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7629 wrote:
同意您說的夢想與現實往往是背地而馳的,所以先求溫飽才是大家的目標吧,那台灣這些尚未找到工作的新鮮人到底是為了堅持夢想才沒有工作還是不願向現實低頭才沒有工作呢?如果直銷可以月入百萬我想應該大部份的人都想做吧,那如果只有月入一萬時又會有多少人想做呢?所以真的不是沒有工作可以做,只是每個人對於自我陶醉的優越感有多嚴重放不放的下而已!
重點一直是未來,或者說是前景,希望。
自我陶醉的優越感?? 我看不出來揹著學貸的年輕人有甚麼好自我陶醉外加優越感的?以台灣為例,更多人選擇到台北工作,高唱台北不是我的家又砸吉他的,他們也有優越感嗎?
畢竟在出門在外又寄人籬下的,比住家裡的除了多少被忽略或歧視之外,肩上還要多負擔生活費房租等成本。
恰巧看到彭明輝的文章,引用一部分:
現代台灣青年,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如此「草莓」嗎?清大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在自己的部落格替年輕人抱不平,他認為許多「上一代」的人習慣拿自身年輕時的狀況做為例子,質問年輕人:「我們年輕時當黑手、水電工、廚房小工都願意,你們現在為什麼不願意?」卻忽略了社會背景的差異性。
三十年前沒有大賣場與全國電子,水電工出師以後,可以自己當老闆開水電行或電器行。三十年前沒有像現在龐大的餐飲集團,房價也沒有被前輩炒得這麼離譜,當廚師或服務生,同樣熬久了就能出頭。
關鍵在於,以前的社會「只要努力,最後就會成功」,愛拼就會贏,大家當然願意吃苦;但是四、五年級在這幾十年內佔據了最豐厚的利潤,把房價炒得飛上了天,年輕人根本看不到未來,怎麼可能願意為了一輩子當奴工而吃苦?
年輕人不是不願吃苦,從台灣到澳洲打工的人數倍增就可見一斑;要他們當農夫、當屠夫、做苦工都不怕,只要投資能有收穫,或者看得見未來,誰都願意吃苦。
PS:我並不認同所謂【四、五年級在這幾十年內佔據了最豐厚的利潤】這個論點。只是想說說離鄉背井的心情。
以上。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