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朗萬里無雲 wrote:
勞動力不可遞延
無法儲藏
不同的勞工有不同的勞動力
不同的行業也有不同的勞動力要求標準
在現今專業分工的時代
更無法立即無縫接軌
而不需轉換成本或是訓練時間
1.勞動是可以儲藏的,人類勞動的商品和財富就是價值型態的儲藏
而價值是本身是凝結商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力,因為他是透過交換過程所以體現出無差別的價值
例如一條100元的魚和另一個100元的文具價值是相等的,而決定商品勞動價值的是生產該種商品的「社會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
2.勞動不等於勞動力
3.勞動之間的交換是透過貨幣,在工業革命以前商品的價值反應,勞動的價值,商品價值的表達其實就是貨幣
因為在工業革命前各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大致相同,如果生產1條魚需要1小時 生產1單位小麥也需要1小時
他們價值就相等 因此交換價值也相等的,交換商品本質上是交換勞動力 ,達成更高效率的社會分工
如果生產一條魚需要的時間比1小時更少可以換到別人1小時勞動商品 ,
大家就都生產魚,供給增加價格降低 ,反之生產小麥更少也一樣,受供需規律調節
這點西方經濟學之父 亞當斯密 是承認的 並在《國富論》中提出
4.勞動據有二重性,具體勞動力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人類在生產商品時付出的勞動同時創造兩種價值
「價值」是衡量人和人之間的社會屬性關係,「使用價值」是衡量可以吃喝穿等的人和自然的屬性關係
5.為什麼要把這兩種價值區分使用價值不等於價值?
我舉個例子:沙特阿拉伯生產一桶石油2美元的成本 和北海布蘭特60美元成本的石油做比較 如果石油的售價事一桶70美元
那麼所有石油都是有大致相同的使用價值和70美元的交換價值
但是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價值比較低,北海布蘭特更高,因為他只花費2美元的人類勞動力價值開採,別人耗費60美元
這多出的68美元方面就是來自石油的級差地租,而石油價格是被開採成本最高的國家決定的 ,剛好等於70美元
而沙特和工業國家換取進口商品如果別人耗費更多勞動,他用更少的勞動去交換更多的勞動就是「不平等交換」
這點我要批判你根本沒搞懂
但是光有貨幣並不會導致資本存在
馬克思論述過光有貨幣並不會導致不勞而獲的食利階層 而是要經過一個歷史發展過程
人類最早的物物交易以物易物是W-W型態也是等量勞動交換,
例如我要花費1小時生產一條魚你花1小時生產鞋子
後來經歷貨幣時代 W-G-W 是勞動W以貨幣G做交易媒介並不會自動變成資本
這是一個為了交換而把自己產品換成貨幣再換成自己需要的商品的時代
例如我需要條魚在賣出換成貨幣再換成鞋子,生產魚的人和生產鞋子的人本身是交換等量勞動
最發展成商人資本G-W-G' 這是資本最早的型態,G後面的'一撇代表增值後的貨幣
也就是為了「賣貴而買」,馬克思再資本論第一卷就說,從這裡開始變質的
買低賣高賺差價,本質上是更少的勞動換取更多勞動的騙局
但是光有商人的投機,買低賣高賺差價,並不會自動導致現代工業資本主義,
頂多有類似絲路貿易這樣的「商人資本」形態
當資本發展到現代的一般運動方式和工業生產資本結合起來也就是
G-W....P....W'-G' 一般形式資本家先預付貨幣工資給工人結合生產資本,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再去增大自己本身的工業資本,這個型態開始才有生命力
而「G-W......P....W'-G'」則稱為資本主義的一般形式,
因為有了P的勞動生產資本和商品W和貨幣G才可能增值
而現代的金融資本只不過是G-G'的純粹用錢賺錢的龐式騙局
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都週期性地患上一種狂想病,企圖不用透過生產過程作媒介而賺到錢。 ex.衍生性金融商品資本主義像一個魔法師,無力控制自己召喚出來 ...
