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船舶、貨物、港口及其它方面的種種原因,使得船方在運輸貨物時增加費用開支或蒙受經濟損失,船方為補償這些開支或損失,除基本費率外,規定另外收取的費用,就叫附加費(Surcharge或Additional)。
附加費種類繁多,而且隨著一些情況的改變,會取消或制訂新的附加費。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附加費類別:
1、燃油附加費(Bunker Surcharge or Bunker Adjustment Factor , 縮寫是BAF)
2、貨幣貶值附加費(Devaluation Surcharge or Currency Adjustment Factor , 縮寫是CAF)
3、繞航附加費 (Deviation Surcharge)
4、蘇伊士運河附加費 (Suez Canal Surcharge)
5、轉船附加費 (Transhipment Surcharge)
6、直航附加費 (Direct Additional)
7、港口附加費 (Port Surcharge)
8、港口擁擠附加費 (Port Congestion Surcharge)
9、超重附加費 (Heavy-Lift Additional)
10、超長附加費 (Long Length Additional)
..
13、冰凍附加費 (Ice Surcharge)
14、選擇卸貨港附加費 (Optional Fees or Optional Additional)
15、變更卸貨港附加費 (Alteration Charge)
..........................
本文是對目前已有的較常用的海運附加費稍加整理,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海運附加費(免得被坑了)。
1、碼頭操作費THC. ...
2、原產地收貨費ORC. ...
3、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GRI. ...
4、貨櫃不平衡附加費CIC. ...
5、緊急燃油附加費EBS. ...
6、燃油附加費FAF. ...
7、貨幣貶值附加費CAF. ...
8、
............................
有一家跑歐洲線 2月1號 每櫃再漲 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GRI 1000美元 我是外行 航運熱 賺點小錢 長點知識
面板怎樣算 真的不知道
2021-01-01 02:43經濟日報 記者蕭君暉、吳凱中/台北報導
零組件、運費、新台幣匯率「三漲」,組裝廠飽受成本三重苦,漲價壓力鍋終於炸開。市場傳出,電腦代工廠醞釀今年調漲代工費,全球筆電製造龍頭廣達(2382)證實,計畫向客戶反映成本上升,開了漲價第一槍。
據了解,鴻海集團內部也考慮因應成本,調漲部分產品代工價格,但鴻海對此不予評論。據了解,和碩也在評估反映成本,但同樣不回應此議題。
廣達表示,2021年第1季需求仍然非常強勁,2021農曆年期間希望生產線「加班、加錢、加料」生產,應付客戶出貨需求。
廣達是筆電組裝龍頭,去年出貨目標6,000萬台筆電,穩坐全球筆電代工一哥寶座,目前在手訂單看到今年上半年,預料2021全年出貨量勢必超過6,000萬台。
業界人士指出,近期各種零組件價格上漲,運費也節節高,目前是客戶負擔產品運費,但零組件出貨到代工廠的運費是代工廠負擔。此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強勁升值,對以美元為報價的代工廠有很大壓力,隨著美國政府不斷印鈔票,近期批准新的紓困計畫,美元弱勢、代工廠成本壓力也增加。
對於調漲代工價格,仁寶、緯創、英業達大多釋出不調漲訊息。緯創表示,不評論代工價格,但零組件有的是客戶採購,有的是緯創採購,每個客戶狀況不一樣。
鴻海、和碩對此不予評論。據了解,和碩、鴻海內部因應零組件、新台幣升值等壓力,確實有考量調漲部分產品代工費用,惟目前未有最終定案。
廣達2020年11月營收1,028.76億元,月增13.9%,年減5.4%,累計前11月營收為9,810.43億元,年增4.7%,預料2020年全年營收將輕鬆突破兆元大關。2020年11月筆電出貨660萬台,再度刷新9月640萬台紀錄,創下新高。
小小鈞鈞 wrote:我看了幾大媒體報導, Witsview現在的主打的主題曲是 下半年將開始進入供過於求循環週期, 至於三星關不關廠,在witsview 眼裡只是 小菜插曲.
專騙搞不清楚狀況的散(恕刪)
這是很嚴重的指控. 市場的預期心理,會造成報價大漲 或大跌.
就像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 不管颱風最後有沒有登台, 市場的預期心理,都會先造成消費者 和 中盤商 供需急轉 ,菜價大幅波動.
如果,下游品牌和代工廠 聽信研調預測, 就會開始砍單,減少拉貨清庫存, 需求會雪崩式下降,報價跟隨下跌.
如果,禿鷹信以為真, 就像信心大增,多忍耐幾個月,不願回補空單,甚至加碼幾十萬張空單,空到滿水位.
如果,投信 和 外資信以為真,就會開始減碼 甚至 出清持股,造成股價重挫.
但一刀兩面刃, 用正面來想, 面板廠若聽信研調預測,就會開始停止擴產,甚至減產拉抬報價.
