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faloVan wrote:
郭台銘的策略似乎是把...(恕刪)
b大講的很好 老郭的策略就是把代工廠整個系列集中在鴻海集團裡面
等於說只要有品牌大廠下單 鴻海可以幫你搞定所有的零組件到組裝完成
通通可以在我鴻海搞定 這對於品牌大廠來說省的成本也更有整合時效性
鴻海就從中獲取所謂的濃縮利潤 但在景氣好的時候鴻海吃香但在原物料和
經濟情況不明的今天 鴻海這個策略未必是最佳策略
鴻海跟三星 三星比鴻海更了解 有強大的品牌效應獲得的獲利比單純OEM更有毛利可言
但前提要養一群懂的行銷的團隊 懂的行銷石頭也可以變成白花花的鈔票
個人淺見 台灣可以到這個地步已經非常的不錯了 但是目前找不到下一個30年產業目標
的確讓人感到岌岌可危 趕快多存點草紙吧
這是我75年次的小小看法 請各位前輩多多指教
無心戀棧 wrote:
鴻海跟三星 三星比鴻海更了解 有強大的品牌效應獲得的獲利比單純OEM更有毛利可言
但前提要養一群懂的行銷的團隊 懂的行銷石頭也可以變成白花花的鈔票
個人淺見 台灣可以到這個地步已經非常的不錯了 但是目前找不到下一個30年產業目標
最上面的頭還是最重要的
以前當所有晶片公司都避開跟intel競爭,而是找夾縫中生存時
王雪紅卻創立威盛要跟intel一決高下
在2005年時,當宏達電代工最賺錢的時候
周永明卻選擇要自創品牌
老闆的guts和遠見決定了公司的格局
在發展成長過程難免會跌跌撞撞
但能勇敢去追求夢想,挑戰不確定的未知,甚至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
這種人格特質才會讓公司真正有機會碰觸到夢想
巴菲特選擇投資比亞迪王傳福的小公司而不是郭台銘的大帝國
我想理由之一應該也是如此
他說王傳福是愛迪生和亨利福特的綜合體
比亞迪近年來跌了一大跤
股票又跌回原點
但這種人格只會越挫越勇
哪天他的成就如果取代了現在的toyota
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其實台灣的代工一直在困境中尋求轉型
以前1980年代的大同聲寶這類的家電業者很早就從製造脫困跨到銷售
燦坤以前也是靠咖啡機和小家電的設計和代工製造而出名
後來才轉變成電子產品的大賣場
代工轉型到另一種代工模式或許還可以茍延殘喘一陣子
但遲早還是要走品牌之路
每一次的危機和困境都是一個機會
會讓你更看的清楚未來的方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