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是有名的投機股,玩這種投機股就是一種賭博行為,所以不能用大錢。
幾年前,我賺過一次它的「減資行情」,會封鎖股價一段時間,開鎖後,有漲就要立刻賣掉,不能眷戀,但是,是否一定會有「減資行情」?這也沒個一定,因為市場不是它家開的,這公司願意減資再增資,表示公司不願倒有作價的意願,但是,本業是否賺錢,是否真的有用心在開公司作事業?自己用點腦筋自己想。你若認真要去放空它,萬一它作價成功,必定又被弄個半死。
這種公司要賺投機只能賺一時的錢,賺了就跑,其它就不要妄想,要去跟行情,要用小錢而且抱著小賭怡情養性的心態,絕對不能賭身家。
我那時小賭是用買個咖啡錢想法去買,賺了錢也真的是拿來喝咖啡。那時候都以為茂矽要倒了,記得那時是阿扁第二次當選之前,阿扁一當選,隔天,電視一開,股市就綠油油一片,很多融資作多壓身家性命的人,在那幾天就破產了,還好,茂矽因減資封鎖了,股票我只有買茂矽,阿扁當選綠油油那天,乘時勢大亂就出國去玩了。那幾天還以為對岸會射飛彈過來耶!很多「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早在阿扁當選前或知道當選前就先出國避風頭去了。還記得隔天,匯市也很亂,一堆搶著賣台幣換美金的人,在早上的時候,都擠在銀行的換匯櫃台前排隊買美金。
Posted on 2006-11-24 00:02 胡智銘 閱讀(16517) 迴響(0)
今年下半年以來,不少上市櫃公司宣布減資,包含:觀光類股股王晶華飯店八月減資72%(15.5億)、數年前推出電子雞風靡全球的IC設計大廠凌陽十月宣布減資50%(51億)、老牌電子公司光寶科也在最近宣布明年將減資30%(87億)。其中,晶華是繼九十一年三月減資50%之後,第二次減資,資本額從四十二億減到上市公司的最低門檻六億。
不同於以往宣布減資的公司,如茂矽、國揚、聲寶等等,都是為了打消虧損,不得不減資。前述宣布減資的晶華、凌陽、光寶科等卻是因為手上現金太多,眼下又沒有適當的投資機會,所以選擇減資,將現金退還給股東,有人戲稱這是大股東吃肉,小股東喝湯,皆大歡喜的戲碼。
但減資退現金真的令大小股東皆大歡喜嗎?首先我們來看看短線股價的變化,晶華、凌陽、光寶科宣布減資後的幾天,股價的確都以利多反應,但是激情維持不了太久,股價就出現拉回,雖然幅度不等,但是在利多消息出爐時追高的投資人大多套牢。(晶華宣布減資後,股價高點為103.5元,二十三日收盤股價為92.5元;凌陽宣布減資後,股價高點為35.7元,二十三日收盤股價為33.4元;光寶科宣布減資後,股價高點為45.9元,二十三日收盤股價為41.05元;)
反觀減資之後再上市的公司,如國揚、茂矽,近來股價狂飆,不少投資人都後悔沒有在減資之後就馬上買進,喪失享受天天漲停板的機會。
其實,國揚、茂矽股價大幅揚升是因為產業有了轉機或是公司有了新的發展策略,財務結構和公司體質又獲得改善。(不過對於原持有股東而言,大多還處在嚴重虧損的狀態下)減資只是一個契機,不代表公司股價一定會飆漲。
那麼對投資人來說,面對這兩種型態完全不同的減資(相信今後減資的公司只會越多,不會減少),應該如何因應呢?
我個人建議,投資人與其以利多解讀減資,從而作為進出市場的依據,不如評估公司的未來性。公司如果身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中、公司的經理人素質優秀、策略正確,即使不減資,未來只要獲利持續成本,即使股本較大,股價上揚仍是可以期待的。
相反的,如果產業景氣低迷、公司的發展策略又有問題,再怎麼減資也就不了這家公司,股價想要有好的表現,恐怕是阿婆生子(難啊!)。
因為,股票上市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募集公司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減資,等於是丟掉未來打仗要用的武器。除非該公司身處的產業相當成熟、該公司又有正確的經營策略、優秀的經理人,否則,在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中,減少自己手中的武器,實在不是聰明的作法,頂多只能算是上中下策當中的中策。
舉例來說,以第三季季報來看,鴻海帳上現金只有30億元,華碩帳上現金只有52.7億元,佔股東權益分別只有1.4%和4.2%,但鴻海和華碩都還在發債籌資,目的就是為了擴張版圖。鴻海、華碩的發展方向一定對嗎?難說,但是他們保有攻城掠地的機會,未來的想像空間十足。
所以聰明的投資人,你應該知道在減資年代裡,怎樣才是正確的投資策略吧!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