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資本低於500萬別學投資●窮二代浪費時間

CarlTz wrote:
理論上論述跟大大沒得比,
但現實上所見卻跟大大相反。
不是讀大學沒用,是讀哪間大學怎麼讀大學才是重點。
這不是壞事,以前只要知名大學出來,由你玩四年也能得到好工作。
現在就算名牌大學也要是真材實料才行。
買房看在哪裡,至少在我們高雄買得起。
創業要看能力,沒能力不要創業乖乖當員工。
大錢由小錢累積來,沒賺小錢哪來大錢呢。
賺賺小錢倒是不難。
人家知名大學四年沒時間洗澡讀書累積實力,跟每天唱卡拉ok把馬子。
誰會成功?前者嗎?不見得。是要瞭解自己能發揮自己專長抓住機會選對路的人成功。
刻苦唸書就該往研究學術、專業職走,這樣會成功。


重點在每天唱卡拉OK為什麼學校不會把他當掉 讓他重修?

你把混出來的大學跟真材實料讀了大學的人因為受到職場偏見找不到工作的混為一談


幻月冰靈 wrote:
我極度不贊同你的觀點,哪怕只有一百萬投報率保守抓5%,也有五萬被動,相當於一般人一點五個月的收入,十年下來差距50萬…這些多出來的錢複利投資下去,大概可以產生,100萬以上的差距,
現在要存一百萬有多困難啊…你投資自己
有辦法每個月都增加一萬收入嗎?是不是到某一個薪水,就很容易失去向上成長的空間呢?
所以投資還是要學,要想辦法讓自己薪水最少有四萬的平均水平,如此最少可以存兩萬,一年就是多12張股票,大約20年以後你的張數最少240張,有五百萬以上的資產了,同時這些錢可以讓你每個月多加薪兩萬以上.
窮,更要學習投資,這是翻身的唯一機會.


我上面邏輯已經很清楚請用數學模型來跟我解釋

你的論述在學術上來說是根本無效的,不論在是事實證據和邏輯自洽性上都沒辦法有效反駁我的論點

5萬是一年的被動收入 攤平到每個月不到4000元 ,其實非常少想靠每月4千養活自己在台灣生活是很困難的,這還得假設利潤率永遠不下降

你跟我說,利潤率如何能不下降?

公式一 K/Y * r = α總資本所得佔國民所得的比重

符號意義
Y=國民所得 K=總資本存量 r=社會平均利潤率

α(阿法)=利潤佔全社會所得的比重以百分比0~100%表示

K/Y=資本收入比

如果一個社會利潤率大於經濟成長率 R>G 那麼 K/Y資本收入比的動態發展路徑是上升的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題研究過去經濟史數據300年的經驗,證明R>G是資本社會的常態

例如利潤率為5% 經濟成長率為2% 那麼K/Y資本收入比將以3%的每年速度提升

這個道理就跟你50年前買房房價所得比5倍,現在15倍一樣的道理 雖然分母(總收入)擴大了 但是分子(總資本)擴大得更快

當一個社會K/Y=10 50%分配到利潤 50%分配到工資

當一個社會資本收入比K/Y增長到16倍 ,利潤率還維持5% 80%國民所得將分配到利潤20%為工資

當一個社會資本收入比K/Y增長到20倍 ,利潤率還維持5% 100%國民所得都是利潤 0%為工資


你跟我說到最後這一種情況社會還能維持下去嗎? 誰來勞動

資產階級的被動收入其實就是工人階級的主動勞動收入,被無償佔有一部份,使其成為被動收入

只是因為他持有了資產就無條件霸佔勞動階級創造的收入一部份,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

