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患無 wrote:
因為房屋買賣的周期很...(恕刪)
這點蠻有意思的,
20年前如果你買大建商蓋的房子,
如果是自住,
那你賺了20年的租金,
又賺了20年來房子的正常增值,
如果是股票,
20年前買的股票,
現在也許都已經消失不見了,
哪一種風險高,
我想已經不言而諭。
百達斐麗PP wrote:
這點蠻有意思的,
20年前如果你買大建商蓋的房子,
如果是自住,
那你賺了20年的租金,
又賺了20年來房子的正常增值,
如果是股票,
20年前買的股票,
現在也許都已經消失不見了,
哪一種風險高,
我想已經不言而諭。
你這就是所謂的「倖存者偏差」
去問問美國次貸、中國爛尾樓、台灣 2000-2003年被法拍的屋主,
或是去問問房版最討厭的YouTuber - Zack,
他父母就是二、三十年前做房產倒掉的。
房價只漲不跌、從沒跌過?他以六次房市下跌史,點破台灣人對房地產的最大迷思
更有些房產放了二十年,表現上看價格是增長的,
實際上,扣掉利息、稅金、修繕折舊、通膨後還倒虧的。
而20年前買的股票現在還持續持有並大賺的也大有人在。
持續存股台塑四寶、電信三雄,20年下來報酬率說不定比房產還高上幾倍。
現在流行的存股指數型 ETF,長期投資風險也是趨近於零,
有些甚至比美債、房產還要更穩,例如 VT、VTI
如果說只看最後結果,現在房價比 20年前高,就說房地產比較穩。
那買美股 ETF 不就更穩?
這二十年來 S&P 500 從 800漲到 4000,漲了5倍,
那斯達克從 1200 漲到 15000,漲了 12 倍!!!
HWT2013 wrote:
小弟親姑,年近八十,久居台北市,近期屢遭建商、房仲騷擾,只因手中持有一筆近2百坪建地,位處屏東市,鄰近超大型公園第一排巷弄內。民國60年間,當老師的姑姑以總價17萬買下該土地及地上的三合院,五十年來陸陸續續出租多組房客,直到近十年漸漸荒廢擱置至今。近期緊鄰小巷擴建,馬路開通,隨之而來當地房仲、建商主動聯繫、北上登門出價,每坪從13、17萬,到22萬都有,顯然投報率已超過200倍(地點是屏東喔)。這樣的情境,你我週遭或有耳聞。
歐美各國持續印鈔的結果,追求投資有限實體的資產只會更甚,選擇買出房產換取現鈔,恐非最佳投資策略。對比股票投資,週遭能堅持長投五十年不出者,甚少!
或許是你身邊的少,但不代表真的很少,
網紅-不敗教主,就是存股台積電 20 年,累積到上億資產。
理財作家艾蜜莉,起薪3萬,15年的時間,累積到 5000萬資產。
台股比較年輕,四、五十年前才剛起飛,來看美股好了,
過去 40年,
可口可樂 800 倍
股神的波克夏,漲了 1900 倍,
微軟漲了 2500 倍,
聯合健康保險 3600 倍
Walmart 、COSTCO 2000 倍
Nike 1000 倍
這些都是我們熟知的公司,
對照之下,40 年房價 200 倍真的不算什麼。
百達斐麗PP wrote:
我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
但是,你拿的出來真實的數字嗎?
說股市長期大賺的人,
你的對帳單在哪裏呢?
可以貼出來嗎?
我還真不信了,
除了公司大股東,董事長,
你以為股市的大幅波動你抱的住嗎?
的確,我沒有那麼長的存股資歷,
過去也都以短近短出為主,這二、三年才改變操作策略。
2021 年開始執行,我們就等十年之後來看看成果如何吧。
美股存股之路,第一階段目標 30 萬美元
過去成功的案例我在前一篇已經有舉例了,
有興趣可以去查看他們的相關資料。
內文搜尋

X