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

ETF/美債/公司債/投資等級債....危機入市 V.S FOMO V.S 百年機會 ?!

恬適生活 wrote:
1.澳豐金融,每年保...(恕刪)


我現在是擔心3會不會玩出問題來
對於華爾街那些金融流氓來說
現在美債市場滿滿韭菜
沒問題也要想出問題來割割韭菜


#好像得了受害妄想症了…. 
自由的雲 wrote:
我現在是擔心3會不會...(恕刪)


OK 的啦!! ETF 持有實物去追指數,倒不了!!
但債ETF V.S 股ETF 最大不同在於前者有"未持有到期,即需換標的的限制",
與持有實物債券到期保證收益完全不同!!

當然個人也不相信,多數買債ETF的散戶真的只是為"配息"
想必都是為了"降息1%差價漲15%~17%"而買!!

有趣的是........過往歷史資訊可知......有的等了......
更別說是近百年一次的通膨期間

如預估沒錯,今年如升息到 6%,那價格就先跌 7-10%囉! 約 2~3年配息!
如最後 6.5~7% 呢?! 那價格就先跌 17%~25%囉! 約 4~6年配息!
hermas

升息循環,股相對難做,風險較高。債目前在相對歷史低點位置,再跌有限,即使套了也可領息。所以才會吸引資金進駐。畢竟>6%機會較低,股會先掛掉。如果能6-7%,4~6年高利也蠻爽的。

2023-06-04 2:18
boshun

通膨已經剩下4%,利率沒有升到6%的可能了。

2023-06-05 8:41
恬適生活 wrote:
降息1%差價漲15%~17%"而買!!

有趣的是........過往歷史資訊可知......有的等了......
更別說是近百年一次的通膨期間

如預估沒錯,今年如升息到 6%,那價格就先跌 7-10%囉! 約 2~3年配息!
如最後 6.5~7% 呢?! 那價格就先跌 17%~25%囉! 約 4~6年配息!


文中假設"降息1%價差15%~17%",顯然假設持債DURATIONM約15年~17年
以目前美10年期公債殖利率3.698%,20年期公債殖利率4.043%,取其平均值約3.8705%

所以持美公債DURATIONM約15年~17年,其利率假設由目前3.8705%升息到版主假設的6%
則價格約可下跌30%~35%~~

債券的學問不比股票少,尤其在殖利率倒掛的年代,大家都賭不久的將來會降息,所以最為一般人持有(熱門)的5年到10年期債被買的殖利率低低的!

當然也有人先買短天期公債如SHV,年平均配息可超過5%,配美元月月配(一樣有匯率風險),未來如果殖利率分布回復正常一點,即短債利率降中長債利率升,至少不倒掛,再慢慢轉到中年期債,當然如果像前幾年各年期債殖利率都在1.5%以下,那也不用買債了!

我是使用複委託,各年期債ETF之轉換需一買一賣,要一次手續費,還好現在短天期公債利率高,轉一次也不到一個月的利息,我就想成定存解約也會扣利息一樣~其實,還是股票ETF好,股票ETF幾乎買進持有即可,但類定存如債券ETF等反而比較需調整,至少個人而言是這樣~也難怪有人主張全股票投資~

對於債券市場,個人建議應該多一份敬畏,畢竟2022年創下包括歷史單年跌幅等百年歷史紀錄,不過還好美元相對台幣大幅升值,沖淡美債2022年跌幅的影響,否則會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是百年歷史紀錄~
gds88 wrote:
文中假設"降息1%價差15%~17%",顯然假設持債DURATION約15年~17年
以目前美10年期公債殖利率3.698%,20年期公債殖利率4.043%,取其平均值約3.8705%
~


"文中假設"降息1%價差15%~17%",顯然假設持債DURATION約15年~17年
以目前美10年期公債殖利率3.698%,20年期公債殖利率4.043%,取其平均值約3.8705%
所以持美公債DURATION約15年~17年,其利率假設由目前3.8705%升息到版主假設的6%
則價格約可下跌30%~35%~~"

個人是以目前全民瘋 20年美債ETF為例! DURATION約17.X年
目前利率5%計算估計!! (我似乎算錯了! 呵呵.....)


"債券的學問不比股票少,尤其在殖利率倒掛的年代,大家都賭不久的將來會降息,所以最為一般人持有(熱門)的5年到10年期債被買的殖利率低低的!"

是呀個人覺得債券學問比股票多非常多,非單單只有所見的"網紅/專家們"所述升降息/票面利率如此簡單

"當然也有人先買短天期公債如SHV,年平均配息可超過5%,配美元月月配(一樣有匯率風險),未來如果殖利率分布回復正常一點,即短債利率降中長債利率升,至少不倒掛,再慢慢轉到中年期債,當然如果像前幾年各年期債殖利率都在1.5%以下,那也不用買債了!"

是呀! 目前"倒掛",我過往也質疑目前正確做法"應是先買短債",說穿了全民就是只因"貪降息的差價"!! 國際間歷史悠久的"傳統全球政府債券基金"平均持有債券的 DURATION 就是3年上下,嗯......這些經理人/研究員/高材生智商一定比國人低很多才是!!!

"但類定存如債券ETF等反而比較需調整"

1000% 贊同! 而個人資金少,又懶惰,只好乖乖付點費用買傳統債券基金持有了


"也難怪有人主張全股票投資~"

這就見仁見智了,這就沒有一定的對錯了! 就如目前全球股市依然飆漲中咧!!