關於不斷的儲蓄能不能有穩定的利潤率和經濟成長率?這是一個合成繆誤陷阱

公式二 K/Y = S / G

S=儲蓄率或資本積累率 G=經濟成長率

雖然K/Y這是一個總體經濟的指標,但是我用個體行為來描述這種關係,但許多人還是會掉入合成廟務的陷阱裡

假設小明每年拿出總收入的30%儲蓄, 並且儲蓄最終透過銀行體系放代轉化為投資,經濟成長率G=10%

那麼資本的積累率就是30% 例如第一年小明賺100萬 拿出30萬來投資 總收入以10%速度提高 每年

那麼N年後 小明的儲蓄和總收入結果如下

第一年 收入Y=100萬 儲蓄30萬
第二年 收入Y=110萬 儲蓄33萬
第三年 收入Y=121萬 儲蓄36.3萬
......
第七年 收入Y=194萬 儲蓄58.4萬
第N年 收入Y=100萬*1.1^N 儲蓄=收入*0.3 =0.3*100萬*1.1^N

因為

S= 儲蓄率或投資率=I/Y=△K/Y

G=經濟成長率=△Y/Y=S*△Y/△K

△Y/△K =資本的邊際產出 這個變數是最後隨著總投資的增長而下降的 因為會面臨規模報酬遞減的階段

例如有一塊土地 不斷對他投入1單位生產要素如肥料和勞動力,一開始多投入每單位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和肥料)投入會使單位土地面積產量增長,但是到一定階段以後開始面臨邊際回報遞減的規模不經濟,那麼邊際產出就是下降的,你想想看如果不斷對涂一塊土地投入肥料和勞動力,最後的一單位投入一定比一開始的1單位投入的產出收益率要低,這就是「邊際生產力遞減」,那麼經濟成長率G=總儲蓄率*邊際產出 ,將下降,而R利潤率是受到G經濟成長率的制約,也會跟著一起下降才是正常的,否則將導致K/Y資本收入比的上升,而造成α阿法利潤佔一個社會總收入的比重的提高



馬克思再160多年前已經發現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穩定性,他在雇傭勞動和資本 工資價格與利潤 還有資本論第一卷、第三卷已經揭示這個秘密


上世紀中葉哈囉得‧多馬 通過過研究馬克思的文獻獨立做出了一個數學模型,也可以得出類似結論



英文版



這裡哈囉得‧多馬他為了讓經濟穩定增長假設資本的「邊際產出恆定」,但是這是違反經濟學規律的

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是遞減的」這是常態(除非有科技革命),人口也不可能永遠維持指數增長,因此經濟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

會有週期性的戰爭、大蕭條、和失業 這也是二戰後一堆(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自以為人定勝天靠自己努力取得成果的「錯覺」

會有這種錯覺是因為,人類依賴於「經驗總結-歸納法」而不是「假設邏輯推理-演繹法」來思考問題

人們這樣思考,顯得目光短淺,舉例來說看到房地產過去30年不斷上漲就以為房價可以永遠不斷高速上漲


依賴於經驗的東西,不管過去實驗多少次,總是會有黑天鵝發生 邏輯上是有可能的

舉例來說 根據抽樣統計

在中世紀的歐洲你看到有黑色的天鵝的貝式機率是多少?

因為人們從來沒看見黑天鵝,因此他的機率是零

然後當你看到澳洲第一個黑天鵝樣本,打破了所有歐洲可見歷史經驗的抽樣統計依賴,貝式機率又變成不是零了。

假設在黑天鵝發現之前,人類觀察到1000萬次天鵝都是白色的

因此抽樣統計黑天鵝機率=0/1000萬 =0

後來發現第一隻黑天鵝樣本, 機率為零的事情發生了

什麼叫黑天鵝效應我就不說了

在18世紀歐洲人發現澳洲之前,由於他們所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在當時歐洲人眼中,天鵝只有白色的品種。直到歐洲人發現了澳洲,看到當地的黑天鵝後,人們認識天鵝的視野才打開,只需一個黑天鵝的觀察結果就能使從無數次對白天鵝的觀察中推理出的一般結論失效,引起了人們對認知的反思-以往認為對的不等於以後總是對的。「黑天鵝」隱喻那些意外事件:它們極為罕見,在通常的預期之外,在發生前,沒有任何前例可以證明,但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極端的影響。

