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tkinson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25 日 8:30 |
郭明錤:Intel 18A 工程樣品測試良率低於 30%,對下半年量產不利
近期,因為傳聞台積電將接管英特爾晶圓製造部門,導致英特爾內部員工反彈,認為 Intel 18A 節點製程較台積電 N2 節點製程更具優勢,把晶圓製造業務交台積電掌管是一大錯誤的情況。甚至,傳出英特爾的 Intel 18A 準備較 N2 更早進入量產階段的消息。對此,中資天風證券知名分析師郭明錤就表示,Intel 18A 的樣品測試良率不如預期,加上組織設置與供應鏈管理文化瓶頸、這都讓台積電能夠進一步勝出。
郭明錤在社群網站 X 上的貼文指出,目前,主要的 PC ODM/EMS 製造商正在測試使用 Intel/IFS 18A 製造的第一個 Panther Lake 工程樣品。我 2025 年初的行業調查顯示,18A 的收率低於 20~30%,因此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對於英特爾在 2H25 中達到批量生產的目標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好兆頭。除了技術挑戰之外,IFS 由於其組織設置,供應鏈 MGT 和文化而贏得外部訂單的障礙。這就是 TSMC 完全脫穎而出的地方。
外媒也報導,目前整個晶片產業都未能為英特爾的困境提供任何協助,儘管台積電等競爭對手透過專注於製造而蓬勃發展,博通則擅長高利潤的 IC 設計業務,但英特爾的一條龍的作業模式在高度專業化的市場壓力下受到嚴重打擊。該公司轉向代工業務的初衷,目標是透過向外部客戶開放晶圓製造業務來重新奪回領導地位。但結果是耗費了大量資金之後,卻暴露出了基礎設施老化,而且靈活性無法與競爭對手匹敵的問題。使得英特爾的股價在 5 年內縮水了一半以上,與受到人工智慧 (AI) 帶動的市場需求,創新浪潮所拉抬的半導體產業形成鮮明對比。
報導指出,英特爾在 Intel 18A 的發展不只是技術展現,還代表著一家公司在生存威脅中努力重新定義自我的目標。然而,低良率就代表著面對大規模生產的延後,還可能進一步無法提供客戶所需的尖端晶片。同時,英特爾的分拆傳聞也反映出對相關性的迫切追求,也就是將 IC 設計分拆給博通,可能會使焦點更加集中。而將晶圓製造交給台積電,有機會擺脫財物的無底洞。但這其中,執行力無疑的是其中的關鍵。因此,英特爾必須證明其設施能夠服務多樣化的客戶群,在國明錤的相關說明下,英特爾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這明顯是一個艱鉅的任務。
..............
台積電 遙遙領先 似反而有淡淡的憂愁
2025.02.24 13:54 工商時報 曾宇平
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外國持有美債總額持續減少,包括日本、中國兩大海外債主雙雙拋售美債。如今市場傳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恐強迫美國海外債權人,將持有的美國債券轉換成超長期債券,以減輕美國債務危機,這個謠言被泛稱為「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儘管聽起來過於激進,但仍然引起華爾街金童為此預先準備以防成真。
根據財聯社報導指出,在海湖莊園協議傳言四起後,Bianco Research創辦人比安科(Jim Bianco)20日已召集客戶針對此事進行討論。比安科認為,這個傳言不會很快發生,甚至永遠不會發生,儘管如此,比安科仍示警一個不容忽視的重點,這個消息意味著川普可能在未來四年任期內顛覆全球金融秩序,華爾街應該為此作好準備。
比安科認為,海湖莊園協議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個概念,是要重塑部分金融體系的計畫。
海湖莊園協議其實是源自1985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和1944布雷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Agreement)的借用,這兩項協議都是現代全球經濟體線建立的重要里程碑,且都以談判所在地的度假勝地命名。
此協議背後許多想法來自米倫(Stephen Miran),米倫在去年川普勝選後獲得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的提名,不久後即發表一份政策報告,該文件提出全球貿易體系的路線圖,強調消除美元長期被高估所導致的經濟失衡問題。
比安科表示,這種大幅調整美國債務負擔的想法,是川普團隊透過關稅改革全球貿易、削弱美元、降低借貸成本的一部份,而所有這些手段都是為了讓美國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獲得更平等的地位。
比安科認為,米倫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想法相似,都是希望降低美元價值、降低利率,並減輕美國債務負擔,而這些正是他們致力達成的目標。
此外,比安科也引用了前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策略師波扎爾(Zoltan Pozsar)的研究報告。比安科指出,這項報告的核心觀點是其他國家應該為美國提供的安全與穩定付出更多代價,其中一個作法即是將部分美國國債轉換成「100年期不可交易的零息債券」。如果這些國家急需現金,聯準會可通過貸款機制暫時向他們提供現金流。
目前美債前三大海外債主分別為日本、中國大陸、英國。
不過,比安科仍強調這種債務轉換可能不會真的發生,即使美國堅持推行,也需要廣泛的國際合作,此外,也可能對全球金融穩定帶來影響。
比安科呼籲各界因認真看待川普的債戶轉換想法及其他更激進的提議,並且不要侷限於字面上的解讀,比安科認為,如果川普都敢跟北約(NATO)鬧僵,那有什麼理由不摧毀全球金融體系?
