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2022/12/26
工商時報 黃欣
隨著大陸各地防疫鬆綁、第一波確診者陸續康復轉陰,這些「楊(陽)康們」徹底放飛自我,決定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帶動多個旅遊勝地近日機票與酒店預定暴增。其中海南酒店預定較上周激增50%、雲南也增約36%。
疫情爆發以來,曾確診的大陸民眾以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男主角楊過來自嘲,確診後康復則是「楊過他爹-楊康」。
陸媒都市快報報導,第一波轉陰的「楊康們」正湧入三亞。根據三亞機場最新統計,進港旅客已達25,066人次,不僅高於12月中旬日均2萬人次的水準,更較11月的日均5,000人次增逾5倍。
旅遊平台攜程的資料顯示,近一周北京遊客赴三亞的酒店預訂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0%,和上周相比亦增長28%。攜程統計,截至12月22日,熱門旅遊城市前十名分別為上海、北京、成都、杭州、深圳、廣州、南京、重慶、廈門、三亞。其中,海南、雲南皆呈加速回暖狀態。
另一家旅遊平台途牛的數據顯示,近一周海南的出遊訂單較上周增長50%,雲南增長36.7%。
報導指出,德邦證券分析,第一波受疫情衝擊的城市已處於「早達峰,早復甦」階段,北京、石家莊、保定等11個城市的人員流動在本周開始顯著恢復。投行中金公司指出,防疫鬆綁後,疫情對服務、消費的負面影響遞減,中長期行業有望重拾增速。
隨著2023年元旦即將來臨,這也是防疫鬆綁後的首個小長假,攜程數據顯示,跨省旅客占比已近6成,和2022年元旦相比更增34%。攜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謝曉青表示,後續旅遊市場的修復情況仍取決於南方城市疫情達峰速度及春運開啟後的疫情考驗。
..............
陸經濟重啟… 橋水:恐加劇通膨風險
04:102022/12/25
工商時報 賴瑩綺
針對中國近日加快放寬防疫措施,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聯席首席投資總監Greg Jensen表示,中國經歷三年防疫封控後總算重開,但對歐美經濟恐怕不是好事,因為將加大通膨壓力,進而促使央行升息,對美國及歐洲經濟增長構成風險。
綜合港媒報導,中國放寬防疫與長期清零政策的影響,一直是華爾街的辯論焦點。包含高盛總裁John Waldron在內人士認為,對全球經濟成長來說,中國重新開放的道路可能崎嶇不平;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Robin Xing等人則表示,歐美經濟有望受惠於中國需求回溫。
Jensen表示,中國封控讓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增長放緩,一直是世界其他地區的「福音」,因為在全球通膨之際,這一直是一股抗通膨的力量。
但在美國和歐洲進入經濟衰退前,中國的開放以及其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在全球爭奪原物料,可能會使各國央行的兩難困境變得更糟。
Jensen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沒有採取美國和歐洲政策制定者採取的那種資產負債表措施,因為中國中小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比以前差得多。
Jensen並預測,由於美國聯準會(Fed)持續收緊政策,下一次美國經濟衰退時間將比以往更長。他說,「我們預估美國經濟衰退的持續時間會是正常情況的兩倍,因為Fed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給予支持。好消息是金融體系的槓桿率還不錯,所以沒有出現像2008年那樣的連鎖反應,但相反地,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來磨合,資產價格才會開始消化。」
5 小時前
很奇怪, 要求每天做核酸, 要政府催催催去做, 又嫌麻煩。 突然政府停止全員做核酸, 反而問哪裡去做核酸。之前經常做核酸, 出外的人很多, 覺得很安全。 現在放飛了, 街上人很少, 人人都躲在家, 怕被感染。
J Y
1 小時前
我羊了,第一天38.5度三天退烧,现在没有什么不适,我父母80岁以上老人也羊了,没到一周也基本痊愈,父亲还是要点痰。市政府第一周发放了15万份健康包给65岁以上老人 包括N95口罩,退烧药,感冒药及消毒酒精。目前周围我认识的没一个重症。所以我对目前死亡重症这么低的情况下松绑还是比较赞同。天津新建一中心医院大楼停止对外开业,专门收治新冠重症患者。
X H
7 小時前 (已編輯)
说实话,北京的大街的确有一种莫名的“肃静”(整个城市大部分人都身体不适),可是大家内心都是平静的(我们宁愿被感染,短期的病痛,要好过长期的不知道尽头的封控),我们和街市的老板都开着玩笑,互问“阳”了没有,是否“阳康(阳过,康复了)”!
ZhengPing He
7 小時前
這是一個現代版的父子騎驢故事。希望大家平安喜樂。
蓝非叶
11 分鐘前
你们看到的只是现状,但我想,政策的突然放开绝对不是无的放矢,专家肯定提前有做好预估,我在河南一个小城市,从自身和周边人群的经历来看,大部分人都经历了阳性,但目前基本都已经好转,城市里的模样也出现过视频里街道空荡荡的,但时隔两周后现在再看城市里人气慢慢回来了,人们也开始上班,活动起来,有些事总归要经历
重陽真人
6 小時前
困难只是暂时的,现在已经有60-70%感染率,一周后大家都康复了
8 小時前
看看北京现在的情况吧,已经开始人山人海了,过两周,上海也会恢复容景的,我自己在上海,上周一家都阳了,现在基本都好了,稍微休整一下,准备出去嗨了,先把阿凡达看了!