罕見和不可能的事件出現的次數比人想得還要多。人的想法通常受限於其所見、所知,和設想來假設。但是,實際的情況比人認知的更複雜、更不可預知。此外,當「遊戲規則」本身變更時,一般情況的相關假設是相關性低的不正常情況。
這是一種肥尾現象,也就是統計學的常態分配圖形中兩端出現機率較低的扁平尾部,在現實社會中出現的機率其實比較高,實際圖形的兩端尾部比標準常態分配圖形中來的厚。


還有一點就是黑天鵝效應,2008年一堆統計學家不追求真科學,

根據回歸分析統計出房地產每年上漲多少百分比的結論

他們得出的統計回歸分析不含有因果關係,檢驗是假檢驗,為了忽悠投資人錢

結果2008年出現房地產泡沫雷曼兄弟破產,依賴於經驗的模型就不准了

真正有素質受過科學哲學教育的科學家(不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是這樣研究問題的

通過羅素瞭解了邏輯實證主義;通過賴辛巴哈瞭解了科學哲學。以後,又接觸了波普、庫恩和拉卡托斯等人的思想。科學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擺脫了形上學和決定論的影響。長期以來,我一直著迷於掌握一種方法或方法體系,通過運用這種統一的方法或方法體系解決經濟理論問題。作為一個折中主義者,我相信歸納法的重要性同時又驚嘆於演繹(特別是數學演繹)的威力。


儘管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o-deductivemethod)是牛頓時代的產物,

在研究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能夠正確地提出問題。

正如波普所指出的:「所有科學討論都是從某個問題(P1)開始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提出某種嘗試性的答案--一種嘗試性的理論(TT),然後對這一理論提出批評,以消除錯誤(EE);……[12]這一理論和對其批判性修正又導致新理論(P2)的產生。」

問題的提出可以是實踐的產物也可以是對現有文獻的分析的產物。

發現問題,特別是正確提出問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經驗過程。

任何人在試圖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時候,早已形成了某種「先驗」結構。


這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於經濟學家來說,這種「先驗」結構就是他所應用的經濟理論。

愛因斯坦說:「理論物理學的完整體系是由概念、被認為對這些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邏輯推理得到的結論這三者所構成。這些結論必須同我們的各個單獨經驗相符合;在任何理論著作中,導出這些結論的邏輯演繹幾乎佔據了全部篇幅。」


理論的最基本部分是那些「數目上儘可能少」

「不能在邏輯上進一步簡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

經濟理論的結構也基本如此。

例如,在消費理論中,預算約束和居民效用最大化假說就屬於這類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一旦這些概念和假設被確定下來,居民的消費行為實際上就同時被確定下來了。

經濟學家所需要作的工作就是通過解一個條件極值問題,

把蘊含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中的居民消費行為邏輯地演繹出來。

又如,只要掌握了必要的數學工具,從國債餘額對GDP之比,財政赤字對GDP之比、經濟增長速度這三個概念以及少數假設出發,我們就能夠演繹出國債餘額對GDP之比的動態路徑,
就可以回答在什麼條件下財政狀況可以實現穩定這個重要問題。事實上,在西方經濟學中,存在著大量規範的用於進行這類演繹推理的數理經濟方法。當然,為所研究的問題找到相應的數理經濟方法有時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現實經濟問題是極為複雜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已有的數理經濟方法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家就必須求助於經濟史。最後,正如數理經濟方法的主要提倡者之一摩根斯騰(Morgenstern)所說:「在經濟學中,大量數學公式的使用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它們之所以被使用恐怕是為了炫耀(showoff)」。濫用數學確實是一種必須加以反對的傾向。

