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_hsiao wrote:等著看銀行要倒幾間。(恕刪) 個人認為風電在弄倒銀行之前,其他幾個會先被搞到...第一個是包含你我他的用電人目前台電電費平均是2.8元/度,而離岸風電收購價超過5元,既然收進來要這麼貴,那賣給你我他不漲些電費都不好意思出門了,所以兩岸人民又找到了一個共同點,都是被收割的韭菜.第二是台電台電身為被政府掌控的事業,即使台電都不賺,電價漲到平均5塊多一度就好,應該也很多人會出來跟政府拼命吧,那某黨選票就不見了,所以電費漲一點台電吸收一點應該是可預期的,台電越虧越多應該是穩的,還好它沒有股票上市櫃,不然一個特許加獨佔的公司做到賠錢在資本市場真是笑死人.第三是政府負債又增加了台電一直虧一直虧是他的錯嗎???有種放給他倒嗎?既然是非戰之罪,那就國家用稅金補貼吧.........國家錢不夠?啊就加稅啊~啥?又不敢明目張膽的加?那就健保補充費之後再來個健保充補費,再來個健保補補費,然後健保充充費.....銀行個人覺得被倒的機會比較小,打個比方(只是比方沒有任何意思喔),某甲想弄個大錢花,所以搞了個大計畫做超級電動車,乙在國外已經做過了,一台賣10萬成本8萬,但甲打算狂賺8萬,於是找國外的乙來做,乙開口要利潤4萬,而且不想投入太多資本,所以甲就找丙先拿出15萬,然後先拿走了8萬,乙拿到了剩下的7萬,連自己的1萬本金搞定了電動車,還在這8萬成本裡面弄了點利潤...接下來就是強買強賣了,甲找到了丁,跟他說這東西賣你20萬,給你分期20年,不買揍你.就這樣每年給乙1萬,然後乙拿8千還丙,搞定了這件事情..丙就是銀行的角色,拿出了15萬賺了點利息錢...怕乙拿錢跑了不做事?不怕不怕,做好輪子就給輪子的錢,一步一步來,順便設定一下,最後能設定整台車子的..都做好了就跑?那也沒差啊~找個人來接手管理,搞不好還從該給乙的兩千裡面又多賺了一千,付錢的丁腳被鋸掉了跑不掉才是重點.
【基本面投資】轉貼 阿升投資討論區分享護城河就是盈餘穩定度⋯⋯-------------------------------------------巴菲特為什麼這麼強調護城河?因為護城河就是盈餘穩定度,就是抵抗對手侵蝕的能力,因此,辨識一門生意的護城河多高,就是去思考這門生意可以賺多久。關於護城河的種類,可參考"尋找投資護城河"這本書。(不過看這本書時可大膽質疑,許多護城河種類可能已經過時)然而,隨著科技進展,愈來愈多跨領域競爭的狀況,辨識護城河的工作愈來愈難,巴菲特也感嘆許多投資的公司的護城河不如以往,例如銀行、媒體。傳統媒體可能覺得明明自己很努力,廣告生意卻一年不如一年...因為生意都被FB、Google搶走了,這種侵蝕是完全無招架之力,想反擊都不知道從何下手。例如過去被認為強大的消費性品牌,曾用龐大的廣告預算,牢牢掌握消費者的心智,但隨著媒體渠道碎片化,小品牌們開始能用小預算在網路通路打廣告,再加上網路通路口碑宣傳的乘數效應,使得品牌不再如過去重要,愈來愈多消費者會精明的比較產品本身好壞,所以大品牌的眾多商品線漸漸被每個客製化的利基型產品各個擊破,這種現象從巧克力、可樂、洗髮精,到刮鬍刀,都有這種變化的趨勢。因此,才有之前特斯拉的Musk與巴菲特的護城河之辯,巴菲特認為有些產業仍能有強大的護城河,而Musk認為只有創新才是王道,創新才能不斷地擊敗傳統企業。個人認為兩人說的其實不衝突,Musk擅長在需顛覆的產業裡去革命,而巴菲特持續在難以變化的產業裡找尋經營良善的好公司,兩者沒衝突,各有各的賺錢之道。不過依我的觀察,愈來愈難有不變化的產業,過去企業建立的護城河,都可能在沒幾年就被強而有力的新對手摧毀,因此,即便是身處在變化緩慢的產業中,企業依然要不斷思索如何進行微創新,增進效率。很難再有躺著賺這種事,有輕鬆躺著賺的心態,通常就是等著被擊敗,如同貝佐斯所說:你的利潤就是我的機會。小心使用本益成長比PEG回來談估值,本益成長比是常用的估值指標,公式為本益比除以當期成長率,數值愈小代表該股估值愈便宜,但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本益比和成長率都是用當期,而當期不代表未來數年,如同前面所說,必須謹慎評估某企業未來數年盈餘的成長性與穩定度,得出一個大概的範圍,然後再看在這樣的成長率下,願意出多高的本益比去買。對我來說,我會盡量要求企業的盈餘成長率超過10%,本益成長比小於1,而無論成長率多高,都盡量避免買本益比超過15。這樣保守的買法,雖然會錯過很多超級成長股,但也會避免成長率估算過於樂觀而犯下買太貴的錯誤。人稱中國股神的段永平,對於估值的理解更是簡單,他說:"我不太懂估值。我只是努力去想如果我的錢投在某家公司的話,十年後會如何。一直這麼想,大概也有答案了。估值合理就是相對於你自己的機會成本來說划算的價格,例如當年我覺得幾年後蘋果一年應該能賺500億美元以上,那當時3000億美元的市值就是合適的價格,我就不再等更便宜的價格了。"他提到幾年後的獲利能成長到多少,再比較現在的市值,上述這段話,其實就涵蓋了本益成長比的概念。...............................阿升是台大資工的高材生 頗年經 已經賺上億了 小有名氣 他目前沒金融股 以前有玉山金賺一倍已經出場 金融股除息後紛紛貼息 市場都給下跌找理由 幸好中芯事件 金融站上了5日線 也許比價其他類股 真的委屈些
窮忙一族 wrote:個人認為風電在弄倒銀(恕刪) 國際型企業 有買綠電需求全台綠電 不夠台積用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4789387全球規模最大!台積電買920MW離岸風場綠電,找上丹麥風電龍頭簽約20年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8408/tsmc-orsted-sign-ppa
窮忙一族 wrote:個人認為風電在弄倒銀...(恕刪) 坦白說,我們百姓暫時是用不到綠電的。為了因應國際的環保需求,RE100會員要求,以及CSR議題,這些綠電基本都是為了跨國企業而生。舉例蘋果公司在2015年公布「供應商清潔能源計畫」,希望商品100%能以再生能源製造。尤其當蘋果於2016年9月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後,更積極推動,而2018年蘋果即達成100%全部使用綠電目標。所以像台積電免不了要大量採購綠電憑證,今年七月台積電也正式成為全世界首家加入RE100的半導體公司,並承諾2050要達成100%使用綠電目標。目前全台綠電都還不夠台積電使用,更別提其他科技廠的需求,所以我大膽預估綠電憑證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企業買走,而且還會一直建置新的再生能源,根本不會有我們平民百姓的事。
現在居然還有人在談風電的風險?! 放心,台灣金融業不是主要融資或股東; 事實上是全世界主要銀行及日本商社(巴菲特買了5%的日本主要商社)。沒錯,台灣風電不夠台積電及谷歌的使用; 未來還有更多大企業會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