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半年來大陸的汽車板塊起死回生,會注意到汽車板塊是因為我手中有一檔持股不多,但套牢有一陣子的股票,叫做中國重汽(股票代碼:3808),跟它結緣的故事是這樣的,在2013年末,我當時賣掉了手上的葉氏化工、大酒店與迪生創建之後,套現出了一些現金,以我的習慣,我不喜歡讓錢躺在銀行裡,這樣沒有發揮它的價值,反而會被通膨稀釋,再去買了中交建之後,我發現當時候的汽車板塊的股票很便宜,於是我就挑了這檔中國重汽來投資。
為什麼選擇中國重汽呢?首先它是國企,而且它有在香港掛牌上市,他是中國第三大的重型汽車製造商,中國重汽可以說是中國重卡行業的技術領頭羊,它是在2007年以每股12.88元IPO上市,但因為金融海嘯的關係,從它上市之後,股價就一直跌,沒有站回發行價過,之後在2009年,德國的MAN(註1)以5.6億歐元認購中國重汽25%的股權,雙方展開長期的戰略合作協議,當時MAN的入股價是8.5元,外加市值約52億港幣的可轉換公司債。
在金融海嘯之後,中國政府曾推出一個「四萬億投資計畫」,欲從增加基礎建設來提振當時萎靡的經濟,這在當時的確讓重卡的銷量迅速的攀升,但中國重汽的市佔率卻因此而衰退了,原因在於,當時的中國重汽把老式的斯太爾平台給淘汰掉,轉而以新的技術平台為主的經營模式,但是在中國的汽車市場的文化是:喜新不厭舊!當時的重汽市場其他廠商多是以新老產品搭配來發展,相較於當時重汽過快淘汰舊的斯太爾平台,此舉也導致了重汽的股價一蹶不振。
當我注意到中國重汽的時候,它的股價經過好一陣子的打底,我對比了當時MAN的入股價,我覺得以每股約4.5元的水平買入應該是很安全的,當時的中國重汽在2013年的表現,在營業額與毛利上是比上一個年度來的更好,銷量也穩定增加,我當時認為應該是一個相當好的切入點,而且當時的我也沒有找到其他合適的標的投資,於是我就在中國重汽以每股4.5元的價格,投資了15萬港幣。
在2014年,中國重汽的股價可以說是非常的平穩,沒什麼變化,一直都在4塊錢附近盤整,一直到了年底,中國政府開放滬港通,提出「一帶一路」的大政策之後,股價才開始慢慢的起漲,但相較於同時間其他板塊的股票,中國重汽的漲幅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甚至跑輸大盤,而就當時的基本面狀況看來,中國重汽的銷量是在持續的成長的,在2014年成長了7.89%,股價一度攻高到6.58元,可惜那只是很短的一日行情,當時我正在忙碌移民的事情,而且因為重汽佔我整體投資的比例不大,所以我也沒有對重汽有太多的關注。
不久之後,股價就開始反轉向下,重汽反轉的時間甚至比大盤還要早,而且跌的速度非常的快,一直到了2015年的9月,股價才開始回穩反彈,但過不久之後又開始盤跌,一直到了2016年的1月21號的2.32元才正式落底,從6.58元到跌破我的成本價4.5元的時間只花了短短的3個月,當時的我真的沒想到等了一年多的股票,才起漲沒多久就重重的摔了下來,事後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當時重汽的營收衰退13.73%,但稅前盈餘卻衰退了49.53%,這也是導致股價腰斬的主因,當時的我原本認為重汽漲的不多,跌起來應該也不會跌太多才對,現在看來,在牛市中跑不上去的股票可能更危險。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我想是因為我的持股太分散,在重汽的身上比例太少,反而就沒有花精力去關注他,當然一方面也是它太久沒有出彩的表現,才讓我在心理上更加的忽視它,也導致了在重汽從高位大跌的時候,我並沒有去做減持或賣出的動作。
到了2016年的8月,中國交通部、工信部、工安部、工商總局與質檢總局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貨車非法改裝與超限超載治理工作意見》,頒布了新的規定,從2016年的9月21日起,嚴禁雙排車輛運輸車上高速公路;2018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不合規的車輛運輸車通行。
這道行政命令帶動了一波購車潮,拉動了整個汽車板塊,中國重汽也從3.7元開始一路起漲,HOWO-T系列產品佔這次的拉貨訂單半數,因為受到了產能限制,訂單的轉化率為80%,整個第四季的業績有望比前兩季加起來還要多,由此可以看到這一波的拉貨動能非常的強勁。
3月份是重卡行業的旺季,銷貨的動能從股價上的表現就能觀察的到,但是我很擔心一個問題,就是汽車行業的旺季通常來的快也去的也快,這一波炒起來,過不久又跌回原點,但是受限於基本面的業績發布時間很慢,所以我只好觀察股價變化,我發現在3月份旺季,中國重汽的股價居然一直在6.5元的位置盤整,並沒有持續的往上攻堅,6.5元這個水平也是當時2015年的高點,我想這個位置上方的壓力應該是蠻大的,於是我設定6塊錢做一個防守位置,差不多是季線的位置,若是跌破的話,我就先出清持股做獲利了結。
後記:結果中國重汽的股價還是跌破6塊錢的位置,並持續朝半年線盤跌,在3/8號的時候,中國重汽發布了盈利喜訊,預計2016年的稅後純益將比2015年成長1倍,在當時我看到這則新聞發現當日股價走勢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的時候,就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利多出盡了,這章節的重點有兩個,第一個是中國汽車行業的特性,很難有中長期的持續性利多,所以它並不適合作為長期持股,它的股性更適合投機而非投資,相同的時間還有一檔吉利汽車(股票代碼:0175),從6塊錢的水平翻到了12塊錢,足足漲了1倍,而只不過花了半年多一點的時間就漲了一倍,當然以中國股票的特性,我們可以大膽預期,它漲的快,但跌的會更快!
