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6 08:19:45【文/觀察者網呂棟編輯/周遠方】
原計劃2020年4月進入量產的TCL華星印度模組廠,不幸遇到新冠疫情大流行、原材料和工人設備短缺等困難。 在該公司歷時近兩年的艱難推動下,印度模組廠首台設備終於搬入,並將於今年9月正式展開生產。
8月25日,觀察者網從TCL方面獲悉,8月24日上午,"TCL華星印度模組廠首台設備搬入儀式"在印度安得拉邦蒂魯帕蒂市(Tirupati)TCL印度產業園舉行,標誌著TCL華星海外第一個專案進入生產階段。
2018年10月,TCL華星印度模組廠在印度安德拉邦蒂魯帕蒂市成立。 TCL方面表示,這是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從國內走向國際的第一步,也是探索未來新興市場的新舉措。
當時,印度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彩電市場和第二大手機市場,三星、小米等手機品牌商或電視品牌商在當地都有工廠,而這些電視或手機品牌商,不少是TCL華星的客戶。 為了快速回應客戶需求,實現模組整機一體化生產,縮短訂單週期和物料運距、提高供應鏈效率,TCL華星決定在印度佈局模組專案。
最初的專案建設規劃顯示,TCL華星印度模組廠將整合大尺寸電視屏及中小尺寸移動終端顯示幕的生產,專案總佔地28萬平方米。 廠房建設分兩期,一期計劃投資15.3億人民幣,配置11條生產線,其中大尺寸電視面板5條、小尺寸手機面板6條,規劃年產出800萬片26-55英寸大尺寸電視面板及3000萬片3.5-8英寸小尺寸手機面板,專案二期將參照印度市場發展趨勢做彈性調整。
然而,TCL華星印度模組專案自2019年9月26日基建開工以來,一直存在資源和勞動力緊缺、施工設備不足等困難。 在印度項目團隊、中建八局和當地分包商的推動下,最終歷時3個月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標誌著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封頂儀式上,時任TCL副總裁、TCL華星光電高級副總裁的趙軍號召專案建設團隊再接再厲,確保2020年3月設備順利搬入,保證當年4月量產,"將印度模組專案打造成TCL華星第一座海外橋頭堡"。
但隨之而來的新冠疫情,使得TCL華星印度模組廠經歷了該公司建廠史上最嚴酷的考驗。
據TCL方面介紹,2020年2月,新冠疫情傳至印度,印度取消對華簽證,中印間正常商務航班叫停,TCL技術人員無法到達印度現場支援;3月印度疫情爆發,印度國內實行全面封鎖,TCL華星印度模組廠應印度政府疫情防控要求停工長達55天。
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受疫情影響,印度國內交通中斷、人員流動受限、國際運輸價格暴漲運力緊張,建設材料無法按時到場、現場施工人員招募困難、TCL人員防疫壓力巨大心理承受能力突破極限;期間留守印度的基建環安同事及包商人員簽證過期,隨時面臨被印度當地移民局拘留的風險;人員滯留印度無法輪換回國休整長達19個月以上。
"疫情困擾和印度國內外封鎖,TCL華星印度模組廠舉步維艱"。 TCL方面透露,印度專案的基建環安同事及包商在艱難的環境下仍在施工,並於2021年1月5日交付主廠房。 國內人員配合印度前線工作,在國際航運緊張、一位難求的情況下,於2021年1月將2條小尺寸生產線及部分生產輔助料送達印度。
然而,當印度工廠一切準備就緒,只待TCL技術管理團隊前往印度推進設備搬入及後續生產工作時,因疫情影響,中印兩國在外交對等原則上嚴格控制簽證發放,TCL人員赴印簽證問題成為最大障礙。
據TCL方面透露,印度模組廠團隊人員為簽證獲取奔波於印度駐中國北京、廣州使領館,該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還專程趕赴北京拜訪印度大使推進該公司人員赴印簽證問題。 經過長達7個月的協調,印度模組廠最終獲得可滿足前期生產需求數量的印度簽證。
但隨著德爾塔變異病毒席捲全球,國外疫情局勢緊張,國內廣東、南京等地因德爾塔病毒引起的疫情頻發。 TCL透露,部分出簽人員受疫情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最終離開了團隊。
2021年7月底,取得簽證的TCL人員依據職能陸續出發並到達印度。 目前為止印度現場26名中方人員及被召回的印籍員工,在無設備供應商人員到位的情況下,在8月24日搬入TCL華星印度模組廠首台生產設備,拉開了生產運營階段的序幕。
TCL方面透露,印度模組廠中方出簽人員將於9月中旬全部到達印度,正式開展生產運營工作。
明年大陸終於沒有任何新廠落成,研調卻預期,透過 製程上mask number reduction , 那11座新廠,明年產能還可再增加20%.約增加全球產能 6%. (今年產能2.76億平方米,明年2.93億平方米)
研調預估今年市場大尺寸(IT+TV)需求面積是 2.4億平方米, 認為疫情結束後,中國TV市場持續衰退,明年全球需求只有2.47億平方米, 需求只會小增3%, 所以,研調還是說,明年供過於求.