二十多年來中外學者對中國消費函數的研究大多採用經驗歸納法。

根據經驗試驗性地給出決定消費需求的有關變量,然後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計算出消費函數的各解釋變量的係數,並對回歸結果進行統計檢驗。根據檢驗結果,增加或減去一些變量,直至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應該說,這種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是十分薄弱的。

特別是,許多作者並不關心所使用時間序列的具體性質,因而他們所進行的回歸是「偽回歸」,他們所提供的檢驗實際上是假檢驗。基於對計量經濟學的「不信任」,

我更相信理論推導,而不是經驗(數字)分析。

關於消費函數的論文試圖從某種理論框架出發(居民跨時效用函數最大化),

用假設-演繹法推導出了可以很好地解釋居民消費行為的結果。



古錐阿土伯 wrote:
有50萬至100萬就可以練功啦
阿伯偶今年1至4月用1百萬左右操作獲利約7成5
1百萬變1百75萬...有練有保庇啦!!!..


好好看看我上面一樓再說什麼


又一個自以為超過巴菲特和索羅斯投資報酬率天真的撒瓜,你只不過是在賭丟銅板而已


被你丟5次都是正面,不代表丟銅板期望值是大於零的

長期來看你炒短線就是被套牢在最高點罷了



幻月冰靈 wrote:
我極度不贊同你的觀點,哪怕只有一百萬投報率保守抓5%,也有五萬被動,相當於一般人一點五個月的收入,十年下來差距50萬…這些多出來的錢複利投資下去,大概可以產生,100萬以上的差距,
現在要存一百萬有多困難啊…你投資自己
有辦法每個月都增加一萬收入嗎?是不是到某一個薪水,就很容易失去向上成長的空間呢?
所以投資還是要學,要想辦法讓自己薪水最少有四萬的平均水平,如此最少可以存兩萬,一年就是多12張股票,大約20年以後你的張數最少240張,有五百萬以上的資產了,同時這些錢可以讓你每個月多加薪兩萬以上.
窮,更要學習投資,這是翻身的唯一機會.


我上面邏輯已經很清楚請用數學模型來跟我解釋

你的論述在學術上來說是根本無效的,不論在是事實證據和邏輯自洽性上都沒辦法有效反駁我的論點

5萬是一年的被動收入 攤平到每個月不到4000元 ,其實非常少想靠每月4千養活自己在台灣生活是很困難的,這還得假設利潤率永遠不下降

你跟我說,利潤率如何能不下降?

公式一 K/Y * r = α總資本所得佔國民所得的比重

符號意義
Y=國民所得 K=總資本存量 r=社會平均利潤率

α(阿法)=利潤佔所得比重以百分比0~100%表示

K/Y=資本收入比

如果一個社會利潤率大於經濟成長率 R>G 那麼 K/Y資本收入比的動態發展路徑是上升的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題研究過去經濟史數據300年的經驗,證明R>G是資本社會的常態

例如利潤率為5% 經濟成長率為2% 那麼K/Y資本收入比將以3%的每年速度提升

這個道理就跟你50年前買房房價所得比5倍,現在15倍一樣的道理 雖然分母(總收入)擴大了 但是分子(總資本)擴大得更快

當一個社會K/Y=10 50%分配到利潤 50%分配到工資

當一個社會資本收入比K/Y增長到16倍 ,利潤率還維持5% 80%國民所得將分配到利潤20%為工資

當一個社會資本收入比K/Y增長到20倍 ,利潤率還維持5% 100%國民所得都是利潤 0%為工資


你跟我說到最後這一種情況社會還能維持下去嗎? 誰來勞動

資產階級的被動收入其實就是工人階級的主動勞動收入,被無償佔有一部份,使其成為被動收入

只是因為他持有了資產就無條件霸佔勞動階級創造的收入一部份,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

