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台新金併彰銀?

這4家銀行的問題是什麼呢??為什麼說他們的過程是合法但是
感覺又好像有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是

蔡英文講的:原來傳聞都是真的

20080630 wrote:
二次金改最有問題的合...(恕刪)



中信開發不能算吧,開發並沒有進入中信金控傘下,只能說是中信大股東自己的操作,兩者財報彼此獨立

另外就是彰銀當時本來就想賣了,三商銀裡面他是最沒賣相的,台新用26塊這種完全看不懂的高價去買,為何不給他?彰銀如果到時候撐不下去,不也是要用大家納稅的RTC去救?
雖然資產彰銀比較大,但當時台新的市值我記得比彰銀大(當然今天台新股價就差遠了...所以吳東亮現在喊卡野蠻正常的),併購本來就比較看market value的,換股權的,大小不全然用資產來判斷。今天我就是得到股東青睞,有比較高的溢價,我又是透過公開機制去用最高價標到一間問題銀行,不太清楚那位教授在argue的地方在哪裡,只要是股權交換,台新愛當冤大頭去買貴,我還想拍拍手嘞
個人認為比較大的問題在於台新高價併購以後扭曲會計原則去認列商譽的部分,不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至於金改,起源於台灣惡劣的金融經營環境,利差太低,大家流血惡性競爭,希望藉由減少競爭者來強化市場秩序。另外則是希望培養能跨足亞太的大型銀行,增加台灣銀行的國際競爭力,而為了踏出去,必須自身市值夠大,所以必須先整合國內金融勢力。基本上個人認為這是政府參考新加坡的案例所產生的決策
立意不是不好,畢竟攤開績效來看,國內太多銀行roa, roe都差鄰近國家很多,加上彼此都很小,這樣下去遲早被大型外資銀行各個擊破併購(事實上現在花旗渣打匯豐荷蘭都已經併一間本土的小銀行了,只要有機會它們會繼續吃下去..),把國內環境汰弱扶強,養出像新加坡dbs這樣的亞太區域型銀行,就可以保障國內金融業的生路
而為何都用民營吃公營,去看看兩者的生產力,你就知道了,基本上民營銀行的經營績效和企圖心都比較強,兩家公營的並在一起是要做什麼?除了市值大一些,根本沒有m&a的綜效...
二次金改的用意ok,但手法出了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講清楚怎麼進行,不讓市場自由去競爭,變成大家都得偷偷摸摸去總統府問授意,機制模糊,再好的美意都沒辦法落實

至於之前有網友提到金改後收費提高,個人認為跟金改沒什麼因果關係,主要是利差惡化太多,銀行利息前越賺越少,費用又維持固定,就只好強化收費的收益,用使用者收費的機制來製造盈餘,有興趣的人去翻翻這幾年的財報就可以看出為什麼銀行都要這麼做了

利差惡化太多 只能說金融業不如台灣電子業跟傳統產業吧

眼光只放在國內 一窩蜂的做同樣的事 當然毛利差

渣打銀行甚至在非洲的獲利不輸其他地方

匯豐銀行甚至在很多國家有接近央行的地位

他們是如何做到? 民營併公營就可跟花旗 匯豐一較高下 ?

10年前鴻海還是大同跟宏碁的小供應商

但今天呢

利差惡化太多 然後提高收費

是啦 數字會比較好看 問題是對競爭力有幫助嗎?

然後經營不善 再用納稅人的錢成立的RTC去救

而國家稅收來源 70%來自受薪者 這些銀行大老闆呢

公司虧錢 政府還要納稅人的錢去救









eugenelin wrote:
中信開發不能算吧,開...(恕刪)</blockquote
彰銀撐不下去??到底誰撐不下去還很難說!不錯公股行庫效率確實不好!但是不會胡搞瞎搞我們台灣的銀行業的老闆們真的有要長期好好經營的理念與精神嗎?還是只想讓資金融通更便利!看看多少銀行虧損的如此嚴重!還不是納稅人拿錢出來彌補!
raygod0923 wrote:
利差惡化太多 只能說金融業不如台灣電子業跟傳統產業吧
...(恕刪)


這也牽扯倒政府政策問題..
必經台灣金融市場並不是太開放
raygod0923 wrote:
利差惡化太多 只能說金融業不如台灣電子業跟傳統產業吧

眼光只放在國內 一窩蜂的做同樣的事 當然毛利差

渣打銀行甚至在非洲的獲利不輸其他地方

匯豐銀行甚至在很多國家有接近央行的地位

他們是如何做到? 民營併公營就可跟花旗 匯豐一較高下 ?