去年需求是 2.25億平方米,產能是 2.44億平方米.去年Glut 8.4%, 上半年供需寬鬆,下半年吃緊.
今年需求是 2.4億平方米,產能是 2.76億平方米.今年需求年增7%,產能年增13%,今年Glut 15%.上半年供需吃緊,下半年寬鬆.
明年需求是 2.47億平方米,產能是 2.93億平方米.明年需求年增3%,產能年增6%,Glut 19%.上半年供需嚴重過剩,下半年寬鬆.
總之,大陸新產能沒完沒了,研調才能混口飯吃.
供需Glut 平衡點是在 10% ,面板廠要多生產10%,補足下游在 運送,組裝,自然不良品...的耗損,還有售後服務的耗損.
今明兩年 Glut(過剩) 15%~19%, 研調估算的數字太離譜, 真的如此,報價一定又跌破現金成本價.
研調把明年產能抓的太大(年增6%), 把需求估的太少(年增3%). 我認為,這兩個數字要 互換.
需求 | 年增 | 產能 | 年增 | Glut | 研調預期 | 我的預期 | |
2020 | 2.25 | 2.44 |
|
上鬆下緊 | |||
2021 | 2.4 |
|
2.76 | 13% | 15% | 上緊下鬆 | 上緊下鬆 |
2022 | 2.47 |
|
2.93 | 6% | 19% | 上剩下鬆 | 上鬆下緊 |

萬一股票都不漲,大股東可選擇 拿回所有本金,雖然表面上是五年公司債,但如果股價過了一年半載,遲遲漲不上去,大股東可以指揮 公司經營者 提前主動贖回,讓大股東提前拿回本金.
所以 ECB對大股東來說,是保證穩賺不賠的.
反觀,BOE 和 TCL的 非公開定向增資, 讓政府國資 和 摩根史丹利,新加坡瑞銀等外資 認購增資股, BOE 的定增價格是 5.57元.政府國資的閉鎖期是 18個月, 外資銀行的閉鎖期是 6個月.
現在股價都只剩 5.58元,
研調說,BOE,TCL,HKC 的新廠明年會增產20%,讓面板產業供過於求Glut 19%,換句話說,報價又將大跌.
這11座TV新廠明年出貨量雖可增加20%, 營收卻會衰退30~60% ,大陸人( +群創廣州廠) 真的錢多人傻嗎?
果真照研調的劇本走下去的話, BOE TCL公司股價肯定大跌, 財務吃緊的惠科就要破產清算.
研調當 這些政府國資 和 外資銀行是吃素的嗎? 股價跌到比 認購價還低, 他們幹嘛還去認購, 直接去現貨市場買就好了, 定增反而要被閉鎖超過半年.
就看看工信部會不會坐視,報價和股價大跌, 讓政府資產被HKC這幾家兔崽子稀釋淘空.
BOE的定增,只能拿股票, 不像 群創的 ECB ,最壞情況,保證可以拿回本金.
不過,BOE過去的定增有讓國資大賺, 2013年定向增發的發行價格2.1元/股,合肥建翔以60億元(人民幣)獲得京東方A 28.57億股;重慶渝資則以63億元獲得30億股。... 定增價格 2.1元, 2017年國資轉讓價格約 6.7元.
2017年 京東方遭國資減持 二股東擬拋3.47億股
惠普和戴爾今年擴大和友達合作,友達在兩大品牌客戶的供應占比拉升到13~19%,位居前三大監視器面板供應商。
===============
HP 和 Dell 這兩家採購議價兇殘出了名,吃人不吐骨頭. Lenovo 和 acer 也差不多,整個IT 產業就是瘋狂在衝量殺價costdown, 但10幾年來,廣達,鴻海 還是活的很好,代工廠可能靠著龐大的出貨量產生現金流,操作業外理財工具,獲利不錯.
鴻海上半年營業利益 600億, 業外收益有233億.
鴻海手上有 1.1兆台幣現金,股東看的到,吃不到.長短期負債和公司債有 7200億, 用錢去滾錢,現金流對代工廠很重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