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也有黯淡無光的時候。4月下旬,不堪虧損的太陽能廠益通,宣布退出太陽能事業。台灣昔日的股王,股價高峰時曾達1205元,現在只剩2.85元,跌到剩千分之二。
它,曾是台積電、聯電、台達電、英業達等大廠最有共識布局的產業。但十年來,台灣光是七大太陽能電池廠,累計虧損就超過660億元,若再加上上游太陽能多晶矽廠,台灣太陽能業虧損早已破 千億元。
弔詭的是,今年全球太陽能需求還在成長,預期新增併網量還將創下歷史新高。
「這產業,最早是歐洲公司出局,後來美國廠、日本廠也都出局了,所有曾經的世界第一都不見了。現在,台灣也要出局了。」昱晶前總經理、現任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說。
為什麼台灣跑得快、有技術、深信規模經濟,在這場賽局中反而成為敗因?商周團隊訪問4個該產業的總經理、董事長,梳理出這場十年警世錄。
益通董事長:
進來前不知道,進來後才知……是燙手山芋
股王益通的起落,其實是這產業最極致的縮影。
時間回到2011年。1月27日一場晚宴上,有科技業「小孟嘗」之稱的英業達會長葉國一拍板,確定該公司以每股22元、總價50億元的認購價,從鴻海手中搶走太陽能廠益通的經營權,會場響起如雷的歡呼聲。
益通曾在2005到08年,連續4年每年賺逾一個股本,2006年掛牌上櫃,股價更一路衝到1205元,榮登股王。擁有好技術加上產業前景鮮明,讓益通創辦人、即當年的董事長吳世章,集媒體光環於一身,公司市值最高時達三百四十億元。
2011年,英業達購併益通,進去後卻發現,「問題比同業更複雜!」當年被英業達從聯電找來的現任益通董事長溫清章說:「有媒體用『燙手山芋』形容,我覺得滿符合的。」
先談產業基本挑戰。2006至08年間,市場前景大好。然而,太陽能上游材料多晶矽廠商,對擴產卻極為謹慎,導致在需求最「火」的年代,晶矽嚴重供不應求。
在誰能掌握料源,即能快速出貨的競爭邏輯下,包含益通在內的眾多電池廠,紛紛向上游材料廠,簽下少則5年、長則10年的長約,這些合約除了保價保量,還要求得預先付款。這種簽長約的概念,其實在半導體業很常見,如台積電也會跟材料商簽長約。
茂迪總經理葉正賢回憶,當年投資法人最關心的問題都是「公司最近有沒有簽長約的機會?」如果有,「隔天股價就咻的飆起來。」
2006年,原本要和茂迪簽訂長約的全球前五大矽材廠MEMC,因價格因素轉而和對岸的無錫尚德簽下60億美元的十年長約。「這個長約,讓尚德產能一舉超越茂迪,而茂迪則因為終止合約談判,股價連3天跌停。」葉正賢說。
元晶董事長: 矽原料最貴時1公斤 1000美元,現在是十塊!
只是,好光景不過3年,保障用的長約變成毒蘋果。
2009年,上游多晶矽產能逐漸開出,每年價格至少以20%幅度遞減,這些在手的高價長約,變成極沉重的成本負擔。
元晶董事長廖國榮回憶:「07年矽原料最貴的時候1公斤1000美元,你知道現在多少嗎?十塊(美元)!」
當時的太陽能廠商,一邊手握不合時宜的原料成本,一邊,還要應付前仆後繼的新進者。
這個行業,幾乎沒有進入門檻。若一座面板八代廠建廠投資是千億元起跳,DRAM產業每年的資本支出可高達500億元,相較下,太陽能產業在2006年前後,設一條電池生產線僅約3億5000萬元,而且設備廠還會提供技術。
違背台商過往競爭邏輯的挑戰,因此接二連三。
比如說,先進者優勢失靈,後進者反而比較佔便宜。
之後中國廠大量搶進,一出手就是最新設備。研調機構TrendForce分析師陳君盈解釋:「太陽能(電池)片的技術進步是在設備端,很多時候只要投資了,就可以產出更好的產品,這時當你不願意購買(新設備),就會落後。」
新舊設備效率可以差多少?葉正賢舉例,2010年買的設備,經過五年折舊後,殘值居然比2015年的全新設備還高。而且舊設備一天的產能若是3萬片,最新中國製的設備可以達到一天12萬片,等於高出3倍。
也就是說,好技術也沒用。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王孟傑指出,有別於半導體業每18個月的大躍進,太陽能產業並不存在跳躍式發展。「這時候只要有一個口袋很深的新進者,就可以馬上趕上競爭對手。」