楊過 春節後吧
vul34622 wrote:
Ho Kam5 小時...(恕刪)
大陸若無法於短期內平息疫情,全球各行各業的Supply Chain 都會出問題。不只製造業,非製造業就看個體。沒有大陸疫情,就已有「巨大」情事,何況不會只有巨大有高庫存的問題;當然自我品牌及代工所受壓力會有不同。
高庫存的公司急需周轉金,銀行要如何幫忙?如何拿捏分寸很重要。
此外,大陸是全球二大消費市場,影響產品銷售量。
04:102022/12/28
工商時報 彭禎伶 、 魏喬怡
金管會27日公布最新統計,到本月26日為止,僅產險業承保的防疫險,今年累計已理賠402.4萬件,理賠金額1,653億元,而產、壽險都有疫苗險累計理賠也在近一周破百萬件,累計理賠金額418.82億元,廣義防疫保單合計理賠已近2,072億元,近一周正式破2,000億元大關。
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亦表示,目前為止,共有六家產險公司已完成885億元的現金增資,即和泰產險增資260億元,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則有200億元,中信產險155億元,富邦產險150億元,國泰世紀產險100億元,及兆豐產險20億元,國泰產年底前會再增資100億元,合計今年產險業現增將達985億元,創歷史新高。
防疫險近一周增加15萬件理賠,單周理賠金額69.58億元,但累計理賠件數逾402萬件,已占今年新承保總件數82.4%,累計理賠1,653億元,則是今年已收保費45.5億元的36倍。
理賠施打疫苗後仍確診、重症住院的疫苗險,單周再增2.8萬件理賠,理賠金額單周是11.74億元,累計理賠100.55萬件,理賠金額累計則有418.82億元,是今年已收保費10億元的41倍。
產險業者收取的保費根本不夠賠,還不錯要花的人力物力及經營成本,年底前各家公司增資金額紛紛到帳,加速處理理賠案,近一周廣義防疫險理賠81.3億元,12月以來賠逾350億元。
防疫險今年新承保488.2萬件,保費收入45.49億元,連同去年承保910.6萬件、保費收入71.56億元,兩年保費收入117.05億元,但今年到12月26日為止,防疫險已理賠逾1,653億元,去年全年則理賠23億元左右。
.................
看來 止住 還.............
兆豐銀行從9月以來,與新南向相關的聯貸案可說熱氣滾滾「連三發」形容,今年9月兆豐銀完成了中租-KY馬來西亞子公司的1.2億美元聯貸、11月上旬再完成亞通利大能源公司5年期的新台幣48億聯貸案籌組簽約,這兩起聯貸案均以超額認購2.13倍、2.2倍創下超認熱潮,時隔僅一個多月,現在從中古車租賃、電廠領域,繼續拓展其他產業領域的新南向聯貸案,而且此次志強-KY的借款規模應是今年下半年來,各銀行所主辦的新南向聯貸案規模最大的一起。
一堆ky 心驚驚

葉憶如·Yahoo財經特派記者/2022年12月29日 週四 上午11:00
國泰金(2882)史上最大規模現增新股15萬張明(30)天正式發放上市,市場擔心籌碼面浮額大增,部份先前認35元甜甜價的投資人是否「賺價差出場」?國泰金今開低走低,一度跌1%,進行40元保衛戰。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表示,存股族認新股以降低成本居多,加上壽險股到此價格多已反應完利空,他認為「投資人未必會賣」,長線依舊看好金融股走勢。
國泰金今年辦理525億元現金增資,主要因防疫險與升息淨值風險,為旗下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完成注資,因此發行1.5億新股,創下史上最大規模,其中原股東認股八成、員工認股一成,其他一成公開承銷,因現增價35元相當具吸引力,也吸引60萬人參與申購,12月22日也已完成抽籤,15萬張新股也將於明天(12/30)正式發放上市。
過去新股上市日普遍不利股價走勢,主要因為龐大新增籌碼在市場上流通,加上抽中新股投資人可能想趁有價差時賣掉「落袋為安」。以昨天國泰金收盤價40.65元計算,每股仍有5.65元的價差空間,報酬率約16%左右,明天新股上市首日是否引發投資人獲利了結賣壓出籠,使得關注。
不過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今日上午接受《Yahoo財經新聞》採訪時表示,他認為雖然短線有價差空間,但國泰金股東結構偏中長期投資人為多,原股東及金融存股族參與現增,大多還是為了「提高部位、降低持股成本」的角度,因此不一定新股上市就賣出。
04:102022/12/30
工商時報 彭禎伶 、 魏喬怡
金管會29日公布,若壽險業海外投資完全不避險,11月將出現匯損達新台幣5,559億元,創史上單月最大匯損,即便用衍生性工具避險,並收回621億元的外匯變動準備金,亦是單月收回新高,單月外匯總成本是虧損854億元,造成壽險公司11月單月稅前損失753億元,都創單月最慘紀錄。
因為11月債券殖利率回跌、價格上揚,全球股市11月亦大幅回升,壽險業11月雖出現史上單月最大虧損,但淨值不降反升,單月增加2,643億元,11月底淨值達1兆6,953億元,加上10月多家公司金融資產重分類,二個月壽險淨值共回升8,668億元,不過,仍是比去年底少了1兆269億元。
先前壽險業因新台幣貶值助攻獲利,海外扣避險成本後的淨投資收益,前十月達新台幣1兆912億元,前11月累計則降到9,932億元,少980億元。
今年資本市場及匯市都大起大落,9月新台幣兌美元由30.435元,急貶至31.743元,一個月貶逾1.3元,當月壽險業海外投資完全不避險,匯兌利益高達5,563億元,增提698億元外匯準備金,單月匯兌總收益498億元,單月稅前獲利332億元。
11月剛好與9月相反,新台幣兌美元由32.21元急升逾1.3元,壽險海外投資若完全不避險,將出現重大匯損5,559億元,即便收回621億元外匯準備金,單月總匯兌損失854億元。
.............
5500億 a piece of cake
記得航空或 石油公司 避險油價 往往虧錢 因為漲跌幅 超難測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