"對於債券市場,個人建議應該多一份敬畏,畢竟2022年創下包括歷史單年跌幅等百年歷史紀錄,不過還好美元相對台幣大幅升值,沖淡美債2022年跌幅的影響,否則會讓人印象深刻,而且是百年歷史紀錄~"

完全贊同同意!! 唯單靠"台灣兩家護國神山"+"失去前瞻指標的法說願景"+"不可思議的通膨數據"+"被忽視遺忘的各類經濟數據指標"+"不可思議的主計處GDP預估數據"+"失去自主性的央行"+"選舉年",匯率還能撐多久呢 ?!?

嗯....或許 AI 是萬能的天神,可以蓋過 FAANG/HP/DELL//中國.....
就如
5.查理芒格說,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的財富管理機構
6.查理芒格說,銀行家應該更像工程師,研究如何遠離麻煩而不是變得異常富有。
今天的經濟數據+剛好有網友不同的買 SHV,也做個週線紀錄












恬適生活 wrote:
"文中假設"降息1%...(恕刪)

其實也未必是貪降息的價差,前幾年那次閃電升降息,美元定存族滿手美元,但是又降息了美元也貶值,買實體債券也可以鎖定未來20-30年穩定領息。
風暴之影 wrote:
其實也未必是貪降息的...(恕刪)


呵呵.....思考一下,為何美地區銀行會有這次風暴 ?? 為何會到現在才發生問題嗎 ??

過往就是低利率,銀行貪圖 1.x 的債息,理論上勝過定存息好幾倍(實際上是為了高於存款利率以利放款收入)
目前不過是媒體不再報導追蹤罷了!! 大量持有美債的地區銀行依然有重大資金流動問題存在!(似乎還未看到統計關於企業界持有的美債總體數字)

因將美債由 ASF => HTM=> BTFP 所剩的價值,多數已與銀行資產相差無幾,到了趨近負值才會上媒體版面吧!!!! (除非又回到當初的零利率才可能解套??)

若非早先FED大開後門 ASF => HTM (早已知問題存在??)
(這合理嗎?連巴爺爺也曾不客氣的批評,特別是損益表上無需認列?!)

而後 FED 再開 BTFP (傳統的貼現窗口,主要是應急幾天的流動性 !! BTFP 則為用更高利率抵押貸款一年,卻更增加了負債)

Why ? 因為一年後換人執政處理爛攤子?? 這合理嗎?銀行的次級貸款的翻版?! 同一債券可向 FED 抵押貸款兩次?! 但也只能解決一年內流動性問題,BTFP高利率(高於原本債息3~4%的貸款利率,形同多少年原本美債息的收入呢?!?)造成虧損不斷擴大,且只要 HTM 就永遠不會出現在損益表上!!!

過往幾位美國財經大佬就分別幾次發文/專訪,暗指一切都是 FED & 財政部 & 政客 搞出的大洞,包含巴爺爺,當然由於身份問題,不能說太多太詳細......

其實還有更糟糕,且在升息前就應處理的是(之前也提過了!)
FED 提出的 "存款準備金依然可以為 0 "(應該還沒改,依然只排了討論議程,因為至今尚未聽問任何消息)

故之前提到,目前美國當地"完全無風險美元活存年息 4.8x%",試問誰會有需求買美國長短債呢?? (國際間國家或企業之外匯存底除外) ,台灣也有近 4% 不是嗎 ?!

P.S 其實個人目前最擔憂的是某美國前總統如果又當選........
hermas

美國被民進黨帶壞了

2023-06-07 2:26
分享一張 BofA 資深分析師近期有趣的數據報告圖表
統計過往多次高通膨與非通膨時期,停止升息後美債券&美公司債報酬率

過往對於大推美長債20年ETF已近一年,"年齡不滿80歲的專家/網紅們"
或可印證個人非常懷疑的態度

果真如查理芒格本次年會所述
5.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的財富管理機構
6.銀行家應該更像工程師,研究如何遠離麻煩而不是變得異常富有。

不知網友們有看出什端倪嗎?!?



=========
另一項重要資訊則是

"美債務上限",根本就不是問題,不過是專家/媒體炒作(因為淺顯易懂,容易大做文章)
真正問題是"美財政部大舉發債",反倒是少有深入分析報導!!!(因為專業複雜,不容易分析下筆)
恬適生活 wrote:


"美債務上限",根本就不是問題,不過是專家/媒體炒作 ...(恕刪)



我個人對於美債上限問題的態度比較保守一點
就是美債上限談判失敗引起美債違約的風險雖然極低(可能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不小心擦槍走火再加上陰錯陽差才會發生的發生率)
但一旦發生了,產生的影響我要先做好防範
所有的投資策略都必須在這樣的前提下建立
先想輸再想贏
有太多媒體都信心爆棚直接說美債上限是假議題,根本不可能發生
我個人認為還是小心駛得萬年船比較好
可能多慮了
但少賺總是比抬出去好
CPI 公布了,4.0%

局勢會怎麼變化呢?該如何操作呢?

美元會猛跌嗎?

是不是應該要 重押債券了?
gigaspoil

看你是要配息, 還是要賺價差了!! 如果領息是可以佈局, 如果要重壓, 不如等降息循環比較保險.

2023-06-14 10:08
  • 4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