關於不斷的儲蓄能不能有穩定的利潤率和經濟成長率?這是一個合成繆誤陷阱

公式二 K/Y = S / G

S=儲蓄率或資本積累率 G=經濟成長率

雖然K/Y這是一個總體經濟的指標,但是我用個體行為來描述這種關係,但許多人還是會掉入合成廟務的陷阱裡

假設小明每年拿出總收入的30%儲蓄, 並且儲蓄最終透過銀行體系放代轉化為投資,經濟成長率G=10%

那麼資本的積累率就是30% 例如第一年小明賺100萬 拿出30萬來投資 總收入以10%速度提高 每年

那麼N年後 小明的儲蓄和總收入結果如下

第一年 收入Y=100萬 儲蓄30萬
第二年 收入Y=110萬 儲蓄33萬
第三年 收入Y=121萬 儲蓄36.3萬
......
第七年 收入Y=194萬 儲蓄58.4萬
第N年 收入Y=100萬*1.1^N 儲蓄=收入*0.3 =0.3*100萬*1.1^N

因為
S= 儲蓄率或投資率=I/Y=△K/Y

G=經濟成長率=△Y/Y=S*△Y/△K

△Y/△K =資本的邊際產出 這個變數是最後隨著總投資的增長而下降的 因為會面臨規模報酬遞減的階段


例如有一塊土地 不斷對他投入1單位生產要素如肥料和勞動力,一開始多投入每單位生產要素(如勞動力和肥料)投入會使單位土地面積產量增長,但是到一定階段以後開始面臨邊際回報遞減的規模不經濟,那麼邊際產出就是下降的,你想想看如果不斷對同一塊土地投入肥料和勞動力,最後的一單位投入一定比一開始的1單位投入的產出收益率要低,這就是「邊際生產力遞減」,那麼經濟成長率G=總儲蓄率*邊際產出 ,將下降,而R利潤率是受到G經濟成長率的制約,也會跟著一起下降才是正常的,否則將導致K/Y資本收入比的上升,而造成α阿法利潤佔一個社會總收入的比重的提高



馬克思再160多年前已經發現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穩定性,他在雇傭勞動和資本 工資價格與利潤 還有資本論第一卷、第三卷已經揭示這個秘密


上世紀中葉哈囉得‧多馬 通過過研究馬克思的文獻獨立做出了一個數學模型,也可以得出類似結論



英文版



這裡哈囉得‧多馬他為了讓經濟穩定增長假設資本的「邊際產出恆定」,但是這是違反經濟學規律的

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是遞減的」這是常態(除非有科技革命),人口也不可能永遠維持指數增長,因此經濟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

會有週期性的戰爭、大蕭條、和失業 這也是二戰後一堆(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自以為人定勝天靠自己努力取得成果的「錯覺」

會有這種錯覺是因為,人類依賴於「經驗總結-歸納法」而不是「假設邏輯推理-演繹法」來思考問題

人們這樣思考,顯得目光短淺,舉例來說看到房地產過去30年不斷上漲就以為房價可以永遠不斷高速上漲


依賴於經驗的東西,不管過去實驗多少次,總是會有黑天鵝發生 邏輯上是有可能的

舉例來說 根據抽樣統計

在中世紀的歐洲你看到有黑色的天鵝的貝式機率是多少?

因為人們從來沒看見黑天鵝,因此他的機率是零

然後當你看到澳洲第一個黑天鵝樣本,打破了所有歐洲可見歷史經驗的抽樣統計依賴,貝式機率又變成不是零了。

假設在黑天鵝發現之前,人類觀察到1000萬次天鵝都是白色的

因此抽樣統計黑天鵝機率=0/1000萬 =0

後來發現第一隻黑天鵝樣本, 機率為零的事情發生了

什麼叫黑天鵝效應我就不說了

在18世紀歐洲人發現澳洲之前,由於他們所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在當時歐洲人眼中,天鵝只有白色的品種。直到歐洲人發現了澳洲,看到當地的黑天鵝後,人們認識天鵝的視野才打開,只需一個黑天鵝的觀察結果就能使從無數次對白天鵝的觀察中推理出的一般結論失效,引起了人們對認知的反思-以往認為對的不等於以後總是對的。「黑天鵝」隱喻那些意外事件:它們極為罕見,在通常的預期之外,在發生前,沒有任何前例可以證明,但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極端的影響。

