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3

2409 友達 20元可以追嗎 !?

(新聞)
LG顯示因E5產線稼動率低(預測在40%以下)和良率問題導致固定費負擔大,再加上新POLED開發費用增加,去年中小尺寸OLED事業為營業虧損1萬100億韓元(約 274億台幣)。

最近E5產線良率開始穩定,新的E6產線的新產品技術問題逐漸得以解決。

今年中小尺寸OLED的業績為銷售額1萬9510億韓元(約530億台幣,同比增長59.9%),營業利潤預計有5920億韓元(約160億台幣)的虧損,虧損同比去年減少4180億韓元(約114億台幣)。

================

LGD OLED 6代新廠 真是超級賠錢貨,一年虧損將近 300億台幣, 友達經營管理效率比LGD還差,若也蓋一座 OLED 6代廠,恐怕虧損會比LGD更慘.

世界上,只有 大陸新廠總是會賺錢的神話...


======================


(新聞)
據消息人士透露,友達光電已經向客戶出貨6.4英寸鑽孔全屏手機顯示屏,併計劃在2019年第二季度推出另一款6.4英寸鑽孔顯示屏。

消息人士表示,除了加碼鑽孔顯示屏領域外,友達光電還推出了使用穿孔沖壓技術的6.2英寸LTPS全屏穿孔手持設備顯示屏。該LTPS面板採用4.2mm光圈的穿孔,運用了21:9寬高比的超薄邊框設計,並配有TDDI(觸摸和顯示驅動器)IC,可進一步減小面板厚度。

據悉,生產6.2英寸LTPS穿孔手機顯示屏的相關技術已準備就緒,並且能夠按需開始批量生產。

同時,消息人士還透露,友達光電日前還在開發 用於 生產 OLED 面板的 噴 墨 打 印 技術。據悉,友達光電已經建立了一個進行噴墨打印OLED面板的研發生產線,初始產品主要針對電視和其他產品等大尺寸應用


==========

友達一年只賺100億, 卻要花費 300~400億,投資新設備 和 開發新技術 , 坐領高薪的公司經營者不知有沒有壓力,如何拿出具體的成績,好對股東交代.

20年來,友達設備投資高達 8千多億,若再加計 廠房和土地的買進成本,總投資額已超過 1兆台幣了. 2002~2018年,17年長期下來扣除完成折舊的8000億的投資成本後,累計淨利只有 928億.

17年來累計營收 55106億, 累計淨利 928億, 淨利率 1.68% ..經營者績效不彰..
pqaf wrote:
(新聞)LG顯示因E5...(恕刪)




https://technews.tw/2019/03/05/oled-samsung-display-lgd/

看好 OLED 電視!傳三星將參戰,LGD 提前投資 10.5 代線

大尺寸的 OLED 電視買氣,預料將快速爆發。據傳南韓廠 LG Display(LGD)、三星旗下的 Samsung Display 看準商機,準備在今年上半大舉投資。

BusinessKorea、Investor 報導,面板消息人士透露,最快今年第一季,LGD 就會啟動 10.5 代面板廠的投資案,生產 65 吋 OLED 面板。LGD 決定不發放股利,為 5 年來首見,外界認為應該是想籌資進行大規模投資。LGD 已宣布要在南韓坡州(Paju)P10 廠,打造 10.5 代 OLED 產線。券商研究員原本預期今年下半才會下單購買設備,現在估計將提前,可能已發出設備訂單。

超大型 OLED 電視市場快速成長,LGD 因此提前投資 10.5 代線。LGD 在坡州和中國廣州都有 8.5 代產線,但 8.5 代線的面板一次只能生產 3 組 65 吋面板;而 10.5 代線一次能生產 8 組 65 吋面板,投資 10.5 代線可提高 LGD 的大尺寸 OLED 產能。

與此同時,Samsung Display 先前以價格高、良率低為由,停產 OLED 電視面板。如今內情人士說,三星將重啟生產,準備在南韓牙山(Asan)工廠,設立量子點 OLED 電視面板產線。

大尺寸 OLED 電視買氣旺,生產 OLED 電視的廠商,從只有 LG 電子一家,增至 15 家。IHS 數據顯示,2018 年 OLED 電視銷售年增 58% 至 65.3 億美元。目前 50~59 吋的 OLED 電視銷量超過 60~69 吋,但是估計 2022 年 60~69 吋 OLED 電視銷量將後來居上。2022 年 60~69 吋 OLED 電視的銷售額,預料增至 76 億美元,為 50~59 吋的 3 倍。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2012年之前,台日韓三國 在產業競賽裡,彼此生命值有限,企業經營講求將本求利,雖然彼此不斷擴產,但仍會視市場經濟發展腳步,有理性的節制產能.
那為什麼面板業當時還是會發生虧損呢?
因為,2008~2012年美國和歐盟對面板廠的反托拉斯巨額罰款,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引爆全球經融危機,全球消費急凍.接下來2011年又發生希臘歐豬歐債問題,幾波外在大環境打擊.才會導致 面板業者幾次虧損.

