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Deisgn這位先生的觀念本身並沒有問題的, 簡單來說CCC 觀念就是在於你能夠以多快的時間將進貨變現金, 裡面當然包含了AP,進貨到付款的時間 就是你本身對上游的議價與還款能力, Inv, 你存貨的到賣出去的時間, AR, 賣出去到收到貨的時間.
簡單來說, 現金目前的少往壞處想一般人會認為說會有風險, 因為現金不足以償還目前所有的債務與花費, 但是現金太多也容易會讓人覺得公司似乎把錢放在銀行很浪費, 應該去讓公司錢滾錢有更好的運做. 至於多與少, 這取決於公司本身目前有沒有好的投資案, 以及公司財務狀況, 營收穩定度, 公司產業規模, 以及公司其產業的特殊性
唯一的困難度在於下面幾個:
1. 鴻海要找誰來比, 通常研究時都會拿一個或數個對照組, 像華碩VS技嘉VS微星 但是因為鴻海的大小與規模本身是不容易比較的
2. 鴻海跨越太多領域, 每個產業的景氣情況, 與相關連性讓本身預測的情況稍加上複雜度
自於Sharebabu 認為會計數字漂渺不定及高深莫測, 其實在下覺得還好, 因為這種規模的公司, 基本上很少遇到"漂渺不定"的情況, 如果一家公司的運作槓桿(DOL, 就是流動成本與固定成本)本身穩定, 且金融槓桿(DFL, 借帶狀況與股東權益的比例)也正常的話, 基本上只要注意到公司營收的狀況就可以決定公司未來EPS的情況了, 唯一的問題是在於如果公司的會計狀況跟公司股價完全是反方向的時候在會是一般時候要去苦惱的
老實說, 會計本身缺陷與漏洞的確是有, 因為會計本身的設計並不是要反映公司的價值, 而是反映公司帳面上的狀況, 是我們普羅大眾想要從裡面找出公司的價值, 所以一定需要修改跟重新整理而修改過後一定會比較好嗎? 答案是不一定的, 畢竟每個人的專長跟知識領域範圍都有限, 可能有些人很懂進貨出貨情況, 有些人很懂公司人事運作開銷狀況, 有些人很能預估公司營收狀況, 但是很少見到有一個人可以全部都懂
至於tomd的疑問, 應收帳款"一定"收或收不到, 老實說, 並沒有一定, 這種情況我們通常總稱為信用風險, 公司本身在生意開始時通常會先有徵信調查(這種不是去找狗仔拍照, 而是做這家公司的背景調查), 且在付款時通常會先預付部分款項, 以鴻海的狀況通常有相當大的權利要求下游公司付出大部分的款項. 另一方面, 也可使用一些手段與商品, 像是 Netting Agreement, 就是可以互抵, 避免兩公司均用龐大的資金換來換去
祝各位挖寶愉快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