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_Sung wrote:
股債平衡是不是胡扯,歷史數據可以說明並非如此,只是兩者的負相關性往往在市場風險出現時才會特別明顯。
前面的VTTVX 的股債平衡基金的績效,
明顯說明了這並不是事實。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書上的東西不自己親自調查,
往往會和現實世界的結果有很大的出入。
等你存了二十幾年VTTVX,才發現結果和書上講的不一樣,
要績效沒績效,要低波動性也沒有低波動性。
這時候造成的錯誤往往已經來不及挽回了。
對於有時間優勢的年輕人,
我認為100%長期定期定額的大盤指數基金即可。
完全不必搞什麼股債平衡。
長期下來,獲得的報酬絕對是超過下跌風險的負擔。
二三十年下來,可能是某一年下跌30%和20%甚至25%的差別,
但三十年後資產差一倍以上的結果,
我就不知道有多少人,
會覺得20-30年中某一年裡少那5-10%跌幅,
和最後增加100%資產是等值的?
比如長天期(20年)債券ETF或基金的運作原理,要使整個部位債券年限維持20年以上,要把年限短(19年)的賣掉(可能折價),再重新買新的長債(剛發行)(可能溢價),轉換過程中會虧損,會馬上發生在淨值上。
10年期要使整個部位維持在10年以上;5年....以此類推
(比如你去看TLT的持股,你不會看到有2044年前的債券)
這些ETF與基金並不是長期持有債券,所有的部位都未持有到到期日。所以你會看TLT或其他債券型基金慘賠(VTTVX基金也是捆包股票型與債券型基金;裡面的VTBIX、VTILX績效有負值代表跟TLT同樣的運作),但如果你買的是直債持有到到期日,卻沒這問題。
你不能用ETF來解釋股債平衡,如果用照你這麼說各國政府與壽險業者早就賠死了。
總而言之,債券ETF與基金是另外一回事,跟原本債券本質並不相同。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前面的VTTVX 的...(恕刪)
這網路上的發言總是有人會斷章取義,用自己的認知來否定別人的說法,早已見怪不怪,我都越來越懶得回應這類人。
如果有仔細看我的內容,我說的股債負相關指的是系統性衰退前後,而非你說的存股存債的長期持有概念。
活在自己的認知裡也許很快樂,那就自己快樂就好,別扭曲別人的說法和歷史事實:
2008年前後的系統衰退期:

兩者相關係數-0.7778
2020年的系統衰退期及之後的復甦期:

兩者相關係數-0.7285
何謂系統衰退,有興趣的自己去查,至於想將公債+股票來長期儲存,就認真依循景氣榮枯自己調節,別依賴所謂平衡型基金長期持有,如果認為長期持有平衡基金是為了資產增值而非保值下的現金流,那就是自己要求太高或是自己搞不清楚資產工具的目的。
未來會如何,看看我說的,我也不確定,但否定以上兩段歷史經驗,我也不認同,這網路說書人比教書匠更吸引人的眼球,我也越來越懶得回應及發言,認同的就看看,不認同的就略過。
HK_Sung wrote:
如果有仔細看我的內容,我說的股債負相關指的是系統性衰退前後,而非你說的存股存債的長期持有概念。
你舉的例子完全沒有實作性,
至少絕對不是不懂投資的人可以做到的。
最好是這種人能知道什麼時候是「系統性衰退前後」。
smallbeetw wrote:
美國股匯債三殺,光今年就出現兩次,世界永遠在變HK_Sung wrote:
許多人就喜歡用短期現象解釋長期事實,如果今年你所謂的三殺是系統風險,表示你不是太年輕,就是太健忘!未來變不變我不知道,但一旦發生如2000、2008和2020年這幾次系統衰退,有把握歷史不再重演嗎?
說別人是短期效應,你自己舉的例子不也是短期的效果?
HK_Sung wrote:
活在自己的認知裡也許很快樂,那就自己快樂就好,別扭曲別人的說法和歷史事實:
說的也是,只是不知道誰才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VTTVX的22年績效就明擺在那裡,你又有什麼實際的績效?
光憑一張只有一兩年的TLT/SP500走勢圖?
債券只有TLT?怎麼不拿車貸,房貸(MBS),或三個月短債?
要低相關,定存更是低相關,那為什麼不放定存算了?
至少股市在漲,定存不會跌呀。
如果和SP500走勢相反是優點,那為什麼不長期買反一?
我就不懂,為什麼要綁定一個,
與長期都在上漲的股市相反的投資,
然後說這是更安全的投資策略?
HK_Sung wrote:股債平衡是不是胡扯,歷史數據可以說明並非如此,只是兩者的負相關性往往在市場風險出現時才會特別明顯。
股市碰到系統性風險前後,資金往美國公債市場避險,等待股市落底後回流,這是過去的事實。
第一次買股票時是1990 8/2 理由 股市已經從12682跌到4500點
我相信當時就是低點
當天報紙寫了個小新聞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3天後 全球股市才開始暴跌
2個月後台股看到 2,485點
看過去何時是高低點 我永遠知道,看未來何時是高低點 我永遠不知道
麻煩有人知道 何時是市場風險出現時 通知一下 不用買債 大家一起來放空
來玩個選擇權 這樣槓桿開大一點 比較刺激。
HK_Sung wrote:我說的股債負相關指的是系統性衰退前後
看起來 意思都是一樣 大哥應該是學術有成就知人,
系統衰退我大概懂
系統衰退前--這我就不太懂
系統衰退前後--恩 恩
HK_Sung wrote:認真依循景氣榮枯自己調節
看起來應該是個有成就的教書匠 沒錯
來這裡的人10個有11個不會懂這些 懂了就放空甚至賭選擇權比較快
HK_Sung wrote:
活在自己的認知裡也許很快樂,那就自己快樂就好,別扭曲別人的說法和歷史事實:
2008年前後的系統衰退期:

你要TLT也行:
紅色:TLT 成功反向避險
黃色:TLT 和大盤同步
綠色:TLT 成功反向大虧
你去股債平衡吧,看二十年後會有多爽。
我個人是絕不會執行這種財務自殺的策略的。
其實談過去的歷史沒用,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的保証。
要零相關的穩定領息,多的是各種REIT,Covered Call ETF(如JEPI)
要負相關的有各種反一,反二,反三,反五的都有。
這種自己弄什麼股債平衡的策略,好處沒多少,
問題一大堆(例如紀律問題,執行方法,時機,費用等)。
自己搞還不如買TDF(目標日期基金)。
但TDF前面我就証明了,波動性並沒有比較好,但績效差很多。
所以,誰高與誰去搞吧。
就我看,舊時代的東西,早就該丟進垃圾桶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