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由美國聯準會啟動的升息潮來了,銀行主管說,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搶外幣存款。(本報系資料庫)
2021/12/17 23:06:27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
明年由美國聯準會啟動的升息潮來了,銀行主管說,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搶外幣存款,因為美國升息後,各銀行手上的外幣存款,可以立刻轉做外幣放款、投資外幣資產、或做同業拆借,3大資金用途有助提升利差和投資收益。
行庫主管說,當美國升息一碼,外幣放款升息速度、和幅度都會遠高於外幣存款,換言之,外幣放款會立刻收益,擴大利差。
該主管也說,各銀行提前吸收外幣存款,有二大好處,一是因外幣定存利率低且都是固定利率,提前搶外幣存款、可鎖定資金成本。目前美元一年期定存息僅0.22%。
二是,可藉由擴大總存款分母,緩解各銀行不動產放款壓力。依《銀行法》72-2條規定,銀行不動產放款以存款總額及金融債30%為限,一旦擴增存款,銀行就可緩解不動產放款恐瀕臨法定上限的壓力。
據金管會到10月底統計,全體國銀外幣存款餘額已達11兆6,078億元,創下史上新高,較去年同期年成長10%。
其中仍以兆豐銀擁有1.103兆元部位最龐大、年增3.7%,穩居「外幣存款王」,被法人圈點名為升息受惠股,反映在兆豐銀近期股價也一路走揚,昨(17日)兆豐金(2886)收35.9元,大漲0.84%。
外幣存款第二大是中信銀,10月底外幣存款餘額達9,835.4億元、年增6.83%,玉山銀外幣存款餘額9,035.5億元、年增率11.78%。
值得一提的是,北富銀在去年8月超車台銀後,就穩居外存第四大,10月底外幣存款餘額也達8,982.5億元、年增率達33%,緊追玉山銀;今年初第一銀也氣走台銀,10月底外存餘額8,196億元、年增23%居老五。
2021-12-20 02:08 經濟日報 / 記者廖珮君、夏淑賢、吳凱中/台北報導
英業達(2356)子公司英穩達日前聲請破產,銀行踩雷苦吞呆帳,不滿英業達「甩鍋」拚自救,七家債權銀行上周五(17日)全數發出存證信函給英業達與英穩達,要求英業達身為英穩達董事與大股東,須履行支持函承諾負起責任,限期兩周內英業達出面與債權銀行會商善後。
債權銀行也擬提案銀行公會,建立業界共識圍堵英業達這類罔顧支持函責任的企業行為,以免英業達利用銀行競爭關係,「A銀行不借款就找B銀行」,希望透過公會協調,建立銀行業針對企業出具支持函協助轉投資公司貸款的類型,萬一甩鍋不理時的一致對策。
英穩達的七家債權銀行為兆豐銀、華銀、台銀、土銀、彰銀、台北富邦銀與中信銀,雖然英穩達並非聯貸,而是由各銀行自貸,但之前債務協商即由兆豐銀領銜債權銀行同意展延,英穩達破產,兆豐銀貸款餘額6億元成最大債權銀行,因此兆豐銀日前串聯其餘六銀行共商對策,並率先發出存證信函給英業達與英穩達,其他債權銀行也陸續在上周三至周五間跟進,要聯手逼英業達站出來面對,不能「許了承諾不兌現,發支持函不支持」。
對此,英業達指出,瞭解並尊重其處理程序,公司也會積極採取各項因應作為期待可有效降低雙方分歧,解決問題。
一家債權銀行高層就直言,雖然支持函(letter of support)不具法律效力,但是企業發LOS幫子公司貸款,出事了卻完全不管的,「頭一次碰到」。況且英穩達財務不穩時,2020年4月申請債務協商,各家債權銀行都是基於英業達繼續出具支持函,承諾支持英穩達繼續經營,才會同意英穩達債務展延,但債務展延屆期英業達卻放手任由英穩達聲請破產,債權銀行無法接受。
債權銀行指出,發出存證信函要英業達與英穩達一起和銀行會商,如未獲英業達善意回應,下一步就是採取法律動作。
經與律師研議後,不論LOS法律效力如何,英業達身為英穩達的法人董事,因此依照公司法與民法,都可以追究其應負的公司負責人與股東責任,向其求償。
...............
