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小故事看台灣未來的經濟

Nelson5 wrote:
因為帝寶是指標, 是當時所謂的"頭牌", 台灣人愛面子, 明明你錢賺得比別人多, 別人坐頭等艙, 你怎麼可能去弄個經濟艙? 別人住帝寶, 如果現在你當然去買文華苑了

我懂你的意思.....
但投資豪宅真的對台灣經濟有幫助?
就像你說的"台灣需要的是更多的投資增加就業人口, 來刺激更多的消費並因此增加服務業的就業人口"
匯回幾百億買豪宅真的只有好到警衛,管家,瑪麗亞,台電,國稅局而已
增加的就業人口真的是少數......

Nelson5大 你的故事很寫實
只是我覺得目前還是對經濟沒有太大的幫助
以後就不知道了....
置產往往是一個人起心動念的開始, 尤其當這些人並不是以投資房地產為業, 或者說, 投資房地產未必比他本業容易賺錢的時候, 例如你在台灣賺錢, 在台灣工作, 有一天你突然在溫哥華置了產, 這表示甚麼? 當然你不會突然沒事就在溫家驊置產, 有可能你想到溫哥華養老, 或者說, 你想送小孩到溫哥華念書, 甚至說, 你想要移民溫哥華了, , 這個置產的動作都是因為你或你的家人或者你的事業有往溫哥華移動的意圖開始,

就如頂新來說好了, 買了帝寶九戶的那段時間, 他們也同步購入台北101的股權, 成為101的最大民股, 蘇揚潘家三兄弟買了帝寶之後呢, 也擴充蘇揚在台灣的生產線, 甚至原本在加拿大的兒女都搬回了台灣, 真明麗樊老闆買下帝寶幾年後真明麗放棄在香港掛牌的計畫改到台灣上市, 作機車零組件的揚升在買了帝寶五戶之後也同步擴大台灣原來的規模

撇開最近很熱門的福斯設廠消息, 如果你有朋友熟悉彰濱工業區, 竹南工業區的, 可以問問, 最近這幾個工業區不止台商詢問度很高, 包含很多外商都積極在尋求設廠條件的相關訊息, 我手邊沒有相關的就業資料, 但是就我知道, 之前有幾個親戚的小孩在失業好幾個月之後, 最近都找到了工作 (除了一個還沉淪在線上遊戲的以外)


scottchen23 wrote:
我懂你的意思.......(恕刪)
現在的企業大部分都已經變質了.
只重視營利而忽略了自己應該要負的社會責任!

讓一部份的人先富起來後讓他們帶動其他人的收入成長在對岸已經是笑話.
而在台灣無數的社會現象只告訴我們老闆賺大錢不表示員工也跟著吃香喝辣.
如果你有只是代表你的運氣(遇到好老闆)和能力(找到好工作)不錯罷了...

在全球化的時代...我認為台灣還是會走向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未來.
唯一能做的...
就是不擇手段讓自己不要變成M字型的左邊那一塊.

新三民主義:鄉民,公民,庶民
B.B.club wrote:
Nelson5 說得很好, 我有一堆朋友長輩等聽李X總統去了印尼或是中南美, 投資破產不說, 剛好199x年印尼排華, 差點全家死在哪裡回不來, 台灣這15年來就是搞政治過了頭, 以為搞政治可以不管經濟趨勢就能呼風喚雨 ????????
試問當年1970~1990年, 台灣經濟奇蹟就是埋頭搞經濟不管其他事情, 一步一步幹出來的.

現在終於跟上全球腳步,做生意就是做生意, Business is business, money is money.
市場哪裡有賺頭就去哪裡, 這是商場不變的道理, 讓那些專門搞政治的去XXX吧 !


當時的南進,有更多所謂的故事在流傳啊.
再喊一次:故事不等於事實.


