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

已經進入空頭市場(10/18)


馬提 wrote:
我不知道三星未來走勢...(恕刪)



你的這些話,真的非常非常的認同
說的太好了!
講出台灣現況

馬提 wrote:


agfa_color wrote:
您覺得佔全韓國GDP20%的這家三星集團未來的走勢如何?
台灣有沒有可能出一間可以與之抗衡的企業??
謝謝您




我不知道三星未來走勢

科技業的變動很快
我覺得很難去猜測幾年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巴菲特目前為止也只投資一家電子科技公司
就是比亞迪
但他投資的並不是比亞迪這家公司的電池、太陽能或者汽車業
而是王傳福這個天才
我覺得這是可以去思考的方向

我在考慮未來的投資時
除了權值股考量外
幾乎是跳過台灣的電子業
理由很簡單
現在很多都是只賺3%
台幣前一陣子隨便升值個1.5%
電子業就陷入困境
毛利太低的情況下
未來電子業一定要轉型
台灣人突然發現吃這麼賺錢的蘋果,竟然只吃蘋果最小的屑屑
美國人賺50%,台灣人賺0.5%
差別不是技術
是觀念
我前面提過大陸人很早就知道一流的企業要搞規格,二流的搞品牌,三流的搞製造
台灣現在就是要從三流跨到二流

台灣經濟發展是從對日抗戰後
日本人離開後,利用那些搬不走的舊廠房和設備
從農產品加工業開始
一開始就是做出口而不是給島內的人自己用
因為國民黨要籌打回大陸的軍事錢
這模式就一直延續下去
1950~1970什麼都代工
雨傘王國、帽子、自行車、玩具王國....
這時候的台灣、家庭就是代工
台灣代工了一大堆傳統產品
外國人用的一大堆東西上面都印著MIT
1980之後十大建設,成立科學園區開始搞高科技
台灣又開始成為電子王國
全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和電子零件生產代工
幾十年來,其實觀念一點都沒變,只是產品的差異

代工的缺點這幾年來我們看的很清楚
賺的是血汗錢
工作比人家辛苦
錢賺的還比人家少很多
歐美跌時,台灣跌更多
美國金融風暴可以讓全世界最大的晶圓代工台積電放無薪假
台灣這60年來除了生產的產品不同外
整個結構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以代工出口為產業的基礎
已經將代工搞到全世界最大還賺不到什麼錢時
就是已經到了該轉型的時刻

前天郭台銘說要在中科搞一個機器人王國
這是什麼?
其實還是代工
只是把生產方式大量的自動化
本質上還是沒有改變
林百里說恨台大沒有教導創意
台灣缺的不是技術
是觀念

郭台銘認為台灣沒有環境搞品牌
我並不這樣認為
但品牌的建立的確是需要打破一些傳統思維的
例如台灣人為什麼能搞代工?
有很大因素是台灣人節省和樸實的價值觀
所以我們台灣人做生意靠的就是比別人低的價錢在競爭
別人開5元,我3元就能做
我節省成本,辛苦一點,賺少一點
單子就被我搶來
這是台灣人從戰後沒錢又缺乏物資的環境下所傳承下來的生存之道
但搞品牌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瑞士人賣的高級手錶是什麼?
其實就是咕咕鐘
瑞士人很厲害吧,能把同樣一個東西包裝成價值高出幾千幾萬倍
怎麼樣把咕咕鐘轉型為全世界大家都夢想要的高級錶?
有記者問某家瑞士高級錶的老闆
你們瑞士人一隻高級錶賣30萬、50萬,成本卻不到1、2萬,你們賺翻了吧
他回說,但是我們的錢都是花在說服你相信這是高級錶上

這種觀念就不是台灣人的天性
我們會覺得這是在騙人
一個100塊的東西,台灣人想的是賣人家70塊是在幫助人
但賣1000塊就是黑心商人
所以這種良心讓台灣人做不了真正的好品牌

你買一台雙B開
是為了什麼?
安全也好,操控也好
我們真正沒說的就是那種感覺
你開了感覺更有自信,讓人家看的起,想讓人家知道你有本事
我們要的是這個
女生買LV也不是因為比較耐用或品質比較好
這種理由只是怕在保守社會被貼上虛榮標籤
iphone最大價值不是在產品上
大學生拿iphone是要他的同學覺得他很屌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在產品的製造上
是在那看不到的人性感覺上
要搞全世界最好的品牌,不能再用低價搶市的觀念
而是要了解價值是什麼

品牌和製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跟整個社會的風氣與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
代工陷入困境就會逼你去走品牌
宏達電以前也是代工
但老闆有遠見比較早看出這一點就提早做了或者說賭了
未來台灣會有更多企業走這條路
我認為不會像是韓國那種扶植出一家特大企業那樣
也沒有必要如此
而是眾多品牌獨自嘗試打拼出來

謝謝馬大的指點..
小弟聽來真如醍醐灌頂..謝謝

agfa_color wrote:
謝謝馬大的指點..小...(恕刪)

宏觀
馬大的文章有參考性,是宏觀的,更提供了思考上的許多刺激點,所以我也喜歡看他的文章。

iiisuck wrote:
馬大的文章有參考性,...(恕刪)