如果 年底前 有解決方案 似可暫不必列呆帳
vul34622 wrote:
英穩達聲請破產 七銀...(恕刪)
英業達5億美元聯貸 成銀行談判籌碼
經濟日報2021/12/19 23:10
經濟日報 記者廖珮君、夏淑賢/台北報導 英業達(2356)子公司英穩達破產債留銀行,銀行可能從英業達本身的5億美元聯貸案下手,趁明年英業達5億美元聯貸的續期談判,要求英業達落實其對英穩達支持函的承諾,做為其放款5P中的誠信評量,連動續貸條件。由於該聯貸案主力行庫與英穩達貸款行重疊,因此這筆聯貸成為銀行逼英業達負責的關鍵。 英業達去年10月辦理5億美元銀行聯貸,由華南銀行主辦,其他參貸行有12家,與英穩達貸款行重疊的除了華銀,還有台銀、土銀、彰銀、兆豐銀。 一家行庫主管就直言,如果沒有這筆聯貸案在手,恐怕光是發存證信函,英業達也可能以「拖」字訣對付,畢竟真的打官司曠日廢時,恐怕不會比這筆聯貸談判續期快。
東風裕隆倒帳 國銀損失32億
工商時報 朱漢崙東風裕隆月前進入破產重整,台資銀行11、12月著手增加提存,金融圈人士透露,包括一銀、兆豐、華銀以及遠東銀行,均已在11月增加提存,整個台資銀行的債權部位約1.17億美元,等值約新台幣32億元,大陸的中國銀行曝險則約1.02億人民幣。據悉,行庫先前已有向東風裕隆要求增提大陸廠房作為擔保品,但能處分的金額相當有限,因此相關行庫直接在11月展開提存。
金融業者指出,東風裕隆借款有台灣裕隆集團和大陸東風汽車各自開立的支持函,但兩大集團的支持函都失效,使得現在「支持函」在金融業者的口中已戲稱為「安慰函」(缺乏實質效力)。而先前英業達旗下英穩達也是如此,使得大型行庫董事會示警大股東開立「支持函」的授信案,並使「支持函」成為各大行庫的董事會、常董會近半個月以來最「熱門」的話題。
據指出,上周已有至少三家以上的銀行董事會,與會董事對於「支持函」授信案熱烈討論,其中,也包括並未踩到英穩達或是東風裕隆行庫的董事會,亦有官派董事在會中警告未來要特別小心這類授信案。
據悉,在多家行庫董事會上,官派董事在會中直接示警行庫授信部門對於由大股東開立「支持函」的授信案不僅要特別警覺,同時應直接要求大股東出面作連保人,或增加擔保品,來取代開立支持函,換言之,支持函已完全失靈。
大股東開了支持函,出了事卻並未負責,令大型行庫非常感冒。據指出,已有行庫對英業達準備採取調高利率的行動。公股金融圈人士透露,英業達目前在整個銀行體系有超過300億元的債權部位,現在有踩到英穩達部位的銀行,除了研議提出法律訴訟,也已下達指令由海外分行出面了解國外對於這種母公司旗下子公司破產倒閉,但母公司未出面負責,是否連帶使母公司信評遭降、銀行進而對該母公司提高利率的作法。
KELLY8116 wrote:
https://ctee...(恕刪)
公司向銀行借款鐵定要抵押,抵押不足時就要求大股東站出來支持。大股東不可能拿自身的財產作抵押,也不會做連帶保證人。銀行也知道這點,於是就退而求其次,只要求大股東提供一種函件,內容大致是支持子公司業務,了解子公司向銀行借款之事實並在借款期間不會減少持股,若要轉讓持股定會通知銀行等等事項。
銀行為求業績及較優利率,就將母公司額度撥出部分給這家公司。銀行端總信用額度不變,而子公司可貸款使業務推展順利。這種函件英文叫Letter of Comfort, 或稱 Letter of Awareness,或稱Letter of Confirmation.
