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Boy wrote:聽過人說:醫師只是會唸書的工具。我覺得沒錯啊!如果沒有聯考,我相信你我都可以幫人開刀看病。所以,你說當醫生的怎麼可能都懷著慈悲的心呢?那只是他的工作,懶了,就少做或是草草的做。 哇這麼猛....好像那些書很好讀似的....考那些試只是要篩選出可不可以從醫學院畢業的人吧
qqqqwwww wrote:台語有句俗諺,這郎哪係嘜喝呀,唔是賣冰,某得做醫生...台語打不出來,國語的意思就是說:做人若是要有錢,不是賣冰,不然就是當醫生 這裡賣冰意思是不是做無本生意的意思?...
今天才靠到這篇文章,我也來說說我的觀點好了。1. 醫師的薪水在目前的社會上的確不算低的了,不過待遇隨服務單位差距非常的大。省略讀書期間的時間消耗、考試壓力及實習期間的低薪、高壓環境不說。在作住院醫師期間,一般有兩種選擇。要不選醫學中心,像台大那種的,算是去鍍金的。就算不是台大畢業生到台大醫院去訓練,將來訓練結束出來好歹也是台大出來的,人家也不會看你是哪間學校畢業的。但...要付出代價,此期間之給薪大概只有一般同年齡上班族的水準,甚至更低。並且完全沒有生活品質可言,還有陷入鬥爭的危險。後台夠硬是最好,最好像駙馬爺那樣,要不到時選專科時還是會被犧牲掉,這是中國人的通病,只能說個人有個人的運了。另外一條路是去小一點的、新一點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這些地方待遇會好些,而且因為階級體系並沒有那麼嚴重,也比較容易有機會選到自己喜歡的科,但服務量通常很大,生活也不見得更輕鬆,只能說跟老店累的方式不一樣。但要考專科時...,還是要老天保佑啦!一旦熬到主治醫師,想說終於出頭了,財源滾滾來?其實不一定。如果在公家醫院,我只能說日子會過得比較悠閒,服務量沒那麼大,但跟很多錢...絕對沒關係!私立醫院的話...,是有機會比較多錢啦!但頭幾年是不可能的,大多數的醫院分紅制度還是會比較禮遇老資格或有教職的醫師(因為醫院評鑑需要這些人),所以年輕醫師可能作得要死要活,也只能得到自己業績的60%左右(包含扣稅),一般說來要突破200k很困難,大多數都只有領保障薪而已。而且前提是你要找得到工作!醫療體系其實比較缺做工的人,所以住院醫師很多醫院要,但主治醫師可不一定...。2. 健保的問題...,我覺得他不會倒啦!倒了一定會動亂!沒有人敢讓他倒的。但對於健保的政策制訂,我真的覺得那些學公衛的大頭是來亂的。因為過去勞保及健保的便利,再加上民眾的貪念,已經養成民眾浪費醫療資源的習慣了。但整個醫療支出的增加,一大部分要歸因於民眾不良的就醫習慣,另一部份卻也是人口老年化的必然趨勢。從前農業時代活到五十歲就不錯了,現在的平均餘命約是七十多歲。但在醫療的現況卻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年人得到癌症,我們還要花非常多的資源來從事治療。這樣的狀況非常非常多,根本就已經是常態了,甚至是八十幾、九十歲的老人要開刀的都有。我並不是說這些人就不值得救,只是面對高齡化的社會,要談論醫療資源的C/P值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當你千方百計在設計各種措施節制成本、壓榨醫療人員時,資源已經從各種顯而易見的縫隙流失掉了。這本是醫療保險的原罪,而且在道德方面是不容質疑的。或許各位會覺得我的論點很奇怪,怎麼好像離題了?但其實這卻是很核心的問題。先前的文章中zaza213有提到投保的人增加,那餅不是會越大?自費也是增加嗎?但其實台灣的人口已經不太有在成長了,健保的普及率也接近百分之百,餅就只有這麼大,但這麼大的餅卻是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所捐出來的。而這些年輕人的醫療使用率極低,但老年人卻不斷成長,而且使用率越來越高、使用年限越來越長!那這塊丙要照顧的人以及照顧的次數就越來越多了!但年輕人能負擔的健保費率仍是有限,為了選票、為了經濟、為了政治的種種因素,沒有那個笨蛋會去隨便調高健保費用,上次調高醫學中心的門診負擔已經算是很勇敢的一個政策了。(雖然我覺得還是得從藥費部分負擔下手才合理)那既然無法開源,就只好節流了!壓榨醫師及醫療行業這一小撮人總比從大眾討錢來用來的輕鬆吧!所以才會有總額制度的出現。總額制度等於是健保局把經營的風險轉嫁到醫院身上,這樣健保局就沒有破產之虞了。那眼見健保局都不管了,醫院也不想管,所以現在許多醫院都出現了「科經營」的政策,又把經營的風險轉嫁到各次專科主任的手中。這其中細節太複雜,有興趣大家再來討論,只能說每個人都活得很辛苦,各個階層都有各自的壓力,壓力層層轉嫁的最後結果,就是落到醫師頭上。3. 至於前面有人提到開業醫一個月向健保局就可以申請到46萬,看起來好像蠻多的。可是這樣的申請額扣除一位藥師、三位護士、水電及「房租」的花費,我想要過18萬都會有困難。我看過很多開業醫,其實為了要占一個好的地點開業,一個月房租可能就要花掉20萬了。這還是高雄的價格,台北我想一定不止。如果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醫師出來開業,大概一輩子都在附貸款及付房租吧。所以現在才會有很多開業醫都投靠聯合診所來看診,至少這樣可以省掉許多硬體上的支出,等於作個上班族,但薪水就不會太好看了。在我看來,最爽的還是「田僑仔」啦!光房租就收不完了,連工作都不用工作。以上一些小小見解,給大家參考一下。其實看到這討論串還蠻開心的,實在是很少看到這麼長的討論串結果醫師還沒被罵到臭頭的。大多是先看到收入就先眼紅了說。只是我覺得醫師在現在的社會只能算高級技術員而已,賺不了大錢的啦!再怎麼作都是要消耗一個人的體力的,要不把身體弄壞,要不就只能將就在這種等級的收入度日嘍!還是做生意人好啦!還可以上市,拿別人的錢來玩,再隨便搞搞就放到自己口袋了。開醫院也不錯,讓一堆比自己聰明的人作得要死,還要分錢給我。建議眼紅的人還是去眼紅有資本的人吧!醫師賺得也是辛苦錢,人命在手上其實壓力很大的。
賺多賺少應該沒人覺得自己賺錢是輕鬆的... 的確, 都很累... 不用工作就有錢的例外我常想把每個人的薪水除以他的工時, 或許有人還是比較高再比較每個人工作的壓力, 疲累度, 煩心度再比較每個人失去了多少休閒, 多少跟家人相處的時間, 多少運動的時間, 多少自己的健康 (這些是錢買不到的, 我認為啦)...就覺得~ 我 "賺的" 還不錯啦~有點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