第二個重點就是我在投資中國重汽之前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MAN的入股價當作一個安全的指標,沒有考慮到的是,其實連MAN自己都高估了中國重汽的估值,要評估中國的股票合理估值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就連專業經理人都很容易看走眼,大多數的時候,中國公司的本益比相較於同產業世界平均水平都是高估的,只是在中國股市就屬於"合理",所以在投資之前,對於這些大型公司的入股價格,我們可以參考,但不要過於相信,在投資之前,還是要下功夫去研究與判斷公司的合理股價,以免錯估了形勢。
註1:MAN歐洲股份公司,世界500強企業之一,也是德國DAX指數成分股,公司成立於1758年,旗下業務包含商用車、柴油引擎、輕重型客貨車的製造,在2011年,MAN正式被福斯(Volkswagen)集團收購,成為福斯旗下重汽大廠。
看更多請點這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在忙碌新事業的同時,今早我收到一封來自台灣投行的推薦股票信函,
上面列著一整排共15檔股票,是該投行預期受惠新台幣升值,最有希望填權息的高殖利率投資標的,並且附上了標的推薦的原因,相信在台灣生活已久的股民們,或多或少都收到過類似的推薦信件,投行的目的不外乎是希望我們這些投資人可以進場去買股票,但這些股票真有它們所說的這麼美好嗎?

說實話,看到這超過8%以上的殖利率,真的很讓人很心動阿!但是天底下真有這麼好的事情嗎?這麼簡單就能賺到8%以上的報酬率?一切的前提是這些股票要能填權息才有意義,若沒有填權息,加計稅賦,投資人還要倒賠呢!
我簡單的搜尋了幾檔它們所介紹的股票的近期股價走勢與基本資料的介紹,我發現裡面很多個股在今年都拉出一波不小的漲幅,表現很多都優於大盤,但這代表投行的推薦個股都很棒嗎?我覺得問題要從時間的角度看起,如果今天投行是在股票還沒開始漲的時候,或是有好的"漲相"的時候推薦我,或許我會比較有興趣研究看看要不要買。
但是當投行發這封推薦信的時間是在股票已發動漲勢之後,甚至創高後開始出現拉回的狀況以後才推薦,就讓我覺得有點想要騙散戶進場去接盤,好讓這些投行大戶能倒貨在我們手上,這些事情在國外可是屢見不鮮。
我想常使用殖利率當作個股買賣指標的朋友們,應該常常會遇到殖利率高,但本益比不高的個股,這樣的個股在指標的解釋上是充滿進場買進的誘因的,但是在買進之後,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檔股票居然跌跌不休!原因就在於時間差,因為殖利率表現的是"去年"的業績所配發的股利對應股價的表現,但是股價反應的不只過去,還包括"未來"可能的獲利,所以很多公司往往有一整年好的表現,投行與投資人會預期它明年的表現會更好!
但往往凡事並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一家公司能在一個高成長的年度後,在下一個年度也繳出高成長的成績單是相當不容易的,當股價越往下跌,會把該公司的本益比變得更低,而殖利率升的更高,這就造就我們投資人常看到的低本益比與高殖利率的假象。
若是投資人沒有研究清楚,僅僅是因為看到高殖利率,本益比不高就進場投資,那套牢的機會是很大的,我完全沒有仔細研究上表投行所推薦的股票過,連它們是做什麼的都不清楚,但我可以假設一個賭局,這個名單內的股票,每一檔我都用同樣的金額下去買,持有並參與除權息,一年後同一時間(4/10)我們再來檢視看看,而我預測這筆投資是會賠錢的!到時候我會再開一個單章來看看我現在的預測到底對不對。
看更多請點這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