同意+1
只是很多徵兆顯示明年大陸的經濟不會太好吧??
且大多數大陸的年青人都想要選總統, 10多年後等一胎化那些人掌權後
應有一些動盪才是
我相信那波動盪完, 二岸才能真正統一, 那時大中華經濟圈才會真正強大吧.
馬大的大觀念是沒錯的.但是我也不覺得代工的整體策略會有什麼錯誤,這世界最後的分工還是會很細的.宏達電的成功或是這幾年是可以的.但是沒有一個穩定的內需市場來支撐也是沒用.大品牌通常也只能在有強大的內需市場做支援才容易百年成功.不然也是很容易曇花一現.台灣本來就是身處一個內需市場極小的島國.但是如果能把代工的產發揮的好.能夠在技術上或是產業的敏感度上能跟隨著這些國際品牌大廠的腳步.也未償不是一個生存之道.這些品牌大廠或許實有更替.但是最後還是得更台灣的代工廠打交道的.
harrison_cheng wrote:
...如果能把代工的產發揮的好.能夠在技術上或是產業的敏感度上能跟隨著這些國際品牌大廠的腳步.也未償不是一個生存之道.這些品牌大廠或許實有更替.但是最後還是得更台灣的代工廠打交道的.


您這樣講也是沒錯
但是前提是被壓縮到極致的利潤
這社會也缺不了掃廁所倒垃圾的人
但是給她們的報酬怎樣也高不到哪去
(無意冒犯/貶低從事這些工作的人
只是表述我看到的社會現實)

在下在EMS大廠做過成本管理和報價
對於代工業利潤日益稀薄甚有感觸
大部分電子產品對於生產技術及工藝要求並不高
或者說大部分代工廠技術水平其實差異有限
鴻海整天說她們模具多強多厲害
但你知道她們價格比別人貴多少嗎
不是每個產品都需要高品質的模具
像APPLE那樣的公司和產品畢竟算少數
而且再怎麼挑剔也不能讓代工廠做不出來
她最終還是得進入市場且要占有份額

大部分代工廠商還是在拼價格
靠的就是擠壓成本的功夫
100塊錢的產品給妳2塊錢的工錢
扣掉成本剩幾毛錢
再怎麼擠也跑不出那2塊錢
吃不飽餓不死
遇到成本上升或匯率波動還要賠錢
最慘的是
實際量產出貨的量如果遠不如預期
多的人力&產能變成負擔也不敢找客戶要補償
許許多多的風險其實應該和客戶適度共同承擔
但是在過度競爭下只能自求多福

所以我認同馬大這段話: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在產品的製造上
是在那看不到的人性感覺上
要搞全世界最好的品牌,不能再用低價搶市的觀念
而是要了解價值是什麼










代工是條不歸路,這些企業做到後來還是得轉型。

鴻海也意識到這點,所以也開始積極布局通路這塊市場了。

iiisuck wrote:
代工是條不歸路,這些企業做到後來還是得轉型。

鴻海也意識到這點,所以也開始積極布局通路這塊市場了。...(恕刪)



郭台銘的策略似乎是把通路當作代工製造的延伸
我猜他最後還是用殺價那老招
最終目的還是鞏固代工業務

當鴻海一路從連接器做到機殼再到主板再到系統
他的策略是賺零組件/機殼/主板的錢
系統組裝半買半送甚是賠錢做都沒關係
他只是要用系統綁住零組件的生意
對於品牌廠供應鏈來說 如果系統訂單給鴻海零組件卻分散是不經濟的
甚至鴻海後來去搞面板應該也是基於這個主軸:用面板鞏固系統單(零組件)
(現在奇美電賠得這麼慘不知道有沒有超出郭的預期??)

現在搞通路估計也差不多 仍然是要鞏固代工製造這塊
畢竟鴻海最大的投資還是在這部分
不過他的通路布局實在是亂 像是散槍打鳥般沒有方向

賽博數碼
飛虎樂購
萬馬奔騰
量販大賣場(與賽德龍合作)

主軸是什麼實在看不出來,只讓人覺得他在閃躲國美&蘇寧

各位知道萬馬奔騰是怎樣的模式嗎
它是在富士康內部找一些優秀大陸幹部回老家創業開店
公司提供部分資金援助及創業培訓等支持
這些人有的搞模具的有的是製造的有的是工程
==>>全.都.是.工.廠.裡.的.
這些放出去的馬在我看來比較像是誤入森林的小綿羊
能否從野狼的口中逃脫都很有問題

說來說去郭董的思維還是圍繞在代工製造
這沒有什麼對錯,這是他的選擇...

希臘總理意外舉辦歐盟金援公投 引辭職違約風險 外界狂罵

希臘人頭殼壞掉了嗎?連其他國家要給自己的國家紓困都要公投?這是三小?

債權人願意給債務人減半債務,只要債務人能夠將自己的經濟搞好,少花錢,多賺錢,結果是債務人還要考慮再三,這是怎樣?

我看這個國家直接給他滅亡,人民才會覺悟。
  • 19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