中文要翻成支持函,安慰函,認知函,或確認函都可以,其實意思都一樣,都沒有連帶債務保證之意。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
東風裕隆燙手山芋有望解決 裕隆大陸製造全脫身
文|曹以斌 攝影|林育緯
嚴陳莉蓮解決自主品牌納智捷的問題,一口氣打消244億虧損後,外界都聚焦關心大陸東風裕隆汽車的下一步。(本刊資料照)
該來的總是會來,外界關注已久的裕隆轉投資大陸東風裕隆汽車(簡稱東裕製造),3日晚間裕隆發布重大訊息,宣布轉投資東裕製造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聲請預重整,由浙江省杭州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同意受理;裕隆強調,開發納智捷自主品牌車,及投資大陸東裕的相關損失,都已在2019年底的財報一次認列244億元減損打消,此一發展對於公司的損益與金流均無影響。
雖然2年前,裕隆大家長嚴陳莉蓮為了解決自主品牌納智捷的問題,一口氣打消244億虧損,但外界都關心,事關大陸事業最重要的一塊,與大陸東風汽車合資的大陸東風裕隆汽車(東裕製造)接下來究竟何去何從?
3日終於有了結果,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家公司合資的東裕製造已經獲准預重整,也就是準備開始重整的意思。「這也意味東裕製造已經出現願意接手的潛在買家,未來不必走向破產清算的最糟結果。」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大陸事業最後一個包袱解決,裕隆母體也終於結束大陸汽車製造事業,未來則將更聚焦於與鴻海合作的電動車等新事業發展。」
裕隆主管表示,受到大陸汽車市場競爭環境激烈的影響,東風裕隆股東雙方一直都積極尋找策略性投資夥伴。經過各方努力,及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之下,東風裕隆已取得杭州地方法院受理東風裕隆預重整聲請的通知,後續東風裕隆將透過預重整的法定程序進行策略、資本及債務重組,為東風裕隆引進策略夥伴的資源,以利公司進一步的發展。
東風裕隆製造是2010年底,由已逝裕隆大家長嚴凱泰決定與大陸東風集團合資成立,並於杭州蕭山建立生產線製造納智捷品牌汽車,第一期投資金額達15.5億元,建立年產能12萬台的產線,隨後雙方又成立東風裕隆銷售公司負責大陸市場經營與銷售。
雖然初期納智捷品牌汽車在大陸銷量不錯,年銷量曾一度高達6萬台,並達到損益兩平,但隨著越來越多品牌以合資方式進軍大陸,加上大陸本土品牌崛起,使得競爭越加激烈,納智捷銷售也一路下滑,虧損也跟著擴大。
隨著嚴凱泰因病過世,臨危受命接棒的嚴陳莉蓮也開始對裕隆集團進行大規模重整與改造,2019年決定讓東裕製造停產,2020年讓庫存車消化完畢後退出大陸市場。
其中,負責銷售的東裕銷售在去年11月被債權人聲請破產清算,獲地法院裁定受理。由於東風裕隆製造是由兩大股東合資,在雙方對增資意見無法達成共識,又因大陸規定外資不得持有車廠過半持股下,也讓東裕製造問題無法徹底解決,就算2年前裕隆決定打消244億巨額虧損,但東裕製造的未來仍懸於未知。終於這次兩大股東達成共識,願意解決東裕製造問題,透過預重整手法,可以出售給當地潛在買家,也讓裕隆得以從大陸虧損的泥淖中完全脫身。
................
支持函 安慰函 認知函,確認函
靜候 利空落底 才是買股票的好時機 幾年前的慶富造船案 銀行聯貸最大虧損125億 一銀受害最大 不都挺過來了
20 30 億 聯貸 都還可以接受
內文搜尋

X
X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