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5

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

除權息前價拉高後
不知後續填權息的道路會否路迢遙~~
或者下週有人棄權棄息?
Anyway, Jul 20 還是補了一些放著

vul34622 wrote:
玉山沒有3大法人買 連2天漲6毛 與兆豐金的價差由10元 拉到 5.85元
沒打算討論政治議題.
我也沒任何整張的潤泰集團的股票
頂多零股幾股.
不過就南山人壽這件事情看起來真的很奇怪.

1.信傳媒.記者葉佳華.在7/19突然發了篇討論潤泰集團淨值的新聞.
內文提到"金融圈推估". "一名金融人士分析"
"一名證交所內部人士透露"."一名市場人士直言"等無具名的發言.

2.7/20.早盤股價雙雙急殺至跌停,
對此,證交所表示,已聯絡二家公司請其回應說明。
政府機關做的不是去問記者.這些資料跟那些無具名發言怎麼來的.
而是叫被寫新聞的人來回應這些問題 ???

3.7/21.有些某黨立委提出. 壽險業有大坑.應該不能大發股利.
跟著照媒體報導的新聞提出一堆奇怪的問題.
""1、潤泰集團的兩家公司還有南山人壽為什麼可以在半年內蒸發八九成的淨值?這是什麼風險管理機制?""
這些立委也很扯.
竟然在交易時間提出這些問題.
完全無視可能會影響到市場信心.

4.7/22.開始有敢具名人士出來說話.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表示,有兩大理由認為市場不需要過度恐慌"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今 (22) 日表示,南山人壽是一家經營很好、體質健康的公司,大家不用過度恐慌"
"金管會表示,利率走升對壽險業具有正面效益"

新聞不用查證就拿來用.
無具名人士到處放話.
立委跟著推波助瀾.
投資台股真是好棒棒.
weber2654
weber2654 樓主

1. 7/20出版財訊有此新聞,應是同壹來源。2. 某立委法律系畢,不嚴謹,永遠少根筋。3. 雙潤該監管。

2022-07-23 9:00
Kevin1943

政治咖的利委裝經濟咖結果就是個僕弄貢咖!這種話數只能虎爛愚民!金融版的投資者大都身經百戰了!利空就是檢便宜貨[笑]

2022-07-23 17:10
rock255 wrote:
沒打算討論政治議題.(恕刪)


防癌險大崩讓壽險陷入困境@@
Fb 商人學校 抱歉沒空理會不是真實姓名的鼠輩
KELLY8116

防癌險? 防疫保單吧⋯⋯ 大跌不是因為防疫保單,這對雙雄來說小菜一盤而已,是因為淨值大幅減損

2022-07-23 7:43
壽險公司
保費收入-保險賠款與給付
之間差額日益減少
(有興趣可以看看財報),代表很多近年買的儲蓄險,保戶在美債殖利率逐漸攀升下,但保險公司宣告利率卻不同步調高的情形下,於第6年或第7年到期不扣解約金的情形下,保戶當然選擇解約,透過直接金融買入美債或美債ETF,可以每月配息,隔年還能自動退稅~

那會留在保險公司內的是早期4%以上高預定利率保單,這部分保險公司只能努力投資來給付~

所以形成,保險公司低成本資金逐漸被解約,高成本資金續留。除非再設計提高預定利率的新保單(但資金成本也提高),否則新保費收入進不來...