罕見和不可能的事件出現的次數比人想得還要多。人的想法通常受限於其所見、所知,和設想來假設。但是,實際的情況比人認知的更複雜、更不可預知。此外,當「遊戲規則」本身變更時,一般情況的相關假設是相關性低的不正常情況。
這是一種肥尾現象,也就是統計學的常態分配圖形中兩端出現機率較低的扁平尾部,在現實社會中出現的機率其實比較高,實際圖形的兩端尾部比標準常態分配圖形中來的厚。


還有一點就是黑天鵝效應,2008年一堆統計學家不追求真科學,

根據回歸分析統計出房地產每年上漲多少百分比的結論

他們得出的統計回歸分析不含有因果關係,檢驗是假檢驗,為了忽悠投資人錢

結果2008年出現房地產泡沫雷曼兄弟破產,依賴於經驗的模型就不准了

真正有素質受過科學哲學教育的科學家(不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是這樣研究問題的

通過羅素瞭解了邏輯實證主義;通過賴辛巴哈瞭解了科學哲學。以後,又接觸了波普、庫恩和拉卡托斯等人的思想。科學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擺脫了形上學和決定論的影響。長期以來,我一直著迷於掌握一種方法或方法體系,通過運用這種統一的方法或方法體系解決經濟理論問題。作為一個折中主義者,我相信歸納法的重要性同時又驚嘆於演繹(特別是數學演繹)的威力。


儘管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o-deductivemethod)是牛頓時代的產物,

在研究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能夠正確地提出問題。

正如波普所指出的:「所有科學討論都是從某個問題(P1)開始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提出某種嘗試性的答案--一種嘗試性的理論(TT),然後對這一理論提出批評,以消除錯誤(EE);……[12]這一理論和對其批判性修正又導致新理論(P2)的產生。」

問題的提出可以是實踐的產物也可以是對現有文獻的分析的產物。

發現問題,特別是正確提出問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經驗過程。

任何人在試圖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時候,早已形成了某種「先驗」結構。


這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於經濟學家來說,這種「先驗」結構就是他所應用的經濟理論。

愛因斯坦說:「理論物理學的完整體系是由概念、被認為對這些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邏輯推理得到的結論這三者所構成。這些結論必須同我們的各個單獨經驗相符合;在任何理論著作中,導出這些結論的邏輯演繹幾乎佔據了全部篇幅。」


理論的最基本部分是那些「數目上儘可能少」

「不能在邏輯上進一步簡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

經濟理論的結構也基本如此。

例如,在消費理論中,預算約束和居民效用最大化假說就屬於這類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一旦這些概念和假設被確定下來,居民的消費行為實際上就同時被確定下來了。

經濟學家所需要作的工作就是通過解一個條件極值問題,

把蘊含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中的居民消費行為邏輯地演繹出來。

又如,只要掌握了必要的數學工具,從國債餘額對GDP之比,財政赤字對GDP之比、經濟增長速度這三個概念以及少數假設出發,我們就能夠演繹出國債餘額對GDP之比的動態路徑,
就可以回答在什麼條件下財政狀況可以實現穩定這個重要問題。事實上,在西方經濟學中,存在著大量規範的用於進行這類演繹推理的數理經濟方法。當然,為所研究的問題找到相應的數理經濟方法有時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現實經濟問題是極為複雜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已有的數理經濟方法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家就必須求助於經濟史。最後,正如數理經濟方法的主要提倡者之一摩根斯騰(Morgenstern)所說:「在經濟學中,大量數學公式的使用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它們之所以被使用恐怕是為了炫耀(showoff)」。濫用數學確實是一種必須加以反對的傾向。

