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論,技術分析是什麼?史上最強解說

HK_Sung wrote:
程式交易不等於技術分析,一般所謂的程式交易只是簡化了量化交易的內容,量化交易的重點是模型建立及數據挖掘。

而技術分析的價格型態只是數據挖掘的一小部分,量化投資包羅萬象,其中的高頻交易是由價格波動而非型態來建立模型,另外對沖策略中的宏觀策略、微觀策略、因子分析、收益分析都和技術分析無關。

更何況如今的量化交易很多都由神經網絡對不知多少宏觀、微觀特徵建立數據模型,豈是單單技術分析等同程式交易如此簡單一筆帶過。

許多傳統技術分析的手段,在程式交易的回測驗證中都經不起長期數據的考驗,我個人認為技術分析只是一種解釋工具,要當預測工具並不容易。

當然世上神人並非沒有,能靠技術分析長期賺錢的人,如非神人也必是有過人之處。


您說的,這些,都是技術分析

您把技術分析領域說得太狹義了

更重要的是,價格波動,本身就是圖表分析的重點

更重要的是

您說的這些模組,事實上

在地表上,都不堪一擊

除了。號稱天下無敵的文藝復興主基金以外

主基金,從來不公開績效,所以宣稱無敵

不巧的是

文藝復興基金,有小文藝基金上市,績效,不忍目睹

因此

結論只是很簡單。程式交易=技術分析=回測都無效

原因是,股市,是一種藝術,而非科學

更不好意思地說

連我的必勝法則,都無法數據量化

但,他就是一個成功五年的技術分析成果

您說呢?

不過,您大篇文章回文

不管您是否認同我的說法,或者我是否同意您的說法都不重要

我的大樓。就是提供給

有足夠立論基礎的網友們。留言

然後讓讀者自己去評估思考

感謝回文
所有文章,皆為個人筆記,嚴格禁止作為實質投資指引及推介,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作者之交易方式及技巧
股海出擊 wrote:
您說的,這些,都是技...(恕刪)


我說的是利用股價型態的程式交易無法長期獲利,但閣下是人,人的決策絕非程式規則一板一眼,因此過人之處者必有之。

針對程式交易中的技術分析手段,如果你受過正規財務工程的訓練,應該知道技術分析在學術領域已被判是無效的預測工具,因為學術領域有太多的假說,光是價格是布朗運動,市場是效率市場等論點,就已經判定技術分析的死刑。

但,實務和理論的差距本就是兩條分分合合的道路,尤其是在投資領域,如我前面所說,沒受過理論訓練的人也能靠自己的實務經驗賺錢,黑貓或是白貓,能長期賺錢的就是好貓,閣下必定也有此自信。
HK_Sung wrote:
我說的是利用股價型態的程式交易無法長期獲利,但閣下是人,人的決策絕非程式規則一板一眼,因此過人之處者必有之。

針對程式交易中的技術分析手段,如果你受過正規財務工程的訓練,應該知道技術分析在學術領域已被判是無效的預測工具,因為學術領域有太多的假說,光是價格是布朗運動,市場是效率市場等論點,就已經判定技術分析的死刑。

但,實務和理論的差距本就是兩條分分合合的道路,尤其是在投資領域,如我前面所說,沒受過理論訓練的人也能靠自己的實務經驗賺錢,黑貓或是白貓,能長期賺錢的就是好貓,閣下必定也有此自信。



基本上,學術界,與業界,就是完全對立的立場

他們的身分就如同

領薪水的教授,跟投資賺大錢的大佬

這個問題,也是存在許久,但絕對不可以投降

否則,整個經濟學系會被毀滅

經濟學最核心的原理就是,假設X不變,在Y的情況下,會產生怎樣的Z變化

但,X永遠在變,還有ABCDEFG以上在變

效率市場假說,就是一個天下最滑稽的理論

因為任何一個散戶都可以證明。同一個新聞,對於十個投資人,會有11種想法,做出12總決策

因此,市場永遠都是沒效率的

感謝您的分享

我非常確認及認同,技術分析無法量化

因為,不論程式有多強,頂多跟創造它的人一樣罷了-----------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

幻想把我的文章內容,量化,連我自己都做不到

~~幻想AI可以推測人性,也是百年來,這些數學家程式設計家一廂情願的幻想~~

只要當局決定,某公司下市,AI無法預測。
所有文章,皆為個人筆記,嚴格禁止作為實質投資指引及推介,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作者之交易方式及技巧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