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哥您好 有些生意上的問題請教
李大哥您好,之前有請教您問題讓我受益匪淺,非常感謝您百忙之中抽空回覆小弟我。
1.小弟今天又來拜讀此樓是想請教您一些做生意方面的處理方式,
小弟目前在一家改裝"品牌"上班公司牌子算蠻老的,
一年會往來的經銷商*00間左右,
銷售方式是賣給經銷再由經銷再賣給消費者,
產品小的**大到**都有在販售。
但近幾年以來常常有經銷商在"網路賣場上"削價競爭,
有些經銷是因為有簽約有預付一筆錢所以進貨比別人便宜,
然後這些經銷就會把產品價格"在網路上"定價成未簽約的店家利潤只有+10%的價格販售,
所以削價競爭的簽約店當然在網路販售的產品銷的很快,
總銷量也比較大,
但導致小店家常常抱怨,
目前傾向訂一個針對"網路賣場"最低售價的方式
(目前實體店面的賣的售價都在合理範圍),
如果不配合的會先協調,協調不成最後就是斷貨,
不知道這方法李大哥您怎麼看這個方式是否妥當,
或是依您過往經驗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P.S簽約店前期有屯貨但後期慢慢重心轉為電商,
今天網路有客人下單A才叫A
2.再來是定價方式以最小的產品**
有造型那種非一般的***來說
目前有蠻多廠商在做的(形狀都大同小異差別LOGO),
不是什麼很有獨特性的商品,
但目前我們進貨價是最貴的(沒簽約來說),以"網路售價"來說利潤應該幫店家抓幾成才合理。
不好意思文章有點長,以上問題困擾小弟一小段時間了,
始終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敬請李大哥不吝賜教。
P.S 由於法律上廠商不得限制經銷販售價格,
目前公司有心想管但遲遲不敢有太大的動作
在這先謝過李大哥 感謝您的指教
你好
做生意 分為3種大項身分
製造商 代理商 通路商
你先去思考 蘋果 鴻海 耐吉 宏達電 好市多....
是甚麼身分 用甚麼商業模式
賺錢 還是 賠錢
貴公司 面臨的狀況
都已用紅字框出
簡單說
就是
網內互打 網外互毆
這是全球化 電商時代 必然的結果
不管是甚麼商
大家都要錢不要貨
誰利潤最高
背負壓力最大
誰責任最大
台灣市場就這麼大
以前我把它分成北中南 花東
各區域經銷商就解決了
但電商網路 已經打破了藩籬
誰最便宜 一比價 還會自動推薦 猜你喜歡......
結果科技進步 搜尋強大
誰低 誰得標
於是削價競爭 惡性循環
產業沒利潤 沒錢投資轉型研發
員工也就低薪 要死不活
再精確回答問題如下
1:這是當然的 看錢說話
像代理一個品牌 畫大餅沒有用
直接一年銷貨多少
例如一億 十億 預繳保證金
12個月支票先行開出
每月就先兌現一張
時間到就出貨
金額越大 折扣就大
這樣才有誘因
沒有銷售能力 做甚麼經銷
工廠每天開門 就要付錢
無法計畫性生產 就是喝西北風
有一大堆經銷商 沒有戰力的兵是沒有用的
除非是要插旗 做地方技術性的安裝服務
否則沒有存在的必要
只是徒增困擾
有人下單 才叫貨
是網路時代 適合的買空賣空
賺些差價就跑
也就是削價競爭的濫觴
既然這樣
這種事你們行銷部門自己做就好
也無再有經銷的必要
因為庫存壓力就在你們這邊
2:網路定價誰要賺多少 不是你們該去操心的
因為幾百家 每家成本不一
我資本粗 有通路 寧願買多來降折扣
小店家 傳統思維 還是老樣 也無競爭力
只是拖著
再來別家也在做
有能力的經銷商 隨時可以跳槽
也可同時每家商品都賣
包山包海 一站購足
所以把能力強的客情顧好
才是重點!
跳過去 就成為你們的敵人
網家去年營業額三百多億
卻虧了十七億多
台灣最愛去 要繳費的賣場
去年光靠自有品牌
全球就賣了一兆一千多億
魔鬼就藏在細節
做生意的手法
獲利運轉模式
虧損或獲利的原因
都要去觀察找出
能琢磨出蹊蹺
也就是投資
能長期獲勝的關鍵~










英國有許多百年老店 甚至幾百年老店
我都會一一拜訪
所以太太小孩有福了
穿著皮大衣 長風衣
輕龐克 而溶入場景
歲月刻畫
能一直前進
就是引領潮流的那個 潮
這裡一雙老爹運動鞋三萬元起跳
還有紀念百年前 因戰役而殉職的員工
這只是冰山的一角
不夠獨特的商品
無法通過採購的把關
能仔細品味 所有的細節
亦是 人生幸福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