TCL很怕 惠科這些二線業者擴產來搶單, TCL早在10月就對外放出假消息,恐嚇二線業者,面板 報價在12月會止漲開始走軟下跌.
供過於求的預期心理 是一刀兩面刃.
彭董過去幾年不斷公開喊出,供過於求是產業未來常態...一方面打壓到股價,一方面也恐嚇同業不要再擴產.
去年Q3,各家面板廠都相信研調預測,未來幾年供過於求已經無解, 三星和LGD去年就逐步關廠,
大陸BOE 和 TCL 也開始減產準備過冬,導致今年1月時,報價回升,但3月不幸遇到全球疫情爆發,研調和外資又 錯誤 預測 疫情期間全球需求會大減, 報價才反轉下跌.
3月中時,外資 摩根大通給群創的未來一年合理目標價$4.8,友達$5.4
3月新聞, 外資看雙虎 目標價砍到「驚天」新低價
理由1:
40億人口的新興國家,過去一年的經濟和消費力受疫情封城和全球旅遊觀光財停止的打擊, 等疫苗問世,下半年就業,旅遊復甦,各國政府會推出強力刺激經濟消費的補貼, 新興國家遞延累積一年多的消費,將會報復性大爆發.
理由2:
韓國退出,大陸業者整併, BOE 和 TCL 獨大壟斷, 台灣業者無力威脅, 只剩 空手套白狼的惠科 還虎視眈眈,想搶占市場. BOE 和 TCL不須像過去幾年,靠低價搶單,來爭奪韓國的市佔率.
理由3:
大陸國家新戰略是全力補貼,搶救半導體產業, 大陸面板廠失去關愛,沒了幾千億補貼,無法承擔新廠的鉅額折舊費用. 就算報價大漲,也無法再像過去一口氣籌建10幾座新廠.
理由4:
我再想想....
=============
不利的理由則是
1: 歐美富裕國家,去年買了太多 NB 和 TV ,過度提前消費, 等疫情結束後, 需求會大減. 今年東奧就算舉辦,也無法再刺激歐美採購更多 NB 和 TV.要等三年以後的換機潮再現. 那時,友達集團 富采投控的 micro LED 低價化,歐美改買 uLED 產品, LCD 需求又會大減.
2. 東奧在 7月舉辦,那時 新興國家 經濟剛要恢復, 還無力消費昂貴的TV.
3. 研調做出 供國於求的推論 ,三人成虎,不論最後是真是假,都已經嚴重打擊市場信心,.
pqaf wrote:
我看了幾大媒體報導,(恕刪)
股價一時的起起伏伏,真的不要太在意, 早就預估空軍禿鷹會出來反撲的, 抓到空頭機會,大量放出利空的訊息,甚至買通記者媒體寫一些不實誇大的預測。我們公司marcom的部門, 就經常在幹這種勾當, 只是和禿鷹不同, 空頭禿鷹是看衰, marcom部門是誇大公司前景多好多好......
財務面的訊息,我不會知道太多。但出貨和產量的訊息, 我是可以清楚知道的, 出貨量和報價的合約,是每季談的。2021年的1月和2月和2020Q4的產量差異不大,3月的量會多約一成,價格我看不到。至於2021全年預估產量是樂觀的,所以歲修的時間就遲遲未定,也被要求要縮短時間, 靜待通知, 這是和往年不一樣的地方。
我本就預計規劃2021年三月退休, 之後也不會知道公司太多的訊息,不過還是有財報這種東西可以知道產業的概况,財報就是公司的照妖鏡, 每月和每季都要出來面對的。財報也可以叫看衰的空頭禿鷹和分析師及記者閉嘴! 也可以叫我們這些樂觀的股民生氣和失望。
我喜歡甄子丹,在追龍的角色跛豪, 常說的一句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又有誰可以預知covid-19突然間改變了面板的生態呢? 基本上,我們這裡大部分都是平均在10元以下的投資者,早己立於不敗之地, 錢賺多了,花的完嗎?
人的生命很無常的,有的時候說走就走, 回頭看2020年,走了好多人.....





大陸小廠,撿破爛,你丟我撿, 花了280億台幣,檢了一堆破舊的 G5 設備. 韓國G5很多年前已經淘汰拆除了, 大陸小廠花了很多年才廢物再生.
==============
河南首個面板項目 華銳光電正式點亮
河南省首家液晶顯示面板生產製造企業——華銳光電五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項目正式點亮。華銳光電作為河南省首家液晶顯示面板生產製造企業,位於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南部高端製造業集聚區,一期建設面積34.17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68億元。集電子產品、通訊產品、數碼產品技術研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其引進的韓國TFT-LCD液晶面板生產線,以a-Si技術為核心,全力打造智能化系統,填補了河南省在新型顯示產業領域的空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