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m wrote:...(恕刪) 合庫金控 1 - 10月累積獲利 0.99合庫金控 11月預估獲利 0.15 ⬆️ 合庫金控 1 - 11月預估獲利 1.14 ⬆️合庫金控 12月預估獲利 0.16 ⬆️合庫金控 1 - 12月預估獲利 1.30 ⬆️PS . 務實投資耐心等領息💢合庫金控2020獲利或許高過 ... 小c這般保守的預估 📈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0698932020-12-06 02:00 經濟日報 /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國內第六家「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銀行確定花落第一銀行。據了解,金管會11月下旬已正式通知第一金(2892)高層,將第一銀行納入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最快今年底前對外公布。第一金包括銀行與母金控都將因此面臨增資壓力,恐影響明年的配發股利能力,將影響第一金目前39.5萬名小股東。全球金融海嘯,銀行「大到不能倒」現象受關注,金管會參採國際作法,對系統性重要銀行採取強化監理措施,避免出事時政府動用公共資金挹注,去年底金管會選出第一波的五家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包括中信、國泰世華、台北富邦、兆豐及合庫等五家,年底前金管會完成初步檢視,這五家持續上榜,此外第一銀行也符合標準,據了解,金管會11月下旬已告知該金控高層納入,不過第一銀行表示尚未接獲通知。金管會去年公布系統性重要銀行的篩選標準,包括規模、業務複雜程度、關聯性、可替代性等四面向,每年檢視一次。納入後,從明(2021)年起的四年內,普通股、第一類資本、及資本適足率得最終各達到11%、12.5%及14.5%的水準。若從第一銀行今年第3季的三大資本比率,各為10.7%、11.22%及13.2%來看,其中資本適足率就還有1.3個百分點差距,亦即今年獲利有一部份,要先拿來彌平相關資本要求差距,沒辦法充分上繳金控,法人預測恐影響明年股東會的配股率。據透露,第一金內部已召開多次會議,討論如何在四年內、分年達到金管會要求的資本標準,估算將在2023年多出「內部管理資本2%」時壓力最大。
fostery wrote:第一金明年力拼保1,那豈不比今年1.05/0.3硬生生少了0.35,有沒有弄錯? 之前新聞報第一金報預計給財政部上繳國庫金額是14.3億,以財政部持有11%的比率來算 光現金就要發1塊才夠付財政部要的預算
papaleeno1 wrote:之前新聞報第一金報預計給財政部上繳國庫金額是14.3億,以財政部持有11%的比率來算 光現金就要發1塊才夠付財政部要的預算 新聞報導有時看看就好,畢竟不是公司正式公告,但我個人認為,不少金融股明年股利都有比今年少一些些的可能性.
fostery wrote:新聞報導有時看看就好(恕刪) 我主存第一金,我看財報今年確實稍微衰退但是看起來eps是比去年少一點希望還是股利能保一~~~~~~~~~~~~~~~~~~~~~~~~~~~受疫情干擾,多數金控、銀行今年獲利確定衰退,連帶影響「存股族」的股息收益,受海外獲利縮水、利率低檔徘徊影響,讓行庫明年配息壓力大增,部分金控配息面臨保 1 挑戰。根據財政部剛出爐的預算報告,明年 8 大行庫預計將上繳 68 億元股息給國庫,較今年繳息金額約增加一成,儘管各家行庫表態明年繳庫數可以達標,但從今年金控、行庫獲利衰退幅度動輒 4 成起跳來看,即便下修 2 成預算目標,獲利想達預算數都有難度,更遑論要繳庫。事實上,長年受外資青睞的金融股近期也成為外資調節對象,近 30 個交易日外資賣超標的,多數金融股成為外資賣超標的,當中不乏公股獲利常勝軍、配息能力佳的官股行庫。往年金融業獲利屢創新高,每年幾乎都能穩定配息,股利政策幾乎都以現金股息為主,平均殖利率至少 3% 起跳,部分個股股息殖利率甚至可衝高至 5% 以上,讓金融股成為投資人「存股」首選目標。過去公股行庫挾著獲利、配息穩定,經常被投資人視為存股的最佳標的,包括兆豐金、第一金、華南金、合庫金等近年現金股息與股票股利幾乎都有 1 元,但今年部分金控獲利衰退幅度幾乎超過 2 成以上,預期行庫在股利配發上可能較往年保守,過去高現金股利恐不復見,股利保 1 難度大增。
11月業績將陸續公佈,根據往年經驗11/12月總是較月平均獲利低,參考前幾年的經驗。公股銀行提明年預算,最高成長約10%,大概就是回復到2019年的水準。*****[工商]八大公股行庫2021年獲利目標月底前將陸續定案。根據各大公股銀行目前規劃,以兆豐金、合庫金兩大金控所訂成長率最高,據悉兩大金控將以今年全年獲利為基礎,再增加超過10個百分點,訂定明年預算成長目標。至於其他的公股金控、銀行,目前已知大部分將以今年的實際獲利情況往上加約5個百分點。今年受疫情衝擊,各行庫獲利普遍比去年原訂預算目標低,其中,合庫金、兆豐金、第一金獲利降幅在兩成以內,華南金、彰銀、台企銀獲利降幅則逾兩成,而各行庫也因此均把今年獲利目標下修兩成,針對明年度預算,各行庫很苦惱設算成長率時「要以原訂預算目標或實際的獲利情況為設算基礎」。據指出,兆豐、合庫銀在內部討論訂定獲利目標時,也曾考慮過以今年實際獲利數字往上加5個百分點,做為明年度的預算目標,但考量今年的預算目標已經下修,因此內部目前傾向再把獲利成長幅度的目標值,拉高至10%以上的水準。公股金融圈人士也坦言,明年要追求「雙位數」成長相當不容易,最主要在於今年雖然放款業務成長率高,但「大部分都與紓困有關」,不會每年都有那麼大的放款需求,這使得面對市場利率低到谷底,明年即使要「以量補價」,拉高總獲利水準也不容易。此外,行庫承作放款業務時,最「補」的就是不動產放款,由於現在政府「打炒房」聲聲催,明年放款業務獲利成長力道勢將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