至於1970~1990年..........這根本是美國人給你工作.
柯林頓上台就換給中國人工作了...............別高估中國了
Nelson5 wrote:
置產往往是一個人起心動念的開始, 尤其當這些人並不是以投資房地產為業, 或者說, 投資房地產未必比他本業容易賺錢的時候, 例如你在台灣賺錢, 在台灣工作, 有一天你突然在溫哥華置了產, 這表示甚麼? 當然你不會突然沒事就在溫家驊置產, 有可能你想到溫哥華養老, 或者說, 你想送小孩到溫哥華念書, 甚至說, 你想要移民溫哥華了, , 這個置產的動作都是因為你或你的家人或者你的事業有往溫哥華移動的意圖開始,

就如頂新來說好了, 買了帝寶九戶的那段時間, 他們也同步購入台北101的股權, 成為101的最大民股, 蘇揚潘家三兄弟買了帝寶之後呢, 也擴充蘇揚在台灣的生產線, 甚至原本在加拿大的兒女都搬回了台灣, 真明麗樊老闆買下帝寶幾年後真明麗放棄在香港掛牌的計畫改到台灣上市, 作機車零組件的揚升在買了帝寶五戶之後也同步擴大台灣原來的規模

撇開最近很熱門的福斯設廠消息, 如果你有朋友熟悉彰濱工業區, 竹南工業區的, 可以問問, 最近這幾個工業區不止台商詢問度很高, 包含很多外商都積極在尋求設廠條件的相關訊息, 我手邊沒有相關的就業資料, 但是就我知道, 之前有幾個親戚的小孩在失業好幾個月之後, 最近都找到了工作 (除了一個還沉淪在線上遊戲的以外)


降稅...................當然是資產交接給後代的好時機.
要規範企業對勞工的回饋和照顧, 政策和法律當然是某種辦法, 但除了祈求企業主自省, 最有效的方法卻是市場機制,
當工作難找, 勞工為了生計自然忍氣吞聲, 企業主不擔心勞工來源自然氣燄高漲, 但是只要把經濟帶動, 增加了就業機會, 企業為了能安定勞工保障自己出貨順暢, 自然會提高對勞工的福利和待遇

我個人其實是很推崇成立所謂的經濟特區, 在這個特區內, 外勞的雇用不受最低工資和外勞配額的限制, 唯一的要求是每雇用四位外勞必須雇用一位本國勞工, 如果企業主違反規定, 就取消他的外勞雇用資格, 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樣的做法會影響本國勞工的生計, 在我看來恰恰相反, 例如幾乎已經完全出走的NB代工產業, 這個產業整個產業鏈在中國總雇用勞工人數超過200萬人, 產值超過千億美金, 如果能移回台灣1/4, 總雇用人口50萬, 可能需要40萬外勞, 但可以增加雇用10萬本國勞工, 如果加計為了提供這50萬人和產業的民生消費相關的服務業, 可以另外增加5到10萬本國國民的服務業就業機會, 勞工心裡感覺好像被外勞剝奪了40萬個就業機會, 但是其實是增加了15萬到20萬個的就業機會, 並且增加了約250億美金的產值, 而且想想, 這僅只是單一個產業外移到中國的1/4回流而已, 如果家具業, 自行車業等產業都能讓他們保留在經濟特區裡面享有廉價的勞工, 更高品質的管理人員, 還有更高品質的本國服務, 台灣人還擔心查某找不到老公, 查捕找不到工作, 生的小孩要去黑龍江嗎?


bloodfirmament wrote:
現在的企業大部分都已...(恕刪)
看了大家的回應

我只有一點心得

要想辦法自己當老闆 才有機會買豪宅 買名車

一輩子當員工的 未來就是只能往窮人那邊靠了

Nelson5 wrote:
我個人其實是很推崇成立所謂的經濟特區, 在這個特區內, 外勞的雇用不受最低工資和外勞配額的限制, 唯一的要求是每雇用四位外勞必須雇用一位本國勞工, 如果企業主違反規定, 就取消他的外勞雇用資格, 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樣的做法會影響本國勞工的生計, 在我看來恰恰相反, 例如幾乎已經完全出走的NB代工產業, 這個產業整個產業鏈在中國總雇用勞工人數超過200萬人, 產值超過千億美金, 如果能移回台灣1/4, 總雇用人口50萬, 可能需要40萬外勞, 但可以增加雇用10萬本國勞工, 如果加計為了提供這50萬人和產業的民生消費相關的服務業, 可以另外增加5到10萬本國國民的服務業就業機會, 勞工心裡感覺好像被外勞剝奪了40萬個就業機會, 但是其實是增加了15萬到20萬個的就業機會, 並且增加了約250億美金的產值, 而且想想, 這僅只是單一個產業外移到中國的1/4回流而已, 如果家具業, 自行車業等產業都能讓他們保留在經濟特區裡面享有廉價的勞工, 更高品質的管理人員, 還有更高品質的本國服務, 台灣人還擔心查某找不到老公, 查捕找不到工作, 生的小孩要去黑龍江嗎?