二十多年來中外學者對中國消費函數的研究大多採用經驗歸納法。

根據經驗試驗性地給出決定消費需求的有關變量,然後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計算出消費函數的各解釋變量的係數,並對回歸結果進行統計檢驗。根據檢驗結果,增加或減去一些變量,直至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應該說,這種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是十分薄弱的。

特別是,許多作者並不關心所使用時間序列的具體性質,因而他們所進行的回歸是「偽回歸」,他們所提供的檢驗實際上是假檢驗。基於對計量經濟學的「不信任」,

我更相信理論推導,而不是經驗(數字)分析。

關於消費函數的論文試圖從某種理論框架出發(居民跨時效用函數最大化),

用假設-演繹法推導出了可以很好地解釋居民消費行為的結果。



努力和知識都沒有辦法改變階級,暴力革命才能
我在網路上批判房地產私有制,有人說底層無產階級不努力,是只想把人拉下水的垃圾,誰能告訴我這跟努力有什麼關係?(這又是一個意識形態神話,就像努力宗教一樣)我跟他說請給我科學的解釋,蓋茨比曲線由加拿大經濟學家邁爾斯‧克拉克在2006年提出,他統計了21個國家的數據,得出「社會不公平程度」與「代際收入彈性」基本成正相關關係的結論。這說明一個國家的社會不公平程度越高,父輩的收人水平對下一代收入水平的影響越大,子女處於父輩的經濟階層的可能性就越高。



對於台灣社會也開始出現像美國一樣富人子女越可能進入好大學,而統計結果顯示前10%所得富人就讀台大的機率是一般民眾的6倍,這難道是努力的問題嗎?




台灣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帝國主義之下的小資產階級社會和工人貴族社會,佔據台灣60%以上人口,是社會本質的經濟原因是經濟基礎有大量小資產階級存在,因而傾向法西斯主義 上層建築和意識也會往這方向靠攏,因為台灣還不夠窮,台灣並非是經濟殖民地而是一個壟斷資本主義的相對高收入的發達國家,當講推翻中共獨裁的時候他們會同意,當講美國社會內部也存在大量不平等例如種族歧視的時候他們就不同意了,重點在於要如何改變?我舉一個例子
例如美國麥當勞打工的底層藍領階級工人工資是15美元一小時 印度就只有1.5美元一小時兩者差距10倍,透過經濟基礎+配合大量媒體教育宣傳洗腦來腐化已開發國家的貴族工人,他們的經濟基礎導致他們不瞭解他們的生活水平優勢不是他們的努力造成的,普遍大眾的思考模式只停留在能看見的自己的國家
不瞭解是跨國剩餘價值轉移在支撐這個不平等的世界不崩塌,而讓帝國主義崩塌下來世界才可能進步,已開發國家的工人必須和第三世界工人聯合起來,看破這一切只是為了維持這個壟斷腐朽的帝國主義世界和資本主義體系