..........
公司債 應還好
2025年2月25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近日提出一項重大貿易政策,計劃對中國製造的船舶進入美國港口課徵最高 150 萬美元的入港費。此舉不僅是對中國造船業崛起的反制,更是美國政府試圖重振本土造船與航運業的戰略舉措。
中國造船業崛起:從 5% 到 50% 的市場支配力
全球造船業在 2020 年經歷市場低谷後,產能開始逐步回升,中國則成為推動市場復甦的關鍵力量。根據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s Research) 最新發布的報告,2024 年是過去 17 年來訂單量最高的一年,全球新造船訂單總量達 6,600 萬 CGT,總值高達 2,040 億美元。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仍在擴張市場規模的主要造船國,接下全球三分之二的新造船訂單,換句話說,如今全球每 10 艘新造船,就有 7 艘來自中國。
從 2002 年到 2024 年 的數據趨勢來看,中國造船業的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在 2024 年全面刷新紀錄。其中,新接訂單量激增至 20,872 萬載重噸,遠超過歷史平均水準,顯示中國造船業不僅穩固了現有市場,更持續擴大產能、強化競爭優勢。
中國的成功,與政府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的調查報告,中國造船業的全球市場份額從 1999 年的 5% 飆升至 2024 年的 50% 以上,這主要歸因於政府提供的巨額補貼、低息貸款、土地優惠及國有企業政策扶植。這些措施讓中國造船廠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大量生產船舶,在全球市場中迅速擴張,形成壓倒性優勢。
反觀美國,造船業的發展則呈現相反趨勢。1975 年時,美國船廠每年還能建造 70 艘船,但如今這個數字已降至僅 5 艘。除了生產成本較高、產能有限,美國船廠還面臨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和歐洲的激烈競爭,導致市場份額逐漸流失,產業競爭力大幅下滑。
為了應對中國造船業的崛起,美國政府決定祭出新貿易政策,希望透過經濟槓桿降低中國船舶的市場優勢,並試圖重振美國本土造船業。
美國新貿易政策:課徵高額入港費與運輸配額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提出了一系列貿易措施,以限制中國船舶進入美國市場,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 對中國船舶徵收高額入港費
▪️中國國有航運公司(如 COSCO)旗下船舶:每次進入美國港口需繳納最高 100 萬美元。
▪️其他國際航運公司使用中國製船舶:每次入港最高 150 萬美元。
▪️若船隊 50% 以上為中國製船舶:每次入港收取 100 萬美元;25%-50% 則收 75 萬美元;25% 以下則收 50 萬美元。
2️⃣ 鼓勵使用美國製造船舶
▪️若使用美國建造的船舶,每次進入美國港口可獲得最高 100 萬美元的退還補助。
3️⃣ 提高美國船舶在出口貨運中的佔比
美國計劃逐步提高本土船舶在國際貨運市場中的佔比,具體規劃如下:
▪️第一階段(前兩年):至少 1% 的美國出口貨物須由美國國旗船運輸。
▪️第二階段(兩年後):提高至 3%。
▪️第三階段(三年後):提升至 5%,其中 3% 須由美國製船舶運輸。
▪️最終目標(七年後):15% 的美國出口貨物必須由美國國旗船舶運輸,其中 5% 需為美國建造的船舶。
全球航運業的影響分析
⚠️ 美國造船業是否能受惠?