但2012年後,導致面板產業虧損的原因又不一樣了.
大陸的國家資本主義 加入遊戲賽局後, 就把整個產業遊戲規則徹底破壞,大肆高薪挖角,無限補貼,中國業者生命值無限,可以不計成本,瘋狂擴產,
明明2014以後全球經濟復甦,美國消費市場強勁,2016年後 新興國家的消費力也跟隨復甦,整個消費市場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半導體,DRAM,手機業者全賺大錢,面板業卻因大陸不計成本,瘋狂擴產,殺價競爭,業者反而出現週期性虧損.

在大陸仍在瘋狂擴產之下,友達前幾年對擴產心態就轉而保守卻步和觀望.不想和大陸正面對抗,玉石俱焚,同歸於盡.

京東方和TCL 分別完成2座10.5代廠布局後,大陸會停止LCD擴產規劃,轉移重心往OLED賽局上.


====================
記者特地專訪了群智諮詢總經理李亞琴,請其詳細闡述了“液晶循環週期”,並對今年各個季度的液晶面板價格走勢進行了詳細地解析。

《紅周刊》:現在說的價格反彈是所有尺寸的面板都會反彈,還是主要指某幾種尺寸?

李亞琴:目前來看,55寸以下的產品價格應該是比較確定會反彈,但大尺寸因為產能擴張的速度比較快,價格走勢會比較偏向平穩,不會有明顯的反彈,因為今年擴增的產能基本上都是大尺寸。

《紅周刊》:在這種情況下,從全年來看,這次的價格反彈對企業的業績貢獻會有多大?

李亞琴:應該說,價格反彈對面板企業的盈利肯定會有比較積極的貢獻。如果二季度開始反彈,會對相關公司二季度的盈利有比較正面的作用,會擺脫此前虧損的壓力,至少經營會恢復到盈利,不管是微盈還是大幅盈利。至於三季度,還要看後面的備貨需求及產品大眾化的速度,以及品牌廠商的備貨意願來預測,因為市場波動性太大了,所以很難預測到三季度的具體漲幅,或者對盈利的貢獻。當然,可以預計四季度應該是可以扭虧為盈的。

《紅周刊》:在液晶面板方面,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這些公司的主流產品是大尺寸面板還是小尺寸面板?

李亞琴: 2017年到2018年,這些公司主要還是生產小尺寸面板,如32英寸甚至更小的,但從2018年開始特別是2019年,從規劃來看,中國面板廠積極地引進大尺寸,包括55寸、65寸、75寸,應該說主力供應商在大尺寸生產方面的進步和變化的速度還是非常快。

從之前的產品結構來看,(京東方和華星光電)32寸及以下尺寸的佔比大概在50%-60%,但之後應該會降到40%左右。

《紅周刊》: 2017年京東方盈利大增,2018年盈利預計又將大幅下降,這是不是也和當時的面板價格有很大關係?

李亞琴:對,有關係,2018年整個面板價格的降幅特別是大尺寸的降幅在20%-30%,所以盈利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2017年的價格很平穩,因為2016年的面板價格是大幅上漲的,所以整個2017年面板價格略有下降,但整體是在高位,比較平穩,所以盈利是過去10年最好的。

但2016年的盈利並不好,2016年價格雖然開始反彈,但畢竟是從低位反彈,而且是逐月反彈逐月漲價,所以2016年上半年價格還是處於低谷,當時還是虧損,到了下半年第四季度基本上才恢復到比較正常的高水平盈利。

“液晶循環週期”在縮短

《紅周刊》:業內有個“液晶循環週期”的說法,能否詳細解釋下其特點和規律?

李亞琴:液晶循環週期是指,大概從1990年到現在20多年的時間中,液晶面板價格都呈現週期性波動或週期循環,其整體價格走勢呈螺旋式下降。

從周期來看,從漲價到跌價可能持續11-14個月,週期性非常明顯。但是,應該說從2018年開始,這種規律就發生了一些變化,波動頻率在縮小和加快,比如原來是11-14個月的周期波動,現在則基本上是6-9個月的周期波動,即從開始漲價到跌到谷底大概是6-9個月

《紅周刊》:為什麼這個週期會縮短?是什麼因素導致的?