就算你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比別人好,但在客戶眼裡,差異並不明顯,「買太陽能板的人會覺得越便宜越好。因為轉換效率高,我賣的電也不會變得比較貴。」王孟傑分析。
英業達進入益通後,就因此進退兩難。單2011年,居然就有六個長約要履行,「那時候一進來,才發現至少40億的預付款還沒付。」溫清章說。
更慘的是,2014年益通跟原創辦人吳世章爆發土地產權糾紛,官司一打5年,成為壓垮公司營運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有一大部分工廠是跟他租的,結果他反過來不承認租賃關係,」溫清章說,因為這樁官司,導致益通無法更新設備,生產效率不斷落後同業。「想做什麼調整都沒辦法做,就被卡在那裡,到現在5年了!」
茂迪總經理:
購併拚規模,說到底就是犯了「大頭症」
一個明明有前景的產業,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卻都失靈,益通停滯不前,更有資源者如茂迪,努力期望透過購併,希望做大規模經濟,但傷害卻更大。
「現在回頭看,當年茂迪購併聯景的決策是錯誤的,」茂迪總經理葉正賢反省2014年底,購併聯電旗下太陽能電池廠聯景光電的決定。「當時聯景可以順利賣給茂迪時,我估計他們是開了慶功宴。」
時任茂迪執行長的張秉衡曾分析,雙方會同意合併,原因之一是,太陽能產業的未來仍將維持每年兩位數成長;第二則是規模經濟與大者恆大是趨勢。
然而,大家卻輕忽了「太陽能產業和國家的電力政策相關,向來高度依賴政策支持,一旦處在政策變動期,需求瞬間下滑,產能規模越大的廠,受傷就越慘。」葉正賢說。
買了聯景後,茂迪的產能擴大5成,但才併進來沒幾個月,美國把台灣納入雙反對象後(編按:反補貼、反傾銷),茂迪的出海口嚴重受限,「哇!這麼大的產能在台灣,但我們成本這麼高,讓你走不出去,麻煩真的很大。」
2016年,茂迪虧損擴大4成達9億元,2017年,虧損又擴大到30億元。
「早在我們購併前,投資過旺能的台達電退出了,連投資茂迪的台積電,時任董事長張忠謀後來都說不再是策略投資,而是財務性投資。其實科技業老前輩都看到這行業不能玩了,我們卻還沒意識到,認為可以把別人的廠收下來,要把自己做更大,就是犯了『大頭症』,只好吞下後來所有苦果,包括虧損擴大⋯⋯。」
聯合再生執行長:
台灣不是不努力,但不能再執著於製造思維
一個還在成長的產業,先進投入者如德國龍頭QCells與全球第一大的中國尚德,都相繼破產。能存活的,多是新進者,願意以全新設備直接到當地國家設廠做生意,像東南亞市場正在崛起,中國許多業者如晶澳,又前進到東南亞。
去年,由3家太陽能廠新日光、昱晶和昇揚科合併組成的聯合再生能源,也淡出電池製造。眼見去年中、美、印等國陸續樹立新的關稅障礙,限制他國太陽能走入,益通更下決心結束這場複雜性在科技業居冠的戰爭。
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反省:「在中國廠進來前,我們努力的都是技術要更精進,投入研發做出差異化(提高轉換效率);要靠台灣最擅長的管理能力來降低成本。但我們發現,不是靠『技術』或『管理』好就能贏。」
更深一層看,我們在這場戰役一直沒看透的就是:競爭力,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它的權重會依照環境與對手的出招,而不斷演變。比如說,技術力在早期是關鍵,但很快就不是;經濟規模在早期是優點,後期卻可能成致命傷,甚至,你跑在越前面,包袱就越重。
很多慣常思路,都會變陷阱。比如,當初茂迪原本堅持不簽長約,但引進台積電的投資後,半導體業的慣常規則,就推動了該公司簽下8年長約,沒注意到兩個產業技術類似,但規則天差地別。
如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講座教授陳明哲所創的「動態競爭理論」所述,競爭是動態性的,而你的行動可能又會引起競爭者的反應,保持隨時能變的能耐,才能確保生存。
現在,在製造端,台灣太陽能廠的終局幾乎底定。瘦身後的茂迪及聯合再生能源,也開始轉型投入下游,蓋太陽能電廠。
「該打的仗都打完了,說白一點,就是死得不甘心!因為不是我們不努力,或管理、技術不好,所以台灣必須改變這結構,不要再執著製造思維了。」潘文輝為這場讓台廠虧了千億的戰爭,感慨做出結語。