再者,新一代年輕人皆直接金融,沒人買儲蓄險了,壽險公司少了低成本資金來源!
不過這是經營階層要煩惱的事,我只是說說事實~
~~~~~~~~~~~~~~~~~~~~~~~~~~~~~~~~~~~~~~~~~~~~~~~~~~~~~
以上是5月時寫的~

剛查了一下保險局統計資料
單位:億元
年度 人壽保險收入與給付差額
2007 8,218
2008 4,572
2009 7,043
2010 7,651
2011 7,082
2012 10,052
2013 9,322
2014 9,055
2015 10,337
2016 12,157
2017 13,590
2018 12,116
2019 11,305
2020 8,974
2021 4,666
2022至4月952

剛看一下保險局的資料,人壽保險收入與給付差額若伸算一整年,952*3=2,856億元,是2007年來最少的一年,資金來源是壽險公司的命脈,這部分留給經營高層去思考~
淡淡的悲傷

今年保費減少主要是投資型商品業績下降所致,所謂儲蓄型的美元利率變動型保單反而是增加的哦!投資型主要包的是傳統壽險,無宣告利率解約的問題.*鉅亨網-壽險業Q1總保費收入年減兩成 投資型保單銷售大舉腰斬

2022-07-23 9:43
gds88 wrote:
壽險公司保費收入-保...(恕刪)




現在買的儲蓄險,
投報率大概只比定存好一些些,
雖然賺不了大錢,
不過只要不提早解約,
還是能保本的。



美國公債殖利率已經明顯下滑,代表債卷價格上漲📈,Q3雙雄的淨值應該會有顯著回升,加上手上有近期購入的低價債
🐻要變雄了嗎⋯⋯😄

楊過

[^++^][^++^][^++^]要變身?

2022-07-23 14:32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當然要有鑑價公司出具報告。上市公司不會這個也付不起吧?一年一次太多,至少每三年的董監選舉鑑價一次,總行了吧?放個幾十年(以後上百年),這樣合理嗎?



鑑價公司鑑價報告費用才幾個錢、這個費用對上市公司來說當然不是付不起的問題.......

所謂的『公允價值』不知道鑑價公司的鑑價就可以說了算、還是須要其他佐證?

還有、鑑價公司是否有讓投資大眾信服的公信力也是須要考量的

前面說過、問題在於法規、在於會計上的保守原則,不是上市公司想不動產重估就能重估

加上2012年起上市櫃公司須依國際會計準則(IFRSs)編製財報,國內主管機關大概也不能隨便更改遊戲規則......

好像法規規定公司不動產須以成本入帳、其後除非有重大事由否則不能隨便更動?

非營業用不動產不在此限?但重估後的資產增值不能分配、須待該不動處分完成後才能分

不動產重估 不得分配

不動產重估會不會讓股民眼光失焦、只關注於公司不動產價值而忽略了公司的經營本質?

不過這些問題太大太複雜……有賴版上專家解惑了

------------------------------------------

另外

不動產重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炒股

以前就有作手利用資產題材來炒作


再見!資產股 卡死了!資產股潛在利益不能再配股!
目前,業界產險的0800客服電話,都因防疫險的狀況,
非常非常 困難打通,就算打通,客服能給的協助排除問題能力,
也消耗的7788…

有時我想,大型金控保險 的 精算師,也有凡人的一面,
養這麽多金融專業人員,前期風險管控 會這麼沒上心….金管會也是….
外國的作業給你抄,也可以搞成這樣。
(或許,危機的某個低點,是很好買點。這樣也不錯啦)

上個月,某大金控的總經理,把旗下產險總經理,叫去 辦公室 辣正。
但這也不是單一保險金控的問題,是全部保險類金控出包,
不乏有ESG的大型金控出包…

產險總經理,被集團老大 辣正,也是理所當然阿。
總是要找個人辣正給基層看、給股東看!
這狀況,被洗臉3~5次,也很正常。

老大,要辣正!炮火要夠,咱大家要看血流成河
KELLY8116 wrote:
美國公債殖利率已經明...(恕刪)


投資就是這樣,一波一波的上上下下,
金融股裡面我還是看好家大業大的
富爸金能撐過這波修正期回到7字頭。





萬教 wrote:
好像法規規定公司不動產須以成本入帳、其後除非有重大事由否則不能隨便更動?
非營業用不動產不在此限?但重估後的資產增值不能分配、須待該不動處分完成後才能分


會計準則:
自用不動產--> IAS 16-->得採成本模式或重估價模式
投資性不動產-->IAS 40-->得採公允價值模式或成本模式(公報內是傾向公允價值模式)

--------
金管會的規定(證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第9條第4項):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之後續衡量應採成本模式。(自用轉列投資性時還是會用到重估價模式)
投資性不動產採公允價值模式的估價方式原則上採收益法;未開發土地無法用收益法就用土地開發分析法。
依不動產佔資本額比率、資產比率及金額不同的估價要求:
(1)較低的,採自行估價或委外估價。
(2)中間的,取得專業估價師出具之估價報告,或自行估價並請會計師就合理性出具複核意見。
(3)較高的,取具二家以上專業估價師出具之估價報告,或取具聯合估價師事務所二位估價師出具之估價報告,或取具一位專業估價師出具之估價報告,並請會計師就合理性出具複核意見。

---------
資產的分類,本質上會對「未來經濟效益」的實現方式有所預期,如果是自用,當初支出的成本在使用經濟效益的各期認列費用應該是沒問題;土地沒有折舊,本質上和耗用未來經濟效益還是有差別,只用成本法是有討論的空間。
萬教

感謝解惑[100分]

2022-07-23 20:09
vul34622

高手

2022-07-23 23:55
  • 30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