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女莎莎 wrote: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
為何在網上的多數專家,
持股都把股息每年在購入成本扣除,
強調成本降到幾元以下。
不管股息有沒有從購入成本扣除,都不影響現值(市價乘股數減交易成本)。現值才是真正財產,才是投資人需要的。
投資者要的是真實的利益,成本是過去式,多寡無法改變現值。
許多人投資失敗就是拘泥於成本。成本有多種說法,言人人殊,
如果投資者有訂價權(例如是大到能左右行情)他的成本絕不會將股息減除。他可能還會將借款利息加上去當成本(其實這是符合公認會計原則的)。
那麼為何有人要引用錯誤觀念,主要是安慰追隨者。趨吉避凶是天性,不願當失敗者,例如打仗失敗,撤退叫轉進,中共的萬里長征也是一例。
孫悟天 wrote:
成本轉移的概念
有些股友會擔心持股全集中在一檔股票上,不是會很危險嗎?就像悟天只持有第一金436張,全集中在第一金,這樣不是很危險嗎?
但悟天想說的是,其實成本是可以轉移的,例如悟天目前擁有436張第一金,成本在9.88元,如果在此時此刻我全部轉換到華南金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首先第一金目前(13日)價格在20.9元,華南在18.1元,所以436x20.9÷18.1=503元,所以悟天可以變成持有503張成本8.56元的華南金,持有成本8.56元是怎麼算的呢?→436x9.88÷503=8.56元。(這裡計算省略了手續費和交易稅,有興趣的朋友再自己細算喔。)
成本轉移的概念這也非常有趣,完全顛覆我的思維。孫先生是數學碩士生完全不懂~什麼叫交易、交易獨立結算。
完全是阿Q成本法!
Haha!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