天氣晴朗萬里無雲 wrote:
勞動力或是勞工如何是樓主眼中的商品
我覺得你還得再想想如何解釋的更完整
樓主的經濟學理論要融會貫通
不要以偏概全
我知道寫文章很辛苦
貼文也很費時間
但是我看到的是
片斷又片面解釋的個人觀點
我簡單跟你解釋好了
重點在於勞動者的創造的新價值大於他本身被購買的勞動力價值(工資) ,資本才可能有剩餘價值
如果勞動者的工資是3萬,他創造的新價值要大於3萬例如是7萬,
資本家才會有動機花3萬這工資購買他的勞動力
這多出來的4萬是剩餘價值的來源,
僱傭勞動本質上是勞動和資本的不平等交換環節
那麼勞動力商品(工資的價格)在市場競爭之下被什麼決定呢?
自由貿易和市場經濟狀態下很類似P=AC 工資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樣,取決於它的生產成本
工資傾向於下降到要維持人類勞動力生存和繁衍後代的成本,主要是食物生活消費品的成本
就是古典經濟學裡所說的「工資的自然率」,包括大衛李嘉圖和馬克斯都是承認的
而在科技進步之下,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勞動力創造出更多「使用價值」商品的「單位價值降低」
因此商品可以被更便宜的生產出來,工資品的價值傾向於下降,
所以工資和勞動力的購買價格在自由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下傾向下降到成本價格
而資本家會獲得更高的剩餘價值,因為人類活勞動創造的價值大於勞動力的價值(工資)本身,
這正是資本家剝削勞動者個奧秘和剩餘價值的泉源
而只有活勞動能夠創造新價值,資本是死勞動是透過勞動生產過程中轉移價值存量到商品中
因為資本和生產資料的價值不可能無中生有,也是人類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創造,而生產資本在使用中會透過磨損固定資本消耗轉移折舊的價值到最終的成品商品中,資本本身就是人類勞動力過去歷史上積累的結晶被資本家無償佔有和異化,這個力量在生產資料私有制+雇用勞動奴隸制度下反過來以指數成長的型態增強自己,反過來更大的剝削他原來自己的創造者----勞動者本身
因為勞動者的剩餘被資本家轉化成資本積累,而更大的資本積累又可以剝削更多人類,資本就成為勞動者的異化勞動
異化代表疏離自己和異己的力量,原來是費爾巴哈提出的哲學上帝是人性的異化
而資本成為了「異化了的勞動」這個過程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更科學的描述
讓我們更深入地看一下這個問題。一般人以為僱傭勞動是公平交換,
似乎公平所要求的,應該是在雙方在平等的條件下有同樣公平的起點。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資本家不能同工人談妥,他能夠等待得起,
可以靠他的資本生活。工人就不能這樣。他只能靠工資生活;
因此,必須在他能夠得到工作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接受工作。
工人沒有公平的起點。飢餓使他處在非常不利的地位。
可是,按照資本家階級的政治經濟學來說,這正是公平的最高典範。
勞動資料——原料、工廠、機器——應該歸工人自己所有!(生產資料公有制)
勞動力被被商品化,是異化產生的原因
如同我前面在部落格有說過房地產成為異化勞動的機制
★房地產制度應該如何做頂層設計才符合「社會主義」
房地產是異化勞動★為什麼這麼多人就是不明白?
網友曾經這樣問我
南恨 wrote:
收房租叫不勞而獲?有沒有搞錯?房子哪裡來的?不用先賺錢投資買房才有房子租別人嗎?難道你家的房子政府送的?那真的叫不勞而獲了
別人前面付出的你沒看見,只看最後的結果,哦,別人躺在那邊爽爽賺,每個月幾十萬入帳,真不勞而獲?靠,別人為了買房付出多少心血你懂什麼?
股息資產?難道不用先砸一筆錢下去嗎?這難道不是付出嗎?你要比喻麻煩動點腦,做點功課,
我的回答:
你自己想一想你的邏輯成不成立
我努力存錢購買一個黑奴隸,我付出了成本!!!