pqaf wrote:
太陽能業虧千億啟示...(恕刪)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chinatimes.com/amp/newspapers/20190501000300-260204
友達AUO設印刷式OLED實驗線
04:10
2019/05/01 工商時報 袁顥庭/台北報導

友達董事長暨執行長彭双浪表示,公司追求高值化的方向不變,每年投資200億元做產線升級、發展新技術。他也首度鬆口今年上半年在華亞廠設置3.5代印刷式OLED實驗線,強調友達在新顯示技術不會缺席。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日前公布今年第一季國內法人申請發明專利件數排名,友達以187件奪冠,台積電以163件位居第二。彭双浪表示,友達已連續幾年申請發明專利件數排名都名列前茅,累積專利件數多達1.87萬件,還有5000~6000件正等待核准。不只是數量,更重視專利品質,內部還設立了三道程序,先來把關。
友達近年來轉型,追求高值化,增加客製化、少量多樣、軟硬整合系統產品。彭双浪表示,策略轉型要以技術為後盾,友達每年研發費用的投入都超過百億元,就是希望維持技術的領先。此外,每年資本支出當中,都有多達200億元投入產線升級、改造,來維持競爭力。
在大尺寸應用上,印刷式OLED逐漸受到產業關注,友達也在今年上半年於華亞廠投資了一條3.5代的印刷式OLED實驗線。彭双浪表示,友達一直有團隊研發印刷式OLED技術,不過過去設備、材料都不成熟,都在純研發階段。近年來設備、材料逐漸到了可以製造的水平,因此投資實驗線。印刷式OLED技術相比蒸鍍式OLED技術,材料使用效率提高很多,而且不需要FMM精密金屬遮罩,耗材成本也降低。顯示技術百花齊放,LCD面板仍是性價比最高的技術,而新興的OLED、MIniLED、MicroLED、乃至印刷式OLED也都會有合適的應用產品。
三星折疊手機上市後反應不佳,三星臨時宣布延後上市。彭双浪表示,折疊手機現階段強度、壽命的挑戰仍大,而且搭配的作業系統、APP也沒有專為折疊手機設計橫跨手機和平板的介面,看起來折疊手機還在測試階段。不過三星折疊手機延後上市,對於消費者的信心影響不小。友達規劃在今年第四季量產折疊手機面板,彭双浪強調對自家技術有信心,一定會如期量產。
#投資
04:10
2019/05/01 工商時報 袁顥庭/台北報導
小小鈞鈞 wrote:
2004年的資料不...(恕刪)
究竟是友達認為的曇花一現,還是欣欣向榮呢?
https://fnc.ebc.net.tw/FncNews/else/77928
〈分析〉OLED手機螢幕進入爆發期 LCD將讓位

https://m.news.sina.com.tw/article/20190429/31110064.html
大小OLED屏都要被三星通吃?不知LGD會不會慌
我們都知道三星是小屏OLED的絕對霸主,而LGD則佔據著大屏OLED的絕大多數市場。不過最近的一則消息,恐怕要顛覆這個格局。
最近有消息稱三星Display將重啟大尺寸OLED的投資,將於今年投建QD-OLED試產線,結合量子點和OLED面板,開發新的噴墨生產技術。預計2019上半年完成QD-OLED面板生產設備架設,2019下半年進入試產,試產規模約2萬台左右。三星電子目前規劃2020年,為QD-OLED電視試產階段,2021年起正式進入量產。
大屏OLED,三星和LG都曾重點押注
大屏OLED方面,三星和LG都曾在2012年推出過55吋OLED電視,並在2013年試圖商業化,但是沒過一年,OLED最大的支持者三星就轉移了戰略。當然這其中的原因包括三星和LG在OLED面板核心防水技術方面的專利之爭,但更多還是三星在市場戰略靈活的性格所致。
2014年三星重點投入到了4K液晶電視,2015年發佈了SUHD TV,2017年全新打造了QLED TV。為佔據量子點技術,三星投資了具備300項量子點技術專利的德國Nanosys公司,還收購了美國量子點企業QD Vision。與此同時三星也沒有完全放棄OLED技術,小尺寸領域的AMOLED有著快速的成長。
而反觀LG從2012年起就一直堅守在OLED陣營,不斷改進工藝和技術。在OLED材料研究方向LG化學積極同住友化學、三菱化學、美國UDC、德國Covin等公司密切合作,共同推進OLED材料行業的進步。
