會再往上升,卻沒想到台積電從英特爾挖來台積電前總執行長、現任新事業組織總經理蔡力行的學長——英特爾前先進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負責先進製程研發,梁孟松雖然研發能力強,但英特爾在半導體製造上,當時更勝台積電,這間接影響梁孟松的職場規畫。同時,原本一直和他在公司內平行發展的同事孫元成升上研發副總經理,雖然台積電把梁孟松調為基礎架構的專案處長,這也是先進製程裡的核心單位,但○八年,梁孟松仍選擇離職=> 不被重用台積電祭出結構性調薪等方案留人,同時勸這群人,「不要走,走了,就不要想再回來。」最後三星只挖到二十幾個人,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當時的梁孟松,雖未從台積電離職後,就直接進入三星,但仍被視為是跳槽出走。關鍵是他離開後,在新竹清華大學電機研究所的教職只待不到一年,就轉往韓國的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任教,直到現在,成均館大學資訊和通訊學系網站上,教師名冊裡,還放著梁孟松的照片。不知道告下去會如何?那為何台灣留不住人材
大陸的資金和市場才是最大隱憂,就來看看未來三星會不會去抱大陸大腿。至於技術再怎麼領先還不是得賣給客戶。大陸可能不會傻到直接去拼投資先進製程的Fab ,反正到時有人會排隊來蓋廠。只需買掉IC設計公司,當客戶,再偷技術,再扶植。一切回歸資本市場的本質。台灣環境若沒改變,半導體這最後的堡壘被攻下也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