最近美國波特蘭市川普派出聯邦軍隊鎮壓


光靠簡單的國家機器和暴力(警察、軍隊)並不足以維持資本家階級的統治,實際上所有資產階級國家都要依靠一種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宗教和神話來維持其統治,在西方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實際上顯而易見的暴力是對那些超出容許範圍太多的人實行,但是太頻繁的施行這種國家機器強力部門的暴力,會讓大多數老百姓意識到,我們實際上沒有自由,因此在一邊施行教育和媒體洗腦+精神的意識形態催眠的同時,一邊打擊少數獨立思考的異議份子,是一種統治技術,這被義大利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稱為「文化霸權」理論(Cultural Hegemony)它指的是:一個社會階層可以通過操縱社會文化(信仰、解釋、認知、價值觀等),支配或統治整個多元文化社會;統治階級的世界觀會被強製作為唯一的社會規範,並被認為是有利於全社會的普遍有效的思想,但實際上只有統治階級受益。說一個自身在台灣網路論壇發文的經驗,當有指出任何客觀邏輯事實但是對傳統政治意識形態不符合的論述時,我的發文被檢舉或刪除事大概率事件,這種行為不是國家強力部門干預造成的,而是受到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催眠的版主自動自發的刪除,自動自發的相信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或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和民主(實際上他們所謂的自由是資本剝削人的自由,不是人跟人之間的自由,他們的民主是資產階級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的資產階級專政),自於理性辯論什麼是社會主義民主,他們就聽不下去連討論的空間都沒有,直接帶一個帽子說我是中共派來的,然刪除或檢舉文章,當然要達成這種宗教式洗腦需要長期的文化滲透,包括好來屋電影、文學、藝術、到工作、教育、媒體還有許多隱藏的看不建的領域,淺移默化的慢慢轉變大眾的意識形態
國家機器分為兩種,一種是鎮壓性的國家機器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 (軍隊、警察、法庭、監獄) 他們是通過暴力發揮功能的只有在統治的的權力受到嚴重威脅時才會使用,另一種是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Appareil idéologique dÉtat/AIE負責精神催眠(教會AIE、家庭AIE、法律AIE、政治AIE、工會AIE、媒體AIE、文化AIE),正是鎮壓性國家機器為它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提供的「盾牌」後面保證了站統治地位的經濟生產關係方面的再生產。也正是在這裡,大量地集中了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即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作用。正是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這個仲介保證了鎮壓性國家機器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以及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和諧」兩者互相配合,前工業革命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教會,成熟資本主義社會型態中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學校。虛假的意識形態是一種幻覺、純粹的夢想,即虛無。它的所有現實性都在它的外部的經濟和背後的生產關係。就像教會,把客體和主體顛倒了,把神當作主體,把個人自身和人類社會當作客體,但是現實是沒有人類社會的經濟和生產關係(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古代也沒辦法維持這個意識形態,舉基督教的例子說明
一個實例:基督教意識形態
由於所有意識形態的結構形式總是相同的,因此,在倫理、法律、政治和審美等意識形態同樣可以作為例證的情況下,我只準備分析一個人人都能理解的例子——宗教意識形態。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下基督教意識形態。我要使用一種修辭手段來「讓它說話」,也就是說,把它不僅通過《舊約》和《新約》、神學家和布道辭,而且通過它的實踐、儀式、典禮和聖事所「言說」的東西,納入一套虛構的話語。它說:那個叫彼得的人(每一個在被動意義上按名字來稱呼的人,因為這個名字從來不是他自己給的),我是有話對你說,目的要告訴你,上帝存在,而你必回答他。它又說:上帝藉我的聲音傳話給你(聖經記有上帝的道,傳統使之遠播世上,「教皇不謬」永遠確定了它的「微言大義」)。它說:這就是你,你是彼得!這是你的出身,你是永恆的上帝所造,儘管你生於主歷1920年!這就是你在世上的位置!這就是你該做的事!像這樣,如果你守「愛的律法」,你就能得救,你,彼得,就能成為基督榮耀之身的一部分!等等……這是一套司空見慣的、陳腐的講道,但同時又是一套相當令人驚奇的話語。令人驚奇的原因在於,如果我們認為宗教意識形態的確是在對個人說話,目的是「把他們改造成主體」——它傳喚彼得這個個人,就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主體,自由地服從或是違抗呼召,即上帝的誡命;如果它用這些個人的名字來稱呼他們,因此承認他們從來都是被傳喚為具有個人身份的主體(以至於帕斯卡爾的基督說:「我這滴血正是為你而流!」);如果它像這樣傳喚他們,以至於主體回答「是的,正是我!」;
補充1.意識形態是虛無的東西,因為它是一個純粹的夢2.意識形態沒有歷史,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意識形態中沒有歷史,只是他沒有自己的歷史

知識沒有辦法改變階級,暴力革命才能,階級鬥爭是人類社會和一切歷史進步的原動力,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