李亞琴:首先,過去20多年液晶面板的產能在持續擴充,但擴充速度基本上還比較均衡,不會在一年或兩三年有大幅集中性的產能釋放。但最近幾年,特別是2015年以後,因為中國的投資拉動,國內的面板產能在比較短的時間集中釋放。比如2015-2016年多條8.5代線集中釋放,2018-2020年也是會有五條10.5代線集中釋放。所以,隨著產能集中在一個固定時點過於集中的釋放,會使供需關係的矛盾加劇,進而對液晶循環週期產生共振,使其波動更為加劇,頻率也會縮短。

其次,在需求方面,過去20多年,液晶面板的生命週期經歷了萌芽、快速發展到成熟的歷程。特別是在早期,從19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由於普及化和產品應用的增加,其需求是快速增長。在這個階段,供需關係相對比較平穩,不會出現短時間大幅波動。但是,2016年之後,整個終端的應用市場趨於飽和,這就使供需矛盾比之前要更突出一些。

也就是說,整體來講,現在主流應用市場是以存量市場為主,增量非常少,主要是靠結構,如尺寸的放大或技術升級來拉動需求,創新應用增長還相對比較緩慢。

《紅周刊》:那現在液晶面板的需求曲線會否面臨一個拐點,從之前的一直向上增長掉頭向下?

李亞琴:整體來講,目前應該是走向平穩,暫時不會向下,因為雖然創新應用場景沒有像過去那樣大幅增長,但還是在增長,比如現在看到的公共顯示場景,還有工業物聯網、醫療等方面都在增長。所以,我認為不至於會衰退,只是說增幅在縮小,現在是個位數的增長。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外媒逼問國企補貼 官方否認

賴瑩綺、康彰榮╱北京報導
2019年3月10日 上午5:50

工商時報【賴瑩綺、康彰榮╱北京報導】

中美貿易戰中,美方持續指控大陸政府對國企進行補貼,此也成為當前兩國貿易磋商中的一大難題。大陸 國資委主任 肖亞慶 9日面對外媒針對此問題接連逼問時,先表示「沒有制度性的特殊安排給國企額外補助」,但之後又表示,政府與各部門正在 清理、規範 各種補貼。最後並稱,隨時歡迎外媒一起到國企參觀。

長期以來,大陸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形成不公平競爭,早為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詬病。以近年快速崛起的中國面板龍頭京東方為例,自2006年中國政府補助其人民幣(下同)9,200萬元後,京東方連年接受官方補貼,2012年的補貼金額甚至高達26.2億元。

肖亞慶9日出席人大記者會接受中外媒體提問時,針對官方補貼國企問題,華爾街日報記者率先發問,肖亞慶回答:「無論是國有企業或中央企業,都沒有制度性的特殊安排給國有企業額外補助,而是按照市場規則、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進一步推進。」等於否認大陸政府有特別對國企進行補貼。

之後,日本共同社再度提出「中國怎麼樣對國際社會解釋對國有企業的隱性優惠」問題時,肖亞慶重申:「中國的法律法規沒有專門針對中國國有企業補貼的規定,中央企業也沒有基於所有制的補貼。沒有只給中央企業、國有企業,不給別的企業。」

但他隨即又說:「政府與各個部門正在清理、在規範各種補貼。我覺得,這將有利於為各類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條件,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肖亞慶強調,國有企業是獨立的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這是大陸政府的方針。他並提到,「我們對於中美貿易談判也非常關注,期望中美兩個這麼大的貿易經濟體能夠有個好的結果。」

他並向日本共同社記者表示,「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到過中國國有企業和中央企業,歡迎你和華爾街日報的朋友有機會到我們中央企業、國有企業來考察參觀,隨時歡迎。」
人家說你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形成不公平競爭

你卻叫人家去參觀國有企業

是說參觀國有企業時要親眼看到補貼時親手交錢才算數的概念嗎?

那財務報表上登的都假的?