成立經濟特區我想是會的,而且應該很快...
讓外勞薪資和基本工資脫鉤...我想可能性也很大.
但是強迫業主固定比率僱用台灣本地勞工...我看是很有得吵.
所以能不能照你說的讓一般人獲益...我持保留態度.

高雄和中壢是我看過外勞最多的地方...
但是現在服務業還是不斷在萎縮.
(光看外面的招租廣告就知道了...連google數據都不用.)
更遑論薪資更低之後的外勞是不是真能如你所願製造服務業的就業機會.

看看日本和菲律賓的例子就知道產業一但離開了這片土地...
要再回到往日的榮景簡直就像不可能的任務啊!
新三民主義:鄉民,公民,庶民
在18世紀美國生產的農產品多運回英國, 你也可以說美國人在幫英國打工,

日本二次大戰後也是美國人給工作, 但是後來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為和美國德國並駕的經濟體, 國家富裕後, 自然增加了消費能力, 擴大了內需, 並且再奢侈性消費領先美德成為第一名, 美國肉品, 穀物, 食品的消費居於美國出口的第一, 反到來說, 有部分的美國人也是在幫日本人工作, 提供食物和產品給他們

台灣在8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也靠著美國提供的市場和工作, 90年代更分享了日本和歐洲釋出的工作機會和市場, 80~90年代台灣觀光客的消費能力世界聞名, 當然其水準也是眾所皆知, 但是這正是經濟成長的果實


中國一開始自然也是依靠著歐美日市場, 但是也養富了沿海近億的人, 成為了另一個新的市場, 這幾年中國的奢侈性消費緊逼日本 , 汽車銷售數量已經取代美國, 小麥, 大豆等穀物的進口也即將超過日本成為美國第一大的輸出國, 工程機具佔日本外銷市場的首位, 中國的觀光客的消費力更甚於日本, 當然其水準就如同80年代的台灣, 在兩相消長的情況下, 有誰能說, 不會有那一天, 可能會說.."是中國提供日本工作機會" 或者 "是中國提供美國工作機會"

市場會變化, 只看一個國家政府能不能調整政策去爭取市場, 如果只是打嘴砲, 搞鎖國, 搞對立, 過度強調意識形態, 到最後只會自斷生路, 我們可以看看古巴和墨西哥的例子, 1990年時都是左派政府, 都是和美國對立, 強化仇視美國, 兩國的國民所得相當, 都大概約2000美金, 但是1990年後墨西哥開始以經濟為主要導向發展, 積極的進入美國市場, 和美國簽訂開放的協定, 在當時墨西哥經常有示威遊行, 很多人穿著CHe的T-shirt, 拿著Che的照片, 認為墨西哥背棄了Che, 墨西哥墮落了, 20年過去了, 古巴仍然鎖國, 墨西哥的國民所得成長5倍, 而且是同時期古巴的3倍, 但是墨西哥政府有做了甚麼嗎? 他仍然是被世界評比績效最差的政府之一?他的政府和官員貪污狀況名列前茅, 他的治安狀況是觀光旅遊雜誌一定會提出警訊的國家, 一個這麼差的政府, 一個這麼沒有效率的國家, 他只做對了一件事, 就是在關鍵時刻,體認來自人民的痛苦,改變政策向經濟靠攏, 並且在認清現實後開放市場。

同時看看古巴, 身處在全世界最富裕的美國旁邊幾十年, 有最佳的經濟發展機會, 只因為對立, 人民的生活卻從天堂掉入地獄, 看看海明威筆下的古巴, 描述的哈瓦那, 就知道不過就是一個政權就可以把熱帶天堂搞成人民所得只有3000美金, 主要成長還是靠著劃分出觀光區後的觀光和部分種植菸草, 大麻賺取得來的



Think4fly wrote:
當時的南進,有更多所...(恕刪)
Nelson5 wrote:
市場會變化, 只看一個國家政府能不能調整政策去爭取市場, 如果只是打嘴砲, 搞鎖國, 搞對立, 過度強調意識形態, 到最後只會自斷生路, 我們可以看看古巴和墨西哥的例子, 1990年時都是左派政府, 都是和美國對立, 強化仇視美國, 兩國的國民所得相當, 都大概約2000美金, 但是1990年後墨西哥開始以經濟為主要導向發展, 積極的進入美國市場, 和美國簽訂開放的協定,


簽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出了一個世界首富,但整個國家更窮了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