10年前鴻海還是大同跟宏碁的小供應商

但今天呢

利差惡化太多 然後提高收費

是啦 數字會比較好看 問題是對競爭力有幫助嗎?

然後經營不善 再用納稅人的錢成立的RTC去救

而國家稅收來源 70%來自受薪者 這些銀行大老闆呢

公司虧錢 政府還要納稅人的錢去救


金融如果是從事商業銀行非投銀,本來就是比較偏重local業務,能作其他地區的大概就是法金,各人金融除非有向匯豐花旗這樣豐富的經驗和龐大財力,很難獲利。對銀行來講,走出去通常意味著純粹的scale game,這是金融業本質上的悲哀

渣打的非洲部位在於他們當時取得南非標準銀行的部位,另外渣打本來就是英屬殖民地銀行,在印度、中東和遠東地區都有一定的基礎。當然渣打本身的管理和產品能力也值得稱許,不過拿這個來對照台灣銀行走不出去,有點偏頗

匯豐在許多國家有接近央行地位,您是指香港他也有發鈔吧,請看看匯豐的歷史就知道為什麼他有這樣的地位

台灣銀行跨不出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國內籌碼沒有集中,沒有足夠的市值到海外進行併購,這跟國內的政策脫不了干係,過去幾十年間一堆公股銀行在政治操作下所累積的壞帳,和一堆績效差的銀行仍被保護無法自由在市場上進行併購,很多現象不是一句經營不善可帶過的

利差惡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太多的player在市場上惡性競爭,因為爛玩家也被保障,他就不顧風險的搶生意,妳也跳下去,就是大家都搶生意,大家都不顧風險,然後再一次卡債

走出去是一條路,減少國內不理性玩家也是一條路,海外一些顧問團體對於國內先進銀行的評價不差,有的甚至比韓國或日本都好,但這些銀行就是沒辦法變大,沒辦法取得一定的規模出去,這是為什麼?

減少規範,讓市場自由運作,汰弱扶強,有競爭力的銀行自然會變大,會有機會踏到國外去,逐步拉近和先進銀行的距離。綁執照、購併方法不清楚,只是讓強的沒辦法變大、爛的繼續爛,爛到倒店花大家的RTC
在經營領域中政府不可能比業者作得更好,政府只要保障存戶的資產不會在購併戰中受損、保障部分員工不會遭遇不平等待遇就好

最後回應收費部分,相信你去香港和新加坡,妳會發現先進銀行早就在強調使用者收費了,你去匯豐開卓越理財的他的門檻和費用水準可是比台灣的還要高。在舉信用卡作例子,全世界不收信用卡年費和相關費用的國家很少,之前只有台灣趕這樣花,管你有沒有刷都免年費、都給你機場貴賓室。使用者收費是先進銀行導入的實務,如果你認同這些先進銀行有「競爭力」的話,你應該也會認同收費政策
當然這裡的收費政策指的是根據服務取得收費,沒有提供服務就不收費,而不是過往大家都收一定費用或都不收
會不會倒過來
有一天變成彰銀合併台新金呢
說到北富銀 十年前滿街的台北市銀行 現在台北市去哪找北富銀
資產變賣一空 人員資遣光光 減資洗了幾百億去港商富邦金控玩大富翁了
然後說一句我們是港商就這麼算了

二次金改跟高鐵一樣都是政黨惡鬥下的犧牲者
連公開招標都炒作成賤賣 還有什麼不能炒成貪腐罪行的
現在大型電子公司想要跟國內銀行貸款都因為超過銀行資本額等於放給外銀賺
現在國內只有一堆體質不健全的地區銀行等待併購
金融業進軍世界的遠景就這樣沒了
可以看木村的
【2007年01月期】 華麗なる一族 = 華麗一族~豪門世家生死鬥/TBS /万俵鉄平(34) 主演

就知道在演啥了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