喔喔

那以後不要登在財務報表上就好了嘛

華映最新公告: 本公司人力調整計畫

發生緣由:
(1) 本公司因整體經濟環境不佳,財務陷入困境,於107年12月13日向臺灣桃園
地方法院聲請重整。
(2) 依據重整計畫,本公司需精簡事業內容,整併部分閒置產能,節省各項經銷、
人事費用及營運成本之支出,以求重建更生。
(3) 本公司於今日向桃園市政府勞動局提出大量解僱勞工計畫書,將依據勞動相關
法令規定及程序辦理,並全力協助員工媒合新工作,預估影響生產線員工及幕僚員工人數約2,500人
,特此公告。

===============

華映在台員工總數約4450人,若不含外勞的話,員工人數約3600人左右,生產線上直接員工人數約為1830人,此次人力調整等同解僱逾5成員工。

對此,大同股東隨即發出聲明表示,國內面板業去年呈現榮景且均有獲利之際,唯獨華映公司虧損連連,今天更驚傳大量解僱2500名員工,身為大同公司及中華映管股東,深切痛心如此眾多集團員工從此顛沛流離、家庭生計無著,也再次印證大同華映經營階層長久以 來,未善待員工及股東、漠視公司治理、董事會經營績效不彰、獨立董事完全失去監督功能的事實


==============

京城銀(2809) 2/26日舉行法說,大同集團旗下華映及綠能的債權問題,引起法人關注。京城銀董事長戴誠志指出,華映全額債權16.4億元已在去年全數打呆,主要是基於資產品質維持嚴苛的要求。

戴誠志表示,發生華映及綠能債權問題,讓他感到非常慚愧,他不僅向董事會表示抱歉,也不拿他的年終獎金

=============

撐不下去,開始 大裁員,準備關廠了...股價竟然還有 $0.6 ,比當年股票停牌的力晶$0.2 還高...


華映股本 648億, 1月營收 1.7億, 12月營收 1億 ,產線已經停工停線狀態,關廠勢在必行了..

彩晶股本 323億, 12月營收 7.4億 , 1月營收11.7億, 12月營收 8.8億,彩晶業績也是慘不忍睹,股價還能撐在 $7 ,也不簡單...

台灣幾家面板業,早些年就該尋求整併,強化技術和規模,還有存活機會.公司經營者卻 選擇要硬撐到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為止.
樓主對於友達擁有開洞面板的技術怎麼看阿
未來手機面板似乎朝著這方向前進
有這技術算利多嗎?還是同業隨便都可以做呢?
shenomenon1110 wrote:
樓主對於友達擁有開...(恕刪)
我也是面板圈外人,其實對這技術也不清楚. 我個人感覺,這技術是趨勢,就像全面屏或瀏海屏,其他一二線競爭者陸續就能生產,甚至後來居上.

友達就算領先業界推出 鑽孔屏,蜜月期可能也只有半年,大陸業者很快就追上了...

友達好幾年前就握有LTPS技術和量產經驗,但昆山廠量產卻是搞了一年多才穩定. 反觀,大陸重金挖腳台日韓技術人才, 深天馬和華星光電都已經後來居上,LTPS現在出貨量比友達還大.

韓國三星累積了快10年 OLED研發和量產經驗,結果,京東方重金挖角韓國人才,OLED技術突飛猛進, 三星的良率約7成,京東方現在應該也有2~3成水準,且持續提升中.

華為旗艦機Mate 20 pro 原本主檔是要採用 LGD OLED面板,只把 新手京東方 OLED當代用檔.想不到 LGD的量產品質竟比京東方差,mate 20 pro只好全面採用 京東方OLED

shenomenon1110 wrote:
樓主對於友達擁有開...(恕刪)


開洞噱頭已過
史上最短暫的驚奇

都說了
現在不能折疊彎曲
只能跟其他人廝殺中低價位市場
很難賺錢
不回應底下小留言、廢文及討戰文
(新聞)
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海嘯過後,2009年時任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曾提出入股華映15%的建議。華映則是決定減資彌補虧損,2010年8月底華映完成減資998.89億元,減資後股本降至649.68億元,每股淨值回升到9.15元。李焜耀進而提出直接併購華映的要求,然而母公司大同仍一心想保住華映這項祖產,沒有接納友達的「求婚」,華映因此錯失出售的良機。

台灣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陳麗卿今天表示,不論法院裁定華映重整,或駁回重整案,華映均須下市,證交所自收到法院裁定公文日經公告後,第40天華映就須下市。

陳麗卿指出,華映的聲請重整遭法院駁回後,華映已提抗告,重整案正在法院審理中。若法院准予重整,華映股票進入重整狀態必須先行下市,未來重整成功後可依規定重新申請上市;若法院裁定駁回,代表華映的財務狀況即使重整也難以回復,後續可能破產,依規定也須下市。

不過,原定3月底上市公司申報去年度財務報告截至日,因假期順延至4月1日,若到時華映公布財報淨值為負數,也必須下市

===============
看來李董2009年趁全球金融海嘯襲擊,不止要染指奇美電,連華映都想一起購吞..成為全球最大廠.
  • 380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0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