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為什麼公司發股息,股價就要除息呢?

alwayslee wrote:
公司盈餘配給股東股價要除息
那為什麼公司發薪給員工股價不用除息

費用類科目還得要經過年度結帳成為淨損益才會反應到成為業主權
益的變動, 平常支付薪水時只是反應在費用類的科目上, 這是一般
的營業活動,就像支付水電費或者收到手續費這類的活動而已. 畢竟
企業的帳務並不是逐日結算.

而除息的性質則不是營業活動, 它更適合解釋成資本操作, 你可以想
成是業主把錢 (特別是指當期的淨利) 由公司抽走, 但卻又不減少股
數, 所以每股表彰的價值下降了. (其他的資本操作像是盈餘轉增資,
股數上升 (權數提高), 但每個股東並沒有因為權數上升而可以由公司
抽走更多現金, 因為大家都是等比例的提高, 所以對應每一股表彰的
價值是下降, 所以除權也要砍股價)

除權除息都有個特色, 就是持股者沒有因為除權或除息莫名其妙生出
白賺的錢 (英文叫它 free money), 差別只是錢是放在公司裏還是拿
到自己手上而已. 從會計的角度來說, 公司跟股東之間的平衡, 也需
要這個扣股價的動作, 才不會生出 free money.
alwayslee wrote:
"如果解釋這麼多,還是不懂,我的建議是,不應該玩股票了。"
解釋這麼多,還是不懂,不是應該改進自己的達表能力嗎??...(恕刪)

我會檢討我的表達能力(也嘗試曾經用很多簡單的比喻解釋),為您股市操作順利,希望您也能提升理解能力。
畢竟這是全世界皆然的折算,如果你的想法和全世界不一樣,是不是自己的想法錯的機率高些?

alwayslee wrote:雖然沒什麼邏輯性

容我再跳針一次來回答,這不是邏輯,而是算術。
你口袋裡原有100元,做公車取出15元,請問你口袋裡還剩多少錢?
別再邏輯了!這是算術,不是邏輯,OK?

你想將口袋裡的錢,以100元賣掉,有人願意買,就會成交。這成了市價。
一個亮妹花100元買一件內褲,穿上一天後,折舊打九折,平盤價基準就是90元。
但她掛出要賣1000元,有人願意買,所以成交。那件內褲市價就是1000元。
那件內褲族在口袋不小心一起進到衣機洗了。隔天就掛賣,但只以30元成交,這也是市價。

己經夠努力改變表達方式和解釋了,盼望您能花點腦力理解。
折算就是算術,市價就是您情我願。
主要是覺得,價值和價格是無法相提評估
故以企業價值有減少去評估除息價
這樣想
怎樣都不會覺得合理
所以單純覺得這就是個規定
參考價好像是非市場力量去影响股價(好像也不一定有影响)

但如果就公司、新舊股東權益的角度去思考
用比較多方考量
就會覺得以企業價值減少去評定除息參考價就很合情合理的

說實在
如何表達這兩差異我好像也表達不出來
就好像2塊錢
1元買油1元買蛋
跌倒2塊錢混在一起
硬要分哪1塊是買油那1塊是買蛋一般難

hodson2013 wrote:
員工薪水是成本,年...(恕刪)

alwayslee wrote:
如何表達這兩差異我好像也表達不出來
就好像2塊錢
1元買油1元買蛋
跌倒2塊錢混在一起
硬要分哪1塊是買油那1塊是買蛋一般難...(恕刪)

沒那麼難!
100元含息股票,就是說你花100元買股票會找你10元(找真正的錢喔,不是找油也不是找蛋)。
其實股票還是90元,只因含息而成為100元。
會找10元的股票變成不會找錢後,你覺平盤是90元還是100元?
alwayslee wrote:
EPS再轉到保留盈餘
然後再發薪或配息
都是現金減少,只是一個影响EPS,一個是影响股價?


回到我前面舉的頂店的例子,你要頂人家的店的時候,評價基礎是否細到發薪日出一個價,收貨款日出另一個價?如果是,那麼或許你希望每一個特別有現金進出的日子都訂一個參考價可能會有點道理,只是這樣搞下去,股市大概就很難運作了,因為現金是很難即時統計清楚的(7-11全國數千分店集合起來大概每隔0.1秒的數字都不同)。但實務上,幾乎沒人這樣頂一家店,都是問說你平均每個月淨賺多少?或者最近兩年的獲利數字。企業是個有機體,現金進進出出,就類似吃東西(進)和排尿排便(出),你買一隻雞時,會先問牠剛剛有沒有吃東西有的話你願意多付幾塊錢嗎?相反的,如果原來一隻雞標價A, 然後剛好在買賣過程中下了三顆蛋,3顆蛋市價總值B,那麼原雞主人把3顆蛋拿走後的「公平參考市價」是A-B,但從國家到市場管委會,沒有人規定你一定只能出A-B跟原雞主人買,那就只是個參考價而以。

PS: 寫完想到把雞和蛋改成母豬和小豬更適合說明,畢竟雞即將產蛋沒那麼明顯,母豬肚裏有小豬用超音波就可得知。
dancingra wrote:
除權除息都有個特色, 就是持股者沒有因為除權或除息莫名其妙生出
白賺的錢 (英文叫它 free money), 差別只是錢是放在公司裏還是拿
到自己手上而已. 從會計的角度來說, 公司跟股東之間的平衡, 也需
要這個扣股價的動作, 才不會生出 free money.


