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好像告訴我6%應該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 讓我感覺拿去定存是不是很笨,
才會產生很多的疑問.....
之前也是隱約覺得我的想法沒甚麼錯, 就是定存是可以抗通膨的,
謝謝以上連結和說明, 加深我日後已定存為主的理財信念,
家中也是有長輩三十年前左右在台北市花了兩百萬買房,現在變成市價六百萬,
每次講起這一間就很愛說當初他厲害要不然錢就變小了,
可是我看一下過去的定存利率, 如果他好好存錢那筆錢現在應該也有三倍大,
也或許是那個地段比較不漲啦~ 上面這個投資房產例子可能比起台北其他地段算是比較失敗,
(不過想想也算很不錯, 因為長輩買來給小孩自住自用十年, 之後到現在也出租中,
這個額外的報酬就很大了)
pkparty wrote:
不用太複雜的計算
如果定存可以抗得了通膨,誰還願意開銀行呢?
台灣公佈的通膨數據可以信的話,陽春麵一碗應該是5塊錢,青菜一把3塊錢,土司一條10塊錢
pk大, 我不是要來討戰, 只是對你上述的話感到很有意思, 想討論一下~
我印象中爸媽也是有跟我說他們念書時什麼自助餐一碗飯也是五角還是一塊的,
按照通膨數據這幾十年這樣就算四倍好了
這樣看起來一碗飯現在頂多也應該是三塊錢, 三塊錢現在根本就買不到甚麼爛東西,跟你所述一樣.
可是這是不是因為之前台灣有發行新台幣的關係啊?
還有銀行的定存的確可以抗通膨, 是不是因為他們放款的利率加上專業的投資使得投資報酬率遠高於通膨?
(隱約感覺銀行就是M型社會的推手, 有錢的人因為他們更有錢, 沒錢的人通通去死,
扯遠了, 小弟不懂如果有謬見,請不要見笑)
ianou1408 wrote:
pk大, 我不是要來討戰, 只是對你上述的話感到很有意思, 想討論一下~
我印象中爸媽也是有跟我說他們念書時什麼自助餐一碗飯也是五角還是一塊的,
按照通膨數據這幾十年這樣就算四倍好了
這樣看起來一碗飯現在頂多也應該是三塊錢, 三塊錢現在根本就買不到甚麼爛東西,跟你所述一樣.
可是這是不是因為之前台灣有發行新台幣的關係啊?
還有銀行的定存的確可以抗通膨, 是不是因為他們放款的利率加上專業的投資使得投資報酬率遠高於通膨?
(隱約感覺銀行就是M型社會的推手, 有錢的人因為他們更有錢, 沒錢的人通通去死,
扯遠了, 小弟不懂如果有謬見,請不要見笑)
我記得舊台幣換新台幣是政府來台後沒多久的事,已經事過境遷起碼五十年了
我是不覺得定存能對抗通膨,但是現在感覺比較痛苦的原因是國民所得停滯不前
所以不敢消費,感覺東西都變貴了"因為可支配所得變少"
以往高利率拚隨高通膨,但是國民所得成長得更快,所以感覺不會比較痛苦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3/bs3/book/cpi3.xls
所以跟「一般人自我感覺」會有出入
大家大概會用民生物資(食物)來感覺
但這只是一部份
CPI的計算,有一部份是不容易感覺到的
如:居住、3C產品 等等 …
我舉個例子來說:
過去從台北坐國光號到台中,票價可能要300元
現在有特價100元的統聯可以坐 …
二十年前沒健保的時代,看一次醫生打個針可能要花五百元,現在可能150元就搞定 …
再例如說,以前買一台數位像機要一兩萬元,現在可能三千元就可以買到不錯的。
過去幾季,房價的跌落,也會在CPI上反應
媒體只會報導漲價的新聞,事實上,身邊不少物價下跌,是沒有被報導進去的。
詳細的台灣消費者指數可以在這邊看到
這裡有一篇文章,說明CPI指數其實仍多會高估物價上漲
原因是沒有考慮產品品質提升及產品替代性。
歡迎參觀口木看盤室 http://rightgun.blogspot.com
mouthwood wrote:
媒體只會報導漲價的新聞,事實上,身邊不少物價下跌,是沒有被報導進去的。
恕刪
再應和一下您說的, 這一兩年的確有很多東西下跌是沒有被報導進去的,
或是沒有接觸的人就比較沒有感覺,
比如說北美車市的大砍價出清, 或甚至是台灣的車市,
如果這一兩年沒買車就不知道車價下跌幅度還蠻大的.
根據我粗淺地觀察今天的車子訂價的確比十年前可能漲了將近20%,
可是這幾年實際購入價可能也沒有比十年前多多少
又講個例子個人也玩電腦好幾十年了, 從幼稚園玩到現在, 不要講小時候電腦不普及的價錢,
講我有記憶的十幾年前我高中時期的主流電腦購入價, 是現在主流電腦購入價的三倍.
關於通膨的錯覺我想媒體的確也要負責任,
近年來台灣腳踏車的車價我就覺得漲得莫名其妙, 一窩蜂地大鍋炒,
炒到現在在台灣隨便買一台腳踏車比美國買還貴
(十年前是到了美國WALMART看到腳踏車 說怎麼比台灣貴這麼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