美國政府希望透過這些措施扭轉造船業的頹勢,提升本土造船產能。然而,這些政策是否能真正讓美國造船業復甦,仍存在挑戰。
目前,美國造船的成本比東亞造船廠高出 4 倍以上,如果沒有相應的產業升級與技術投資,這些政策可能會加重進出口企業的營運負擔,而非真正振興造船業。
⚠️ 對全球航運業的衝擊
對中國製造的船舶課徵高額入港費,將使航運成本上升,最終轉嫁給貨主與消費者,可能影響中美之間的貿易流動,甚至推高美國國內通膨。
此外,國際航運公司可能因應政策調整船隊配置,部分業者可能選擇避開美國市場,導致全球航運路線重新分配。
⚠️ 中國的潛在反制措施
中國政府可能對美國的限制措施做出反擊,例如:
▪️提高美國船舶的入港費,增加美國航運企業的運營成本。
▪️限制美國企業參與中國港口建設與物流市場,影響美國航運業的國際業務。
▪️加大對亞洲、非洲及拉美市場的投資,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這將使中美貿易關係進一步緊張,全球供應鏈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 目前,美國這項提案仍在審議中,USTR 計劃於 2025 年 3 月 24 日舉行公開聽證會,以決定是否正式施行。※
..............
中國造船會 吃鱉嗎
.............
一個縣,打敗日本一個國!全球最大的船舶訂單,竟被這座小城拿
2024/06/17
•
日本是全球造船業的大國,曾經多年霸榜世界第一,如今仍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國。
但在中國,卻有一個縣,在造船業上正面打敗了日本!
這個長三角的江邊縣城——靖江,不過是江蘇省泰州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卻成了全球造船業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巨無霸”。
如今,中國造船的市場份額已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靖江吃下了其中最大的一塊“蛋糕”。
如果靖江船企出問題,全國1/5的船舶將無法交付,全球1/10的船舶都要難以出塢。來自希臘、新加坡、日本的船東,全都要發脾氣了。
“不愁沒訂單,愁的是沒有足夠的產能去吃訂單。”這句頗為凡爾賽的話,卻是靖江真實情況的寫照,因為訂單已經排到了2028年!
“全球造船看中國,中國造船看靖江”,一句話可見其江湖地位。
隨著全球經濟復甦、紅海局勢影響,集裝箱價格狂飆,船舶需求也開始激增。新一輪造船週期已經啟動,機遇降臨。從靖江的身上,能讀出中國造船業的前世今生,發展願景。
在中國50多個沿海城市,近30個沿長江城市中,為什麼脫穎而出的,是靖江一個縣城?
靖江的未來,還有多麼巨大的想像空間?
靖江造船,究竟強得有多離譜?
如果把2023年全世界的船舶新增訂單量按照地區排名,那麼這個榜單應該是這樣:
第一名,中國(64.5%)
第二名,中國江蘇(32.9%)
第三名,韓國(19%)
第四名,中國江蘇靖江(13.9%)
第五名,日本(12.3%)
更離譜的是,靖江造船業在全球的份額,還在進一步擴大。
......
靖江縣 造船工 要失業了 交大造船系 要減招了 有趣
vul34622 wrote:
造船|美國對中國製船舶加重稅:來港一次繳 150 萬美元,美國船反拿 100 萬補助!
關於船舶運營成本可以看一下李船長的簡單分析
這位是大陸人,目前在長榮海運當船長。
造一艘新船幾年能夠收回成本?船舶運營成本到底有啥?
12:432025/02/26 工商 佘葳芸
根據The Information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報導,Meta Platforms計劃為其人工智慧(AI)項目建造一座規模前所未有的全新資料中心園區,該項目正洽談中,可能斥資超過2,000億美元。
知情人士透露,Meta Platforms所計畫打造的全新資料中心園區,取決於晶片數量和園區電量,總成本可能超過2,000億美元。傳Meta高層已告知資料中心開發商,園區地點可能位於路易斯安那州、懷俄明州或德州等地,相關高層已經在本月份參觀候選位址。
據了解,這座全新資料中心園區的規模將比Meta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先前在路易斯安那州討論的全新AI資料中心大上數倍。
去年12月,Meta宣布重大AI投資計畫,正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理奇蘭郡(Richland Parish)興建一座能供電2 GW的資料中心,該計畫預計斥資600億美元,並坐擁130萬顆GPU。
消息顯示,Meta正準備為旗下所有應用程式全面提供AI聊天機器人,以搶站數十億用戶對生成式AI的爆炸性需求,也顯示祖克伯試圖超越競爭對手OpenAI的Stargate計畫。
............
老 AI 老金融 雙響炮
鋼鐵暫休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