大屏OLED勢如破竹
當年三星在大屏OLED上也專注於更佳顯示效果,但是壽命無法控制的RGB-OLED上。成本和良品率是背道而馳,被迫砍掉。但LGD很巧妙了採用了W-OLED的方案,讓OLED的可用度大幅提升。
最近一年多來,眾多電視整機廠商紛紛加入了OLED的行列。特別是索尼、海信這類「技術流」的品牌的加入,為OLED向前推進做了很大的貢獻。當然最開心的還是LGD,因為大家都是用的他的面板。
IHS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OLED電視銷量為7.28萬台,而2018年,僅前三個季度,銷量就達到11.48萬台。隨著海信的入局, 2019年,這一數字或將迎來更高速的增長。為何創維、海信等電視巨頭均將目光投向OLED?無疑,其在高端市場的影響力及較好的利潤表現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早從2017年開始,不斷有傳言表示三星要重新回歸OLED電視陣營,回歸的方式是QLED+OLED,技術原理是利用OLED藍色發光源輔以QD薄膜的紅色和綠色「雜交」成億萬種色彩。結合了三星研究多年的QLED技術,可能也是三星多年來一直暗自研究,等待技術和市場的成熟。
三星的QLED+OLED,能否挑戰LGD的W-OLED?
單從名稱上來看,QD-OLED更像是量子點與OLED的結合體,利用藍色OLED作為光源,上層放置一層量子點QD薄膜,相應的藍色像素會直接透過藍光,而紅色和綠色像素其實是紅色和綠色量子點,在接受到藍光之後,會激發出紅光和綠光。從而實現全彩色。
為QD-OLED只需要藍色OLED光源,較RGB OLED成本會有所降低,且有效提高了紅、綠量子點的量子效率,接近100%,意味著屏幕更加節能,亮度更高色域更廣,此外,還保留了OLED像素點自發光的特性。
相較W-OLED,QD-OLED結合了OLED高對比度與QLED高色域的兩大有點,也不會有燒屏的隱患,在QD-OLED上,因為所有的光源都是藍色,所以不會有損耗不一樣的情況出現。從各項指標上看,QD-OLED可以說是完爆了OLED屏,但能否完全取代OLED成為主流還要市場說了算。
OLED早已在高端市場落地,被視為高端電視和顯示技術的標杆,且LG拉攏了長虹、海信等品牌廠商,通過降價方式向主流市場發起了進攻,開始接近大眾的心理價位,在市場上佔有絕大部分的主導地位。
反觀三星,目前雖已經生產出55英寸與65英寸QD-OLED面板,但是由於色彩調教和良率的問題還沒有進入商業化的準備。全面推進QD-OLED普及並取代OLED面板的地位,無疑有助於在大尺寸OLED面板上擺脫對LG Display的依賴。
總結:現在才入局大屏OLED的三星來晚了嗎?也許是恰到好處。目前正值大屏OLED電視爆發的時間節點。而且三星在小屏OLED領域有著絕對的優勢,將QLED+OLED結合的方式,正好是融合了三星在QLED液晶電視和AMOLED智能手機屏幕上的雙重優勢,如果最終產品落地,對於LGD來說,勢必會照成不小的威脅。
郭董前幾天進白宮見好朋友...
不知有沒有順便向川普抱怨幾句....中國面板惡性補貼,低價傾銷,破壞市場秩序,打擊美國面板產業的生存空間...害美國威州10.5代面板廠蓋不下去,川普爭取100億美元投資的政績跳票,沒法貢獻美國 1.3萬名勞工就業...

過去,中國面板長期低價傾銷,受害的是 台日韓業者, 但 歐美國家消費者和企業卻是從中得利,能夠藉由中國低價傾銷,買到價廉物美的台日韓面板.所以歐美國家過去根本不在乎,中國的面板傾銷政策.
歐盟和美國 過去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 50%懲罰性關稅,只會針對有損歐美既有利益的產業.例如鐵鋁,太陽能...
郭董真是深謀遠慮,宣稱要到美國蓋面板廠,就能把美國總統拖下水,不能再放任中國面板低價傾銷,傷害美國勞工就業.

郭董去年看到 65吋面板一片賣$400,就算到美國蓋10.5廠,人力成本貴,仍然有利可圖....但中國低價傾銷下,現在一片只賣$200,郭董當然寧可毀約賠款,也不願浪費這100億美金投資.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