沒錯,就是這個FREEMONEY就可完全理解。
如同我說的
"就公司、新舊股東權益的角度去思考
用比較多方考量
就會覺得以企業價值減少去評定除息參考價就很合情合理的"

費用雖是花出去的錢
但有些公司很妙
"花越多,淨利成長卻越猛的
有些公司雖支出減少,獲利卻平平"(舉例,勿當指標)
價值由此而不同。
這也大概可說明為何有的企業可配息又填息。

dancingra大超強大。

sunyearhuang wrote:
我會檢討我的表達能力...(恕刪)

pineman wrote:
回到我前面舉的頂店的...(恕刪)


2位真是很努力地在解釋,我已知的事
sunyearhuang大真是契而不捨,
在下感謝了。

我依泥們的回答,看看這樣泥們是否能理解。

雞1隻賣100元
隔天生了4顆蛋,1顆賣10元
所以隔天的雞就值60元.....(如果泥們不是這意思,那我理解力就慘)

但我的問題在於
隔天市場就突然缺雞或雞需求大增(或者我從財報看出,泥這雞至少可生100顆蛋,價值可能就1000了),1隻公允價格是120元
但參考價就限定漲停只能賣66元,即使還賣100元還是需求大於供給
那"參考價似乎就影响了雞價的自由"

就自由市場而言,我覺得不太合理的地方
沒有想不通啦
可能我的能力無法把
生了蛋的雞的價格和生了蛋的雞的價值的這兩件事當同一件事

再次感謝2位熱心回答
我舉個實例好了
不是推薦
如大統益就那隻雞現在100塊
近幾年都配5塊錢的蛋
印象中50、60塊填息上來(不知有無減資就是)

我猜今年可能還要配5元(感覺有機會每年都配5元)
若除權息前價100元

但除完息,我很難想像他的價值是剩95元
反倒會覺得除完息,他的價值是增加的(股東權益變小)
反而覺得得由市場決定

雖然這樣想在FREEMONEY是矛盾的

現在想,或許有的FREEMONEY真的是"FREE"的

我也舉個實例好了
印象中,好像是中和吧
不知哪年
賣了塊地(或業外收入忘了是怎的)要配10元的現金
股價好像是從20漲到50除息
同樣我也很難想像他除完息還有40元的價值

以上只是為了說明討論而舉例,風險自負
alwayslee wrote:
雞1隻賣100元
隔天生了4顆蛋,1顆賣10元
所以隔天的雞就值60元.....(如果泥們不是這意思,那我理解力就慘)...(恕刪)

若買賣雙方都預期,那隻雞隔天會生四顆價值共40元的蛋。那麼講好的100元交易價就是含息(蛋)價。
隔天買方留下四顆蛋,再賣出,雞己不含息(蛋)價,平盤基準(不漲不跌標準)就是60元沒錯。
但把息比喻成蛋又說是突然,和配息是可預期且價值不會有爭議,還是有出入。
還是我的找錢說,應該最簡單。
A跟B買隻雞,言明A付B 100元,換得B給一隻雞並找回40元。
A把找的錢留下來,再把雞賣出去,不賺不賠(平盤)的價錢就是60元(事實上A就是60元購得一隻雞,不是100元) 。
40元就是40元,不用再去算蛋價。
alwayslee wrote:
2位真是很努力地在解釋,我已知的事
sunyearhuang大真是契而不捨,笑
在下感謝了。

我依泥們的回答,看看這樣泥們是否能理解。

雞1隻賣100元
隔天生了4顆蛋,1顆賣10元
所以隔天的雞就值60元.....(如果泥們不是這意思,那我理解力就慘)


到這裏都OK。


但我的問題在於
隔天市場就突然缺雞或雞需求大增(或者我從財報看出,泥這雞至少可生100顆蛋,價值可能就1000了),1隻公允價格是120元

這裏就出現問題, 雞和蛋或者我後來講的母豬小豬是為了比喻除息這件事, 但你卻把雞和蛋當成了新主角開始擴展論述(缺雞或雞需求大增), 偏離了原來要比喻的對象「股息」,由於雞可以每天生多顆蛋,所以更容易產生錯覺。

