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于美人股票慘賠千萬 賣2屋求生

kaisi wrote:
賠千萬,月入三百萬,...(恕刪)


故意哭窮的

兩光王儲 wrote:
故意哭窮的...(恕刪)


的確是故意哭窮的
kaisi wrote:
賠千萬,月入三百萬,半年內可以還完.怎需賣屋求生.

房市又不差,可能也趁此賺一筆.


+1 我也覺得,換個角度來看,也許有不同見解,不是像新聞所說的那樣。

(表面)去年股市慘陪---> 賣屋償還貸款 。

mybe (實際) 房價現在正好--->賣屋獲利賺錢 。不僅貸款全部還清,還賺了一筆。多好的投資阿,不知道他新店的豪宅是什麼時候買的,如果是sars 那幾年買的話,現在新店的房價都漲超過一倍以上了。
所以獲利是double來計算。

實際上情形我們不清楚,但應該不是媒體所說的。 媒體往往只引述單一方面。
而且捐款也可以節稅,又可以做公益

就是賺太多才需要這樣節稅,一般人根本沒有能力這樣搞.

沒錯,捐160萬代表他有起碼他有160萬的稅要繳吧,不然叫他不要申報才真的是作公益,像我每年的捐款都沒作申報(其實申報也沒用,哈..^_^!!)
taifex168 wrote:
新聞在這看她在節目上...(恕刪)


只能說 活該
Sky

goodversion wrote:
加上常常上國民大會的那些經濟專家,在五千點時講的頭頭是道...(恕刪)

人們總是善忘的,好了傷疤就忘了痛,
還記得去年有些媒體名嘴說的嗎?

眼睛閉一下就上萬點?百日無低點?

可是說這些話的人,現在還是名嘴,月收入少說都破百萬,月收入喔!各位看官以為是何原因?
號稱理財專家,理論上所提之理財資訊準確度有待提升者,應該是慢慢乏人問津,導致收入大減,
然而,實際上是越敢講者反而活的越久,越好耶!怎會如此呢?個人以為,
這些所謂財經名嘴,除少數本業實際是從事相關產業者外,大多都是---記者,或是前記者,
想起來了嗎?所有的財經名嘴,大多是媒體出身,他們長期所受的訓練就是提供觀眾或讀者有興趣的新聞,
他們成為理財專家後所出的書也是一樣啊,想想這些書出版時的時機,幾乎都是符合當時社會潮流的喔,
至於準不準,照他們書中所寫的方法去做會不會成功,本來就不在出版時的考慮要素之一,
書或雜誌賣的出去,節目有人看才是重點,依此觀點,他們現在高薪是合理的,因為他們幫老闆賺更多啊....

還記得有位名主持人所寫的理財書狂賣,常是暢銷書排行板冠軍,他的版稅收入就很恐怖了,
但是書中有寫教人成為億萬富翁的方法,還記得嗎?
理論上行得通,但實際上呢?世上哪有固定每年20%正報酬的標的阿?
還記得以前國內的鴻源機構、近期美國馬多夫基金鼓勵客戶投資時,宣稱的報酬率是多少嗎?
想想巴菲特吧,他老人家靠投資成為世界首富,那天平均年報酬率才多少?
國內不是一直有人說要超越巴老嗎?現在這些人安在?

美國以前淘金潮時,最賺錢的不是那些淘金客,而是賣這些人淘金工具的業者,
現在檯面上那些名嘴也一樣啊?他們只是賣"淘金"工具給讀者或觀眾的人啊....

有句話說:賺錢靠本業,賠錢靠投資,
想靠投資賺大錢當然有機會,建議先把投資當本業再說吧!
自爆給國稅局看的吧,看明年可否少繳一點。
Joedane wrote:
沒錯,捐160萬代表...(恕刪)

這個要說明一下,這位大哥妳太看不起他了....(說明根據如下)

依所得稅法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第一子目規定
捐贈:對於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團體之捐贈總額最高不超過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為限。
但有關國防、勞軍之捐贈及對政府之捐獻,不受金額之限制

準此,月收入300萬,年所得3600萬(扣除額就不用減了,還沒算他老公收入耶),
所以全年可捐額度為720萬,因此,為善不欲人知,于小姐實際捐款不止此數.....

謎之音:人比人,氣死人,我的年收入只要有他的1/10就非常滿足了......
不過,現在多數醫師、律師、會計師的年收入也不一定有他的1/10,算了.....
有沒有 玩房地產 慘賠 藝人 ?

好像 新聞看到 都是 股票慘賠
開店 慘賠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