因此奴隸主強辯說:「奴隸的勞動收入扣除他的生活費用外歸我所有,因為我花了成本」
如果你的邏輯成立,那麼資本就不可能有剩餘價值(利潤),
剝削到一個比購買價值本身的價值還要更大的價值,
這種購買和交換本身是不平等的生產關係
當奴隸主購買第1個奴隸的時候,他可以從奴隸身上幫他賺的錢購買第2個奴隸,那麼奴隸越努力,奴隸主賺錢越多,資本越積累就可購買第3個奴隸,那麼現在有3個奴隸幫奴隸主工作了,他會比的只有1個奴隸的狀況更容易獲得資本去購買第4個奴隸,因為他從別人身上賺錢的速度增長到4倍,現在只需要原來1/4的時間去購買第5個奴隸,奴隸努力工作導致,奴隸主的資本指數增長,奴隸的數量以指數增長到100個奴隸的時候,為什麼你還認為奴隸主是自己努力賺錢買到這100個奴隸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異化勞動」,奴隸越努力,奴隸主的資本越增值,就會把奴隸自己搞的越貧窮,製造更多像自己一樣的奴隸。
什麼叫做黑奴隸是資本?
黑奴隸就是黑色的人種,只有在奴隸資本主義制度和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下奴隸才成為資本。
在南北戰爭時一個黑奴隸的價格大約是白人勞動所得5~6年的工資,如果白人購買了黑奴他也付出勞動力,造你的邏輯哪裡有不勞而獲?不管奴隸被二次買賣轉手了多少次都不可能創造出這種權力,賦予這種權力的始終是社會制度和不平等的生產關係。資本只是純粹的社會生產關係和人玩人的權力遊戲而已。
什麼叫做珍妮紡紗機是資本?
這就只是一台紡織棉花用的機器而已,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下機器才成為資本(生產資料私有制)
什麼叫做房地產是資本?
只有在房地產是私有制的情況下房地產才成為虛擬資本,這就只是因為壟斷土地而取得的「絕對地租」和「城市級差地租」能夠轉移(而不是創造)別人的勞動價值而已,而購買這種剝削人的地租的成本就是房地產的虛擬價格,例如一個好地段(學區房或捷運宅)的好生活機能的土地被人壟斷,那原本社會上其他人的勞動和一切建立在土地上的基礎建設的使用權力,就要無條件被房地產私有者佔有,房東就可以取得取得房租(一種經濟地租),這種地租的剝削權力,在經過根據市場平均利潤率「資本化本益比」的虛擬化定價成為房地產虛擬資本的價格。
這種價格只不過是跟購買黑人奴隸的價格一樣,是建立在不平等的社會生產關係之上的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資本本身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種社會權力關係,是人和人之間的權力不平等
上個世紀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羅賓遜夫人《劍橋資本爭論》對此有過詳細的辯論甚至數學證明,資本本身既不是貨幣資本也不是實物資本
劍橋資本爭論
爭論雙方是以麻省理工學院(地處麻省的劍橋)教授薩繆爾森、托賓、勞勃‧梭羅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和以瓊‧羅賓遜、卡爾多、斯拉法、帕西內蒂為代表的新劍橋學派(其代表人物大多執教於劍橋大學)。最終,新劍橋學派成功證明新古典命題以及總體經濟學所使用的生產函數只有在單一產品模型中才能成立,顯然不符合現實世界的情況,但新劍橋學派並未發展出一套被廣泛接受的理論以替代新古典理論。
天氣晴朗萬里無雲 wrote:
坦白講,我對樓主的馬克斯主義毫無興趣
只是看到標題才忍住不耐把開版文看完
資本主義如何對勞工剝削
大概你的觀點來自於舊經濟時代
至於其它的觀點
只要樓主高興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我沒興趣參與,純粹路過.....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你要批判人的前提是先理解他的理論模型和實際符不符合
否則這種批判就如同一個不懂物理學的宗教人士人批判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反上帝的一樣空洞和無力
世界上有很多表層現象,和深層的現象是矛盾的
因為真實世界很多客觀真理是違反人類直覺感知的,因為人類的感知極其有限只能透過邏輯推演去看見更遠的事物
比如說牛頓力學和相對論,一個說時空絕對不變,另一個違反直覺說時空可變,哪個看起來更直覺?
但是這也不代表複雜的事物和模型在經典物理低速狀態下和在通常狀態下有違反人類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