這裏把比喻改得更像除息(不論與自然界是否相符), 就是一頭母豬每年生4隻豬, 每年就是4隻小豬, 差別在小豬有些年一出生就很大隻(配得多), 有些年很小隻(配得少), 有些年死胎(沒配息), 像台積電要季配就是每季剛好生1隻。

這樣就可以套上你的擴展論述, 人們期望台積母豬明年第一季產下的小豬會很重, 所以願意出更高價買母豬, 反之若預期死胎, 就大幅減少對母豬的出價。但不論如何,原豬主把小豬拿走的當下,母豬的[公平參考市價]就是減掉該隻小豬的市價(這裏要想成一筆固定的金額,也就是該筆季配股息)。


但參考價就限定漲停只能賣66元,即使還賣100元還是需求大於供給
那"參考價似乎就影响了雞價的自由"...(恕刪)

  前面已有多位網友的多篇文章說過,這是漲跌幅限制所產生的問題,我另外有說明,沒有參考價時,就很有可能變成除息後跌停,一樣限制了雞價的自由,但這和除息參考價是不同的兩回事。並不是因為有了參考價才必須下跌(一再強調,沒有任何規定限制開盤一定要開在除息參考價),單純是市場參與者共同參與撮合所決定的開盤結果。

  事實上,你仔細看一下我引用你的這段文字,對任何一隻在非除息季連N天漲停的飆股來說,你說的出價被限制的現象一樣成立,所以很明顯真正的情況是漲跌幅導致了限制出價的自由,而不是除息參考價。
經宣告的股息是確定的錢, 是近乎無風險的錢. 未來展望則不是確定的錢, 它
會以一種折算現值的方式反應在價格上. 前者是客觀的會計數字, 後者是各憑想
像的一種主觀評估
, 這我們得分開來看.

財務會計記帳是以貨幣單位來記錄, 原則上我們是相信公司帳本上面的估值是合
理, 所以原則上, 最近一次資產負債表上的淨值 (資產減去負債, 即業主權益)
是公司最新的價值參考數, 根據會計原理, 股價很天然的就該包括淨值, 為什麼
呢? 會計方程式:

A = L + C (OE)
A - L = C (OE)

也就是指: 公司資產(A)用於償清全數負債(L)後, 剩下就是業主權益(C, or OE)
--> 有股票的人就有這權益, 想不要都不行.
--> 這不是承不承認股票市價跟不跟淨值有關, 而是股票的功能之一本來就是
參與分配 (而分配的優先權是較債權人為低), 不承認一樣可以獲得分配.

拿大統益(1232)來說, 2018.4Q 的財報數字 (單位: 百萬元台幣):

A = 5,471
L = 1,529
OE = 3,942

那 A = L + OE 是不是成立? 那清光了負債, 再解散公司, 股東按投資比例 (股
數比例) 取回剩餘資金, 是不是等於有持股的人一起分這剩下的 3,942 百萬元?
(假定淨值即清算價值) 那依該財報揭露, 2018 4Q 股本是 1,600 百萬元, 依台
灣規定每 10 元一股之面額, 可知道共有 160,000,000 股, 每股可以分到:

3,942,000,000 / 160,000,000 = 24.6375 元 (即每股淨值)

大統益今收 103.5 元每股, 那若你買一股花 103.5, 裏面就包括了 24.6375 元的
"估計現金" 在裏面, 那請問, 103.5 - 24.6375 = 78.8625 是什麼? 這 78.8625
就是溢價, 就是市場在資訊公開, 競價公平的條件下, 最後一個成交的人覺得值得多
付 78.8 元的溢價來買這公司股票
.

客觀的會計數字是: 24.6375 元/股 (為什麼客觀, 因為有持股就有權拿到這錢)
主觀的市場溢價是: 78.8625 元/股 (為什麼主觀, 因為它只是市場最後一筆公開成交價)

股價 103.5 因除息下降, 並不是反應市場評價 (折溢價) 的變化, 而是會計上它
就是股權中的權益下降了, 而且是客觀的所有持股者每一股所含的 "估計現金" 變
少了. 所以, 在盤前, 市價評價因為尚未開盤而未進來, 卻又要反應事實上股權中
所含的權益已變少, 所以昨收價扣去息值才是合理的.

我們再看一個簡單例子, 某公司決議發放股票股利 10 元, 經公告後, 表示現行
流通股中是含權的, 除權後, 流通股數增加 100%, 那每 1 股表彰的權益是否不
變? 除權前握有 10000 股, 跟除權後握有 10000 股, 這 10000 股是權力一樣
大的嗎? 如果認同除權應降股價, 那為何除息不應扣股價呢? 一樣都是表彰每股權
益的變化呀~ 那除權前 200 元股價的股票, 照此例除權後剩 100 元, 那我們該
不該 "輕鬆地" 期待它會填權到 200 元, 甚至認為